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破窗理论”。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常见违纪违规现象。论述“破窗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关键词:学生管理细节管理破窗理论应用
1 前言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只关注问题的大方向,抓大放小,忽略了事物的一些细节,或不屑于关注细节。其实,任何事物,无不都是积少成多,任何大问题无不都是由许多小问题组成的。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西谚说得好:细节决定命运。
2 什么是“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犯罪学家凯林于1982年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在上世纪60年代末做的一个试验提出来的。詹巴斗的试验是:找两辆大致相同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并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后一辆车很快被破坏,24小时内车上所有值钱的东西全被拿走;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上一个多星期也没人动过。詹巴斗用大锤把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之后,不出几个小时,该车就被人完全损坏。以这项试验为基础,凯林提出“破窗理论”:如果任由一栋建筑物的窗户保持破碎状态,而不去修补,就可能暗示,无人管理这个地方,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由该理论延伸出来的结论是:及时严肃处理小事情,就能够有效预防更多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3 当前中职学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常见违纪违规现象
3.1 社会上大部分人思想认识的偏差,给学生管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中国二千多年来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重脑力活动,轻体力活动”的封建思想观念。甚至部分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也认为职教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认为就读中职的学生是没什么出息,难有作为的学生,从而在他们面前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与行为,给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默认了自己的社会定位,破罐子破摔,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甚至弃学,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3.2 除了人们思想认识偏差外,教育体制和模式的不科学不完善造成中职学生总体生源素质较低,教育教学起点偏低,管理难度加大
中国一直以来都提倡精英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把教育资源重点放在普通高中这一块,而中职只不过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没有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对普通高中趋之若鹜,确实考不上高中才无可奈何就读中职。我们不提倡“唯分数论”,但事实证明,中考成绩较低的同学不仅仅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低,他们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自觉,组织纪律性较差,自强意识较淡薄,甚至有一部分在初中时就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沾染上各种不良陋习,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另外,近几年中职学校准入制度的降低,只要拥有初中毕业证书就可以就读中职,使生源成分更复杂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比如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有几年的社会生活体验;有个别学生则智商偏低。
3.3 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管理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
人们思想认识的偏差,政府导向及制度的问题造成中职学生整体素质降低,学生成份复杂,大大增加了管理压力,那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教育管理的需要呢?从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中职学生拉帮结派,打群架,早恋成风和吸烟成风看起来,显然中职学校对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方面仍估计不足,准备不足,管理仍欠科学性和系统性。
3.4 当前中职学生管理中学生常见违纪违规现象
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偏低,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自觉,上课习惯迟到早退,打瞌睡,说小声话、看小说,用手机发短信息,打游戏,听MP3,抽烟、吃零食,谈恋爱,顶撞老师,易发生冲突,口角,甚至打架。可以说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个体学生发生小事不及时干预的话,就会变成整个班级群体学生的跟从和模仿。如果个体班级学生散漫,班风不好不及时干预的话,就会逐渐发展成若干个班级直至整个学校校风不好。如果学生个体的小事不及时处理的话,往往就会酝酿成致命的大事,抽烟变成吸毒,谈恋爱发展成女方大肚子跳楼,个体的学生冲突造成地域性的群体斗殴。
4 “破窗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其实就是从细节、小事入手,彻底地解决了小问题,防微杜渐,杜绝大问题的产生。结合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我认为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好“破窗理论”将能很好地达到管理育人,细节育人的教育效应。
4.1 应用“破窗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
(1) 尽最大努力保持和维护个体学生、整个班级、全校学生处于一种完美状态中,不产生缺陷。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保持和维护在一种规范的理想状态中的话,潜移默化中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强自我约束,胡相约束,并且慢慢地就会把行为沉淀为习惯,如果他们把规范的行为形成习惯的话,他就会很自觉,因为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千百次的行为锤炼,只有通过不断的行为训练,不断地重复,才能积淀成为自觉行为,养成习惯。
(2) 个体出现了问题,哪怕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小事情也要及时、彻底地处理妥当。如果没有把个体的小问题及时、彻底地处理妥当的话,给学生的直接暗示就是无人管理我或管理松散,甚至他们会认为也许我这样做是正确的。从而就使他们自己纵容自己或暗示其他学生干重复的或类似的其他违纪违规行为。当然我们不要幻想只需要一次的教育管理就能够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正像好习惯的养成一样。对坏习惯的改正也同样需要我们多次的提醒、劝告甚至强制。因此,对所有德育工作者来说,我认为耐心是做好工作的第一前提。
4.2 应用“破窗理论”要注意的事项
4.2.1 实践“破窗理论”关键是抓第一时间
我认为不管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抓住第一时间,将大大降低教育成本和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教育管理难度,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因此,抓住第一时间将不仅仅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常情况下不管那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都是想展现他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出来,没有一个人愿意到一个新地方就把自己丑陋的一面显现出来。因此,刚入学时不管这个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多散漫,到了新的环境他为了自己给自己一个重新定位,他都会加强自我约束,努力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因此在入学阶段。我们就要加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碰到他们每一个优点那怕我们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但都要加以放大,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因为对具体的这位学生来说,也许这就是他天大的事了。那么如果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了违纪违规现象,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帮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帮他们纠正过来,千万不要一下子就一棍子把他们打死,最让学生觉得寒心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对他已经彻底绝望了。这样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一面,整个班就都好了,学校里的每一个班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一面,整个学校就都在一种理想状态中运行了。当然,抓第一时间还指对个体的学生发生行为偏差,我们最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干预,并不仅仅停留在帮助和教育该学生上,还要在第一时间警戒和教育其他同学。抓第一时间还指学生的第一次犯错误,第一次受表扬,学期的第一天,星期的第一天,每天的第一节课等等。另外,始终要记住一条原则,维护一种完美状态的成本肯定比整改、纠正一种行为偏差的成本要低。
4.2.2 要善于在小事中发现有共性,有针对性的东西
在实践“破窗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和会于在个体现象中找出具有共性和有针对性的东西,当我们找到了普遍性和针对性的东西之后,在教育过程中将大大提高教育效率,节省教育时间、降低教育成本。显然,找到了有针对性的东西后,我们在说教的过程中就能立即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如果我们再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及提高说服力就更加提高了教育效果。找到了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则便于我们教育大多数。
4.2.3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和反馈系统
我们知道实践“破窗理论”就是要抓细节、管小事,而且重在抓苗头,抓第一时间。那么作为教育管理者,他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受反馈他就非要有一套完整的预警系统和反馈系统不可。做为教育管理者要随时掌握教育管理对象的动态,我认为一定要严格执行这二十四字方针:领导负责、逐级汇报、层层落实、线面结合、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就是把整个学校分解为各个班,每个班再分为各个组,线面结合就是,把学校——班级——组当为线,把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社团,各文体俱乐部,各学生宿舍当做面,这样既有垂直又有交叉的预警和反馈系统就能最大限度收集到信息和更客观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能更及时收到信息。当教育管理者接收到信息时,要立即分析判断信息的价值,分轻重缓急,及时回复并解决问题,如果处理不妥当的话就容易造成“狼来了”或学生的消极提供信息,导致预警系统和反馈系统的不通畅,影响信息的接收。
4.2.4 要与时俱进,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育管理队伍
与时俱进就是教育管理者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紧跟时代步伐。从教育的理念,到管理的方法、方式,到具体的解决问题,说教艺术都要逐步提高。实践“破窗理论”干的都是烦琐的小事,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很难持之以恒地。但仅仅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不够,如果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则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适得其反。
4.2.5 最后,实践“破窗理论”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做保障
包括规范的校纪校规,预警机制,反馈系统和一整套激励教育管理者和学生的体制。如果说学校的传统、理念是软件的话。那么客观、科学、完善的制度则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没有制度做保障,教育时就会发生尺度不一,标准不定,左右摇摆。当然,我们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倡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不要简单、生硬、死板,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说服力。但原则性的问题一定不要左右摇摆,当发生类似的问题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不同结果时一定要再三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 戎明昌 等. 治理“问题街道”杀鸡要用牛刀[N].南方日报,2005-11-08:A06版.
[2] 李驰稳. 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4).
关键词:学生管理细节管理破窗理论应用
1 前言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只关注问题的大方向,抓大放小,忽略了事物的一些细节,或不屑于关注细节。其实,任何事物,无不都是积少成多,任何大问题无不都是由许多小问题组成的。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西谚说得好:细节决定命运。
2 什么是“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犯罪学家凯林于1982年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在上世纪60年代末做的一个试验提出来的。詹巴斗的试验是:找两辆大致相同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并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后一辆车很快被破坏,24小时内车上所有值钱的东西全被拿走;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上一个多星期也没人动过。詹巴斗用大锤把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之后,不出几个小时,该车就被人完全损坏。以这项试验为基础,凯林提出“破窗理论”:如果任由一栋建筑物的窗户保持破碎状态,而不去修补,就可能暗示,无人管理这个地方,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由该理论延伸出来的结论是:及时严肃处理小事情,就能够有效预防更多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3 当前中职学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常见违纪违规现象
3.1 社会上大部分人思想认识的偏差,给学生管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中国二千多年来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重脑力活动,轻体力活动”的封建思想观念。甚至部分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也认为职教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认为就读中职的学生是没什么出息,难有作为的学生,从而在他们面前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与行为,给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默认了自己的社会定位,破罐子破摔,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甚至弃学,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3.2 除了人们思想认识偏差外,教育体制和模式的不科学不完善造成中职学生总体生源素质较低,教育教学起点偏低,管理难度加大
中国一直以来都提倡精英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把教育资源重点放在普通高中这一块,而中职只不过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没有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对普通高中趋之若鹜,确实考不上高中才无可奈何就读中职。我们不提倡“唯分数论”,但事实证明,中考成绩较低的同学不仅仅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低,他们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自觉,组织纪律性较差,自强意识较淡薄,甚至有一部分在初中时就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沾染上各种不良陋习,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另外,近几年中职学校准入制度的降低,只要拥有初中毕业证书就可以就读中职,使生源成分更复杂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比如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有几年的社会生活体验;有个别学生则智商偏低。
3.3 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管理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
人们思想认识的偏差,政府导向及制度的问题造成中职学生整体素质降低,学生成份复杂,大大增加了管理压力,那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教育管理的需要呢?从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中职学生拉帮结派,打群架,早恋成风和吸烟成风看起来,显然中职学校对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方面仍估计不足,准备不足,管理仍欠科学性和系统性。
3.4 当前中职学生管理中学生常见违纪违规现象
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偏低,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自觉,上课习惯迟到早退,打瞌睡,说小声话、看小说,用手机发短信息,打游戏,听MP3,抽烟、吃零食,谈恋爱,顶撞老师,易发生冲突,口角,甚至打架。可以说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个体学生发生小事不及时干预的话,就会变成整个班级群体学生的跟从和模仿。如果个体班级学生散漫,班风不好不及时干预的话,就会逐渐发展成若干个班级直至整个学校校风不好。如果学生个体的小事不及时处理的话,往往就会酝酿成致命的大事,抽烟变成吸毒,谈恋爱发展成女方大肚子跳楼,个体的学生冲突造成地域性的群体斗殴。
4 “破窗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其实就是从细节、小事入手,彻底地解决了小问题,防微杜渐,杜绝大问题的产生。结合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我认为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好“破窗理论”将能很好地达到管理育人,细节育人的教育效应。
4.1 应用“破窗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
(1) 尽最大努力保持和维护个体学生、整个班级、全校学生处于一种完美状态中,不产生缺陷。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保持和维护在一种规范的理想状态中的话,潜移默化中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强自我约束,胡相约束,并且慢慢地就会把行为沉淀为习惯,如果他们把规范的行为形成习惯的话,他就会很自觉,因为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千百次的行为锤炼,只有通过不断的行为训练,不断地重复,才能积淀成为自觉行为,养成习惯。
(2) 个体出现了问题,哪怕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小事情也要及时、彻底地处理妥当。如果没有把个体的小问题及时、彻底地处理妥当的话,给学生的直接暗示就是无人管理我或管理松散,甚至他们会认为也许我这样做是正确的。从而就使他们自己纵容自己或暗示其他学生干重复的或类似的其他违纪违规行为。当然我们不要幻想只需要一次的教育管理就能够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正像好习惯的养成一样。对坏习惯的改正也同样需要我们多次的提醒、劝告甚至强制。因此,对所有德育工作者来说,我认为耐心是做好工作的第一前提。
4.2 应用“破窗理论”要注意的事项
4.2.1 实践“破窗理论”关键是抓第一时间
我认为不管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抓住第一时间,将大大降低教育成本和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教育管理难度,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因此,抓住第一时间将不仅仅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常情况下不管那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都是想展现他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出来,没有一个人愿意到一个新地方就把自己丑陋的一面显现出来。因此,刚入学时不管这个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多散漫,到了新的环境他为了自己给自己一个重新定位,他都会加强自我约束,努力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因此在入学阶段。我们就要加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碰到他们每一个优点那怕我们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但都要加以放大,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因为对具体的这位学生来说,也许这就是他天大的事了。那么如果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了违纪违规现象,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帮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帮他们纠正过来,千万不要一下子就一棍子把他们打死,最让学生觉得寒心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对他已经彻底绝望了。这样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一面,整个班就都好了,学校里的每一个班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一面,整个学校就都在一种理想状态中运行了。当然,抓第一时间还指对个体的学生发生行为偏差,我们最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干预,并不仅仅停留在帮助和教育该学生上,还要在第一时间警戒和教育其他同学。抓第一时间还指学生的第一次犯错误,第一次受表扬,学期的第一天,星期的第一天,每天的第一节课等等。另外,始终要记住一条原则,维护一种完美状态的成本肯定比整改、纠正一种行为偏差的成本要低。
4.2.2 要善于在小事中发现有共性,有针对性的东西
在实践“破窗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和会于在个体现象中找出具有共性和有针对性的东西,当我们找到了普遍性和针对性的东西之后,在教育过程中将大大提高教育效率,节省教育时间、降低教育成本。显然,找到了有针对性的东西后,我们在说教的过程中就能立即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如果我们再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及提高说服力就更加提高了教育效果。找到了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则便于我们教育大多数。
4.2.3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和反馈系统
我们知道实践“破窗理论”就是要抓细节、管小事,而且重在抓苗头,抓第一时间。那么作为教育管理者,他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受反馈他就非要有一套完整的预警系统和反馈系统不可。做为教育管理者要随时掌握教育管理对象的动态,我认为一定要严格执行这二十四字方针:领导负责、逐级汇报、层层落实、线面结合、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就是把整个学校分解为各个班,每个班再分为各个组,线面结合就是,把学校——班级——组当为线,把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社团,各文体俱乐部,各学生宿舍当做面,这样既有垂直又有交叉的预警和反馈系统就能最大限度收集到信息和更客观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能更及时收到信息。当教育管理者接收到信息时,要立即分析判断信息的价值,分轻重缓急,及时回复并解决问题,如果处理不妥当的话就容易造成“狼来了”或学生的消极提供信息,导致预警系统和反馈系统的不通畅,影响信息的接收。
4.2.4 要与时俱进,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育管理队伍
与时俱进就是教育管理者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紧跟时代步伐。从教育的理念,到管理的方法、方式,到具体的解决问题,说教艺术都要逐步提高。实践“破窗理论”干的都是烦琐的小事,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很难持之以恒地。但仅仅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不够,如果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则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适得其反。
4.2.5 最后,实践“破窗理论”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做保障
包括规范的校纪校规,预警机制,反馈系统和一整套激励教育管理者和学生的体制。如果说学校的传统、理念是软件的话。那么客观、科学、完善的制度则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没有制度做保障,教育时就会发生尺度不一,标准不定,左右摇摆。当然,我们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倡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不要简单、生硬、死板,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说服力。但原则性的问题一定不要左右摇摆,当发生类似的问题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不同结果时一定要再三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 戎明昌 等. 治理“问题街道”杀鸡要用牛刀[N].南方日报,2005-11-08:A06版.
[2] 李驰稳. 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