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高三学生临近高考时对语文学习的淡化现象,尤其是他们对语文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漠视”态度,语文老师要治病救人,就要在处方上大下功夫,不能一味的指责,甚至逼迫他们怎么做。特别对语文学科更多的是我们要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淡化心理。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唤醒,我以为语文在此时不仅仅停留在呐喊这个层面,更多地是我们要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探讨,因为学生“太累了”。高三作文教学还有妙法吗?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我读下面这段材料大家听一听:
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侯说“老师,您还有什么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就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经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
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学生:“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请以“刚与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对学生说,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要么写自己的构思,要么列出一个提纲。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两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仍然显得很茫然,三分钟过后有一些学生开始动笔写,但仍然有些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动于衷的样子。
我在他们周围转看学生写的一些内容时,发现有些学生已经开始了作文的开头,有的学生摆出观点,有的学生已经列出提纲,我就说应该再具体一些,等我刚走过我听她说“烦死了”。我没有回应这位学生,继续看而结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样的现状加上时间已经超过,而成效却让我非常失望。这时,我说时间到了,那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刚与柔”,我接着问题目中的“刚”如何理解,有些学生说是“坚持”、“坚守”、“执着”、“刚强”、“刚健”等他们不说了,我说能不能也可理解为不放弃、不服输、豪放、洒脱、力量、浪漫……
我继续追问,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才大家所理解的“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有的学生说,遭受腐刑的司马迁,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的林觉民,浪漫洒脱的李白,桑兰、邓稼先、史铁生、霍金。
我又追问生活中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学生说,寒风中的梅花、松树、竹子、大山、石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接下来我问生活中哪些精神是表现出“柔”?
有学生说,柔和、忍辱负重、温柔、微笑、我补充说,宽容、温和、忍耐、友好、和平……
与上面一样我又问那么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学生说,穆桂英、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我说穆桂英算柔吗?学生说应该是“刚”,有学生说,屈原,我说他柔吗?学生大笑,有学生说胯下之辱的韩信,学生喊对……
我同样追问,生活中哪些事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学生说,水滴、微风、清风、月亮、雾、温水、小草、小树、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有同学喊还有太极拳。我这时说大家讲的都是我们正面理解的“刚与柔”,那么我们从反面来说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
这时候比较热闹。大家大喊“刚”不是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主观臆断、刚愎自用、师心自用、自大、骄傲……
学生继续喊“柔”不是妄自菲薄、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我们来谈一谈“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1.矛盾关系
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2.相生相伴的关系
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3.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这一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学生感到收获很多,这时我对学生说,语文的考场作文就是要大家在材料、命题或话题的牵引下,要我们针对生活,联系现实从小处入口,找到自己最有话可说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角度选择立意。加上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就是写作最基本,也是最真切的鲜活资源,如果同学们能将此转化为我们写作的材料,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学生“头痛”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羡慕、惊叹别人的文章里,更重要地是我们要学会利用生活这个活资源,只有我们在尝试中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叨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从上面的学生的积极投入可以看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而只有从此处引导,学生才有话可说,也足以证明,知道这个源头,才能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先生讲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这并非如一个瓶罐,有一定的容量,而是可以无限地广,从不嫌其过大过充实的。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语文的外延其实就是生活,那么学生对生活关注程度,如何得以呈现,自然要说相关的话,也自然能说出相关的话,同时也就不妨作文,这就要将学生储备的信息表现出来,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是生活向着充实的路,这时候自然要倾吐最真切的话语,并且恰好表达了学生的想象与欢喜,这样也就做到了有话可说。也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追求充实的路上,我以为时下学生“空话、假话”的语言太多,就如韩军老师所说“伪圣”现象充斥在我们周围,大部分一种思想,大家都异口同声。我们需要学生的作文走向“原生态”,那就要学生大胆地,自信地写作,也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讲,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如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真正能够让学生能抓住并利用这个源头,还要训练思想,就如笔者前面对学生的引导,要抓住生活这个源头,大教育家杜威一派认为“思想的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种困难,所以要思想,疑难解决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思想起于应用,终于应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所以训练思想的涵义,“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所谓经验,不只是零零碎碎地承受种种见闻接触的外物,而是认清楚它们,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我们所用的东西。
能否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喜爱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敏感点,而这些当中,生活是最真实,最能激起学生共鸣的,就像作文离不开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有写作的方法、技术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心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甘泉。
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侯说“老师,您还有什么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就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经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
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学生:“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请以“刚与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对学生说,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要么写自己的构思,要么列出一个提纲。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两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仍然显得很茫然,三分钟过后有一些学生开始动笔写,但仍然有些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动于衷的样子。
我在他们周围转看学生写的一些内容时,发现有些学生已经开始了作文的开头,有的学生摆出观点,有的学生已经列出提纲,我就说应该再具体一些,等我刚走过我听她说“烦死了”。我没有回应这位学生,继续看而结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样的现状加上时间已经超过,而成效却让我非常失望。这时,我说时间到了,那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刚与柔”,我接着问题目中的“刚”如何理解,有些学生说是“坚持”、“坚守”、“执着”、“刚强”、“刚健”等他们不说了,我说能不能也可理解为不放弃、不服输、豪放、洒脱、力量、浪漫……
我继续追问,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才大家所理解的“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有的学生说,遭受腐刑的司马迁,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的林觉民,浪漫洒脱的李白,桑兰、邓稼先、史铁生、霍金。
我又追问生活中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学生说,寒风中的梅花、松树、竹子、大山、石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接下来我问生活中哪些精神是表现出“柔”?
有学生说,柔和、忍辱负重、温柔、微笑、我补充说,宽容、温和、忍耐、友好、和平……
与上面一样我又问那么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学生说,穆桂英、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我说穆桂英算柔吗?学生说应该是“刚”,有学生说,屈原,我说他柔吗?学生大笑,有学生说胯下之辱的韩信,学生喊对……
我同样追问,生活中哪些事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学生说,水滴、微风、清风、月亮、雾、温水、小草、小树、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有同学喊还有太极拳。我这时说大家讲的都是我们正面理解的“刚与柔”,那么我们从反面来说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
这时候比较热闹。大家大喊“刚”不是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主观臆断、刚愎自用、师心自用、自大、骄傲……
学生继续喊“柔”不是妄自菲薄、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我们来谈一谈“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1.矛盾关系
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2.相生相伴的关系
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3.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这一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学生感到收获很多,这时我对学生说,语文的考场作文就是要大家在材料、命题或话题的牵引下,要我们针对生活,联系现实从小处入口,找到自己最有话可说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角度选择立意。加上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就是写作最基本,也是最真切的鲜活资源,如果同学们能将此转化为我们写作的材料,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学生“头痛”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羡慕、惊叹别人的文章里,更重要地是我们要学会利用生活这个活资源,只有我们在尝试中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叨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从上面的学生的积极投入可以看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而只有从此处引导,学生才有话可说,也足以证明,知道这个源头,才能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先生讲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这并非如一个瓶罐,有一定的容量,而是可以无限地广,从不嫌其过大过充实的。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语文的外延其实就是生活,那么学生对生活关注程度,如何得以呈现,自然要说相关的话,也自然能说出相关的话,同时也就不妨作文,这就要将学生储备的信息表现出来,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是生活向着充实的路,这时候自然要倾吐最真切的话语,并且恰好表达了学生的想象与欢喜,这样也就做到了有话可说。也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追求充实的路上,我以为时下学生“空话、假话”的语言太多,就如韩军老师所说“伪圣”现象充斥在我们周围,大部分一种思想,大家都异口同声。我们需要学生的作文走向“原生态”,那就要学生大胆地,自信地写作,也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讲,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如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真正能够让学生能抓住并利用这个源头,还要训练思想,就如笔者前面对学生的引导,要抓住生活这个源头,大教育家杜威一派认为“思想的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种困难,所以要思想,疑难解决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思想起于应用,终于应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所以训练思想的涵义,“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所谓经验,不只是零零碎碎地承受种种见闻接触的外物,而是认清楚它们,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我们所用的东西。
能否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喜爱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敏感点,而这些当中,生活是最真实,最能激起学生共鸣的,就像作文离不开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有写作的方法、技术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心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