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应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过好字词句关,为写作打基础
首先是学生必须准确的掌握每一个所学生字的标准读音和含义,接下来就是用所学的字组成多个词,并深刻领悟每个词的意思及其用法,词不一样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词造出意义不同的句子,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观察事物,积累素材
一篇优秀的作文,是离不开对事物的了解和观察的,如没见过大雁的人,连大雁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能将大雁描写得栩栩如生吗?显然不可能。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对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做到“看”、“闻”、“听”、“摸”引导学生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深入细致的了解事物。如:一个支援西南教育的教师到他新执教的班级,给学生出了一篇作文《冬天的雪》,效果无法如他所愿,究其原因是南方很少下雪,没见过雪的学生启能写好此篇作文。一天语文课时下雨,他叫学生带上雨伞到学校花园观察下雨,学生在雨中,通过“看”、“闻”、“听”、“摸”的亲身感触,然后他布置学生写一篇《春天的雨》,最后学生把春天下雨时的情景都描写得极为贴切。所以对事物点点滴滴的体验,经过日积月累,就能增进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们智慧的心灵。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观察要求。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大多不能自觉支配自己的知觉过程。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太留意,看过之后,事物在头脑中没留下深刻印象。作文时,明明常见的事物却想不起来,或是印象模糊,难以下笔。因此,在观察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拟好观察提纲,让学生根据要求和提纲一步一步深入观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2、启动多种观察感官。学生观察事物,不仅需要用眼睛看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时还要用耳朵听听它的声音,用鼻子闻一闻气味,用嘴巴尝尝味道,用手触摸一下,探知它的冷暖及软硬程度。观察时,只有启动了多种感官,才能全面、细致、准确地了解观察对象,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和本质,才能写出内容生动形象的文章。如我们的班有个女同学在写《游凤山公园》时这样写道:“风山公园里长着好多松树和柏树。松树皮是赤褐色的,像老人。开裂粗糙的手背,涩涩的,有些裂缝中流出了米色的糊状物,用手一摸粘粘的,还带点香气,据老师说那叫松香;松树的绿叶是由许多细碎的小叶片组成的,其形状像一粒粒的芝麻,又像一颗颗的小米似的,密密地挤成一簇。柏树皮的颜色比松树稍淡,像一层层的鳞片,用手触摸,有点扎人;柏树的绿叶是地状的,既不像头发那么软,也不像钢针那般硬,扎在人身上生痛生痛……”正是由于小作者在观察时,启用了多种感官,才对松柏树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3、要善于激活思维。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往往只看到表面,不能深知,只注意现象,抓不住本质。我们要指导学生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其它和这事物有相似特点的事物,用这一事物比喻衬托出另一事物,这样有利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也可以由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感,引起对过去所见、所闻、所感的回忆,或者以已知的事物为依据,想象其它新事物。
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联想和想象,可以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能力。许多大道理往往蕴藏在一些平凡小事中,只要引导学生思考,就会发现深刻的意义,得到有益的启迪,升华文章的主题。联想和想象能使学生掌握“平中见奇”的本领,不少事情貌似平淡,但只要学生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不同凡响的“奇异之景”。
三、在阅读中拓展写作视野
小学生知识面窄,词汇量少,首先是阅读必须与写作结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既是学习的范文,同时也是写作的范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白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熟练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模仿该课文写一篇文章。如《葡萄沟》是一篇好的仿写素材,这篇课文结构鲜明有特点,并运用了修辞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以《南山桔树》为题仿写,在仿写过程中,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重视仿写方法的指导。首先用课件播放南山桔树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后根据《葡萄沟》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如《小学生作文选》《小学生学习导报》等,将好的词语、句子、成语、都摘抄下来,日积月累,就能旁征博引,将别人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文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习作训练
小学作文考试,很少有命題作文或者是单一的作文题目的出现。面对这些灵活多变的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写形形色色内容。小学新课程标准虽然对小学作文要求降低,但对灵活性、开发性、想象性的作文要求有所增加。那么,作文的训练题目,就应该更活、更广泛一些,并在题目中给学生一些帮助。教师要在确定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尽量给孩子们提供可以训练思维、展示能力的空间。可见,平日的训练,应让学生对什么样的文章都读一些,对什么样的文体都有所了解,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往阅读时,要求学生不读故事书和科技书,因为这些与作文考试无关。现在看来,让学生广泛阅读,是学生适应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最好的方法。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培养。多积累、多读、多想、多练习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凤玲、蔡永梅,丰富积累的有效途径[J],小学语文研究,2002(11):13-16
[3]章小英,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J],小学语文研究,2002(4)
一、过好字词句关,为写作打基础
首先是学生必须准确的掌握每一个所学生字的标准读音和含义,接下来就是用所学的字组成多个词,并深刻领悟每个词的意思及其用法,词不一样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词造出意义不同的句子,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观察事物,积累素材
一篇优秀的作文,是离不开对事物的了解和观察的,如没见过大雁的人,连大雁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能将大雁描写得栩栩如生吗?显然不可能。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对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做到“看”、“闻”、“听”、“摸”引导学生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深入细致的了解事物。如:一个支援西南教育的教师到他新执教的班级,给学生出了一篇作文《冬天的雪》,效果无法如他所愿,究其原因是南方很少下雪,没见过雪的学生启能写好此篇作文。一天语文课时下雨,他叫学生带上雨伞到学校花园观察下雨,学生在雨中,通过“看”、“闻”、“听”、“摸”的亲身感触,然后他布置学生写一篇《春天的雨》,最后学生把春天下雨时的情景都描写得极为贴切。所以对事物点点滴滴的体验,经过日积月累,就能增进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们智慧的心灵。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观察要求。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大多不能自觉支配自己的知觉过程。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太留意,看过之后,事物在头脑中没留下深刻印象。作文时,明明常见的事物却想不起来,或是印象模糊,难以下笔。因此,在观察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拟好观察提纲,让学生根据要求和提纲一步一步深入观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2、启动多种观察感官。学生观察事物,不仅需要用眼睛看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时还要用耳朵听听它的声音,用鼻子闻一闻气味,用嘴巴尝尝味道,用手触摸一下,探知它的冷暖及软硬程度。观察时,只有启动了多种感官,才能全面、细致、准确地了解观察对象,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和本质,才能写出内容生动形象的文章。如我们的班有个女同学在写《游凤山公园》时这样写道:“风山公园里长着好多松树和柏树。松树皮是赤褐色的,像老人。开裂粗糙的手背,涩涩的,有些裂缝中流出了米色的糊状物,用手一摸粘粘的,还带点香气,据老师说那叫松香;松树的绿叶是由许多细碎的小叶片组成的,其形状像一粒粒的芝麻,又像一颗颗的小米似的,密密地挤成一簇。柏树皮的颜色比松树稍淡,像一层层的鳞片,用手触摸,有点扎人;柏树的绿叶是地状的,既不像头发那么软,也不像钢针那般硬,扎在人身上生痛生痛……”正是由于小作者在观察时,启用了多种感官,才对松柏树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3、要善于激活思维。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往往只看到表面,不能深知,只注意现象,抓不住本质。我们要指导学生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其它和这事物有相似特点的事物,用这一事物比喻衬托出另一事物,这样有利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也可以由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感,引起对过去所见、所闻、所感的回忆,或者以已知的事物为依据,想象其它新事物。
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联想和想象,可以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能力。许多大道理往往蕴藏在一些平凡小事中,只要引导学生思考,就会发现深刻的意义,得到有益的启迪,升华文章的主题。联想和想象能使学生掌握“平中见奇”的本领,不少事情貌似平淡,但只要学生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不同凡响的“奇异之景”。
三、在阅读中拓展写作视野
小学生知识面窄,词汇量少,首先是阅读必须与写作结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既是学习的范文,同时也是写作的范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白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熟练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模仿该课文写一篇文章。如《葡萄沟》是一篇好的仿写素材,这篇课文结构鲜明有特点,并运用了修辞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以《南山桔树》为题仿写,在仿写过程中,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重视仿写方法的指导。首先用课件播放南山桔树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后根据《葡萄沟》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如《小学生作文选》《小学生学习导报》等,将好的词语、句子、成语、都摘抄下来,日积月累,就能旁征博引,将别人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文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习作训练
小学作文考试,很少有命題作文或者是单一的作文题目的出现。面对这些灵活多变的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写形形色色内容。小学新课程标准虽然对小学作文要求降低,但对灵活性、开发性、想象性的作文要求有所增加。那么,作文的训练题目,就应该更活、更广泛一些,并在题目中给学生一些帮助。教师要在确定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尽量给孩子们提供可以训练思维、展示能力的空间。可见,平日的训练,应让学生对什么样的文章都读一些,对什么样的文体都有所了解,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往阅读时,要求学生不读故事书和科技书,因为这些与作文考试无关。现在看来,让学生广泛阅读,是学生适应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最好的方法。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培养。多积累、多读、多想、多练习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凤玲、蔡永梅,丰富积累的有效途径[J],小学语文研究,2002(11):13-16
[3]章小英,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J],小学语文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