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它既包括了科学意识,又有道德意识、文明意识,它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与地理学科有关,因为地理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人文科学领域的内容,全面反映了世界的环境、经济、文化。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区域自然特征及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各项环保法规,形成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地理教育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型人才,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2.1 德育目标。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为。主要有以下新的德育内容:①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引起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的兴趣和关注,要以身作则,提倡绿色文明行为。②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环境对人类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经济等方面是有价值的。③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重视环境质量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经济利益。④树立新的全球观。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次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⑤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涉及面很广,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自觉参与意识。
2.2 智育目标。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类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这些能力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要学会应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与发展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3.1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人的认识来自两方面,即前人总结的经验和实践的体验,对中学生来说,其认识主要来自前者。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例如:讲我国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讲清我国环境资源的优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讲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劣势,促使学生树立人均意识,产生危机感、忧国心,进而阐明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如讲长江一节时,结合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讨论;讲我国天气气候时,结合我国的洪澇灾害原因,并从环境资源利用保护的角度,揭示人地互动过程中的教训,促使学生从大量事实中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抽象的,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学生日常生活。要让吃、住、行的行为具体规范成为环境教育的实际内容。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去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践活动时,学生自发地发出“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号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采摘花木。这些点点滴滴正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最好课堂。
3.3 开辟第二课堂。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空洞的,它来源于学生的认识体验领域,并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收获。①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学习环境测量和调查方法,并将结果制成图表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利用声级计进行街道声级测量,使学生了解噪音的危害。了解城区、园区面积的扩大与耕地面积的减少状况,进行结果分析,写出报告,提出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②开展专题演讲讨论,题目如:“地球——我们的家园”、“使用一次性筷子好不好”、“环境就在我们身边”等让学生参与其中。③成立记者站,编制环保小报。利用小报对我国及世界重大的环境事件进行报道、分析,如:沙尘暴离我们有多远、保护长江源头、黄河的忧患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④结合世界环境日开展教育活动,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了共识。每年环境日根据不同的主题,利用板报宣传、校报、校广播室的宣传、发倡议书的形式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
总之,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探究,要通过课堂教育、实践参与和日常行为教育,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素质,逐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1.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它既包括了科学意识,又有道德意识、文明意识,它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与地理学科有关,因为地理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人文科学领域的内容,全面反映了世界的环境、经济、文化。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区域自然特征及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各项环保法规,形成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地理教育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型人才,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2.1 德育目标。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为。主要有以下新的德育内容:①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引起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的兴趣和关注,要以身作则,提倡绿色文明行为。②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环境对人类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经济等方面是有价值的。③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重视环境质量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经济利益。④树立新的全球观。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次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⑤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涉及面很广,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自觉参与意识。
2.2 智育目标。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类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这些能力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要学会应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与发展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3.1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人的认识来自两方面,即前人总结的经验和实践的体验,对中学生来说,其认识主要来自前者。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例如:讲我国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讲清我国环境资源的优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讲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劣势,促使学生树立人均意识,产生危机感、忧国心,进而阐明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如讲长江一节时,结合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讨论;讲我国天气气候时,结合我国的洪澇灾害原因,并从环境资源利用保护的角度,揭示人地互动过程中的教训,促使学生从大量事实中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抽象的,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学生日常生活。要让吃、住、行的行为具体规范成为环境教育的实际内容。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去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践活动时,学生自发地发出“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号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采摘花木。这些点点滴滴正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最好课堂。
3.3 开辟第二课堂。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空洞的,它来源于学生的认识体验领域,并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收获。①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学习环境测量和调查方法,并将结果制成图表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利用声级计进行街道声级测量,使学生了解噪音的危害。了解城区、园区面积的扩大与耕地面积的减少状况,进行结果分析,写出报告,提出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②开展专题演讲讨论,题目如:“地球——我们的家园”、“使用一次性筷子好不好”、“环境就在我们身边”等让学生参与其中。③成立记者站,编制环保小报。利用小报对我国及世界重大的环境事件进行报道、分析,如:沙尘暴离我们有多远、保护长江源头、黄河的忧患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④结合世界环境日开展教育活动,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了共识。每年环境日根据不同的主题,利用板报宣传、校报、校广播室的宣传、发倡议书的形式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
总之,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探究,要通过课堂教育、实践参与和日常行为教育,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素质,逐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