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利用城市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特征,干预人类活动。提出芜湖市生态名城建设策略,建设芜湖山水田园城市。同时,针对生态系统格局演变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芜湖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频发;粗放式、无节制过度开发带来的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环境污染,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差,绿色生态空间减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过大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国家及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一、芜湖市区位条件
继“十三五”开局之年视察安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总揽全局、擘画蓝图,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论述新指示新要求,为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耸立起新航标、锚定了新坐标、擘画出新目标。芜湖地处长江之滨,位于长三角西南部,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芜湖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长江和青弋江干流芜湖段水质分别以Ⅱ类和Ⅲ类水质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19.65%。万里长江穿城而过,十里江湾、龙窝湖湿地公园、天门山公园、江北生态湾等沿江生态在全国都独具优势。如何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着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二、芜湖市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特征
芜湖市土地总面积约6004.9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相对密集,景观由大量的人文景观要素构成。城市的基质、斑块体、廊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以建筑物为主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服务区,交通道路等等[1]。城市的基质是建筑群体,景观斑块是内部功能均一,需要明显与周围环境的单元体不同,而城市廊道主要是以交通为目地的公路、街道网络,河流廊道,绿色廊道。芜湖市景观格局的形成同人类活动,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关系紧密。芜湖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一)人类为主的聚居群体。城市内部的各种资源利用,土地的开发活动几乎都是在人类干预下进行的,满足人类的发展。
(二)人工化的景观要素、结构。城市内部,高密度的人口容量,高强度的人工活动重新塑造了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从地形、地貌、地表结构、水文气象,到生物区系,无不遍布着人类开发、利用的痕迹。
(三)城市景观格局的异质性、破碎化程度很高。城市内部分散着众多的功能斑块体,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娱乐区等,形成整体异质化、破碎化程度很高的景观格局。
总之,人类的各种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城市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生态过程,如初级生产力生产过程,物流过程,能流过程,生物生长过程和局部地球化学过程等。[2]城市化对城市生态过程有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其中,负干扰容易产生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当地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深入分析城市化过程各种景观斑块镶嵌体的结构、格局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生态名城的建设。
三、芜湖市生态名城建设策略
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管控措施和发展引导,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演变过程,干预人类活动建设芜湖山水田园城市,突出人文特质,精品化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链条化、系统化,真正实现“山、水、人、文”的协调融合发展。对比芜湖市人文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可以重点利用山水文化营造公共空间、组织交通、提供旅游配套设施。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上,可以对标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景观格局过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将主要落脚点放在生态守护、文化彰显、产业提升、形态优化上,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际化旅游度假产品。
立足芜湖实际,做好长江经济带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坚持规划引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生态保护修复,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加注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分区,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三水共治”,继续实施漳河、青弋江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组织开展龙窝湖、奎湖、惠生联圩等沿江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区域水系贯通工程,使水畅其流、生态涵养水源成为常态。根据芜湖市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系统特点和生态保护目标,结合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对重要生境采取水生生物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现有物种的保护,严禁非法捕杀生物和滥用湖泊资源;保育湿地动植物物种,建设堤岸防护林及退耕还林、还草;修整笔直僵硬的岸线,加大生态岸线建设比例;增加动植物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沿岸观景类型;建立保护地和越冬栖息地,保护珍稀生物等;沟通河湖水体、调控闸坝,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生生物生境。[3]基本实现长江(芜湖)经济带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构建起生态系统稳定、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的绿色发展体系。
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推动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项目实施。持續开展网格化巡查,严厉打击工业固废、危废非法倾倒和处置行为。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推深做实镇街驻地和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确保“十四五”末,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稳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黑臭水体消除率100%。同时,针对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做好应急演练,切实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严防生态环境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伟峰,欧阳志云,王如松,等.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J].生态学杂质,2005,24(4):428-432.
[3]钱筱暄.芜湖市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及保护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07).
[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芜湖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频发;粗放式、无节制过度开发带来的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环境污染,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差,绿色生态空间减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过大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国家及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一、芜湖市区位条件
继“十三五”开局之年视察安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总揽全局、擘画蓝图,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论述新指示新要求,为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耸立起新航标、锚定了新坐标、擘画出新目标。芜湖地处长江之滨,位于长三角西南部,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芜湖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长江和青弋江干流芜湖段水质分别以Ⅱ类和Ⅲ类水质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19.65%。万里长江穿城而过,十里江湾、龙窝湖湿地公园、天门山公园、江北生态湾等沿江生态在全国都独具优势。如何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着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二、芜湖市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特征
芜湖市土地总面积约6004.9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相对密集,景观由大量的人文景观要素构成。城市的基质、斑块体、廊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以建筑物为主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服务区,交通道路等等[1]。城市的基质是建筑群体,景观斑块是内部功能均一,需要明显与周围环境的单元体不同,而城市廊道主要是以交通为目地的公路、街道网络,河流廊道,绿色廊道。芜湖市景观格局的形成同人类活动,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关系紧密。芜湖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一)人类为主的聚居群体。城市内部的各种资源利用,土地的开发活动几乎都是在人类干预下进行的,满足人类的发展。
(二)人工化的景观要素、结构。城市内部,高密度的人口容量,高强度的人工活动重新塑造了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从地形、地貌、地表结构、水文气象,到生物区系,无不遍布着人类开发、利用的痕迹。
(三)城市景观格局的异质性、破碎化程度很高。城市内部分散着众多的功能斑块体,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娱乐区等,形成整体异质化、破碎化程度很高的景观格局。
总之,人类的各种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城市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生态过程,如初级生产力生产过程,物流过程,能流过程,生物生长过程和局部地球化学过程等。[2]城市化对城市生态过程有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其中,负干扰容易产生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当地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深入分析城市化过程各种景观斑块镶嵌体的结构、格局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生态名城的建设。
三、芜湖市生态名城建设策略
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管控措施和发展引导,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演变过程,干预人类活动建设芜湖山水田园城市,突出人文特质,精品化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链条化、系统化,真正实现“山、水、人、文”的协调融合发展。对比芜湖市人文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可以重点利用山水文化营造公共空间、组织交通、提供旅游配套设施。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上,可以对标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景观格局过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将主要落脚点放在生态守护、文化彰显、产业提升、形态优化上,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际化旅游度假产品。
立足芜湖实际,做好长江经济带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坚持规划引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生态保护修复,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加注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分区,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三水共治”,继续实施漳河、青弋江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组织开展龙窝湖、奎湖、惠生联圩等沿江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区域水系贯通工程,使水畅其流、生态涵养水源成为常态。根据芜湖市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系统特点和生态保护目标,结合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对重要生境采取水生生物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现有物种的保护,严禁非法捕杀生物和滥用湖泊资源;保育湿地动植物物种,建设堤岸防护林及退耕还林、还草;修整笔直僵硬的岸线,加大生态岸线建设比例;增加动植物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沿岸观景类型;建立保护地和越冬栖息地,保护珍稀生物等;沟通河湖水体、调控闸坝,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生生物生境。[3]基本实现长江(芜湖)经济带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构建起生态系统稳定、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的绿色发展体系。
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推动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项目实施。持續开展网格化巡查,严厉打击工业固废、危废非法倾倒和处置行为。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推深做实镇街驻地和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确保“十四五”末,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稳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黑臭水体消除率100%。同时,针对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做好应急演练,切实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严防生态环境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伟峰,欧阳志云,王如松,等.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J].生态学杂质,2005,24(4):428-432.
[3]钱筱暄.芜湖市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及保护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07).
[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