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论述当下中职数学教育的现状,提出数学教育要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实现匹配和对接,数学教学改革的三个原则为需求对接策略提供了原则指导,通过学校、教师、专业和学生四位一体的维度构建,探讨了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中职数专业技能需求对接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100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就业竞争的压力,使得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更能得到社会用工单位的青睐。因此,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找到两者的需求对接点,实现学科互补关联性之间的供需匹配,是当下职业学校提高综合办学能力、培养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中职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学科定位不明确,导引目标具有滞后性
职业学校作为学科设置的主体,在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中并没有发挥索引导航的作用。职业学校虽然是主要的技术人才培养机构,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综合考虑专业课程和常规基础课程的连接。职业学校的数学科目,在定位上通常被单纯列为基础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公共课程,这种通用型的学科定位,直接导致了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时只是单向的考虑数学科目上的问题,宏观政策的错误引导,让学生误以为数学与专业课程没有任何关系,导致本来数学功底就不好的学生就直接放弃了数学。而数学往往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数学知识欠缺往往会影响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础不牢的恶性循环。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陷于被动
国内教育实行老师宣贯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单向运行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依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对于数学的抽象概念和数学公式也仅仅是采用书本上已经被证明的方法讲授给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思维和思考的主动性。教学模式单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丧失,让本来教学过程存在问题的数学课堂教育推进过程更加步履维艰。
(三)数学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脱离,事倍功半
数学可以为各种学科提供数学基础知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数学课程,能够给学生带去的还有数学思维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职业学校更多的专业课通常是理工类,例如电气工程、电焊、焊工、计算机软件应用、电脑维修等,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铺垫,才能让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职业学校数学科目的发展现状显示,数学课程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脱离,即使学生很用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也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率低下的结果。
二、中职数学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指导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中职数学和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核心是强调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数学不仅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常规性基础知识,还要作为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辅助工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直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性和推理性问题;二是学习数学科目带给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是一门抽象和形象并存的学科,它通过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经过总结整理、演绎证明,转化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定理,不仅是学科知识上的基础,也是人生实践的依据。
(二)知识关联性原则
知识关联性原则主要针对的是教材的选择,包括数学教材和专业技术教材。这两者选择的前提都是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要侧重于职业化的实用性。数学作为辅助工具,要结合专业技能的类别和专业需求做出取舍。教材的难度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功底,教材中所列出的知识模块要与学校大多职业技能专业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和专业需求之间的对接。
(三)适度相宜原则
数学因其抽象性和知识的循序渐进特点,容易让跟不上进度的学生产生畏惧或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初中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尤其初中数学作为一个转折点,一旦不能跟著转型入门,就很难再有好的数学成绩,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大大降低。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要把数学教育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定理具体形象化,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合在动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上来,直接根据数学和专业课的需求点来对照数学课程讲授所需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大量应用实例使学生真切地看到数学有用和怎样用的问题,逐步实现学习心理的转变。使学生逐步达到对数学工具敢用、会用、乐于用,进入正效应良性循环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数学课堂效果,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着功不可没的直接作用。
三、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实践实现需求对接的方案选择
(一)学校层面设立宏观制度规划
教学任务的制定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想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实现对接,需要学校从政策上给与支持、以制度确立保障。例如为了实现两者需求对接目标,在每个学年的开始,召集数学老师和专业课程的老师召开课程科学化设置座谈会。通过大范围的沟通了解,让不同专业的需求直接放在理论探讨的高度参加讨论,同时征求专业技能实践培训老师的专业意见,了解当技术走上实践岗位时会需要到的数学知识,从各个专业教师的层面上制定共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后续具体教学计划的开展制定政策依据。
(二)设立实验班,发挥示范效应的正向激励作用
在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数学教育与专业技能能力需求相结合,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探索的过程。在现实条件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设立某一个专业作为实验班级(当然会有一定的执行风险,但因为这种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决定了这个实验班会配备职业学校最好的老师和所需设施),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数学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示范班的作用是能调动学校的优势资源,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索,逐步调整教学方案,革新教学方法,将实验中突出的共性问题不断做出对策探讨,为大范围开展需求对接教育提供对策支持。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教学模式变革
不管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最终运用这些知识走上社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施者还是学生自己。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要以这个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策略倒推战术,将问题解决在职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例如,数学知识的讲解,要以学生的技术需求为重点,但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基础。由于中学的经历,学生往往对抽象且晦涩难懂的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加上老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但是专业技术的学习又必须要以数学知识作为功底,这就产生了连锁反应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主观障碍得不到解决,后续的一系列知识对接和匹配的进程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准,这其中包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两者存在的共同需求所能认识和操作的能力。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和专业技术之间的相互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职业学校培养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创新,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为提高学生走上社会的实践能力提供思维和能力支撑。
【关键词】中职数专业技能需求对接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100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就业竞争的压力,使得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更能得到社会用工单位的青睐。因此,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找到两者的需求对接点,实现学科互补关联性之间的供需匹配,是当下职业学校提高综合办学能力、培养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中职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学科定位不明确,导引目标具有滞后性
职业学校作为学科设置的主体,在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中并没有发挥索引导航的作用。职业学校虽然是主要的技术人才培养机构,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综合考虑专业课程和常规基础课程的连接。职业学校的数学科目,在定位上通常被单纯列为基础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公共课程,这种通用型的学科定位,直接导致了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时只是单向的考虑数学科目上的问题,宏观政策的错误引导,让学生误以为数学与专业课程没有任何关系,导致本来数学功底就不好的学生就直接放弃了数学。而数学往往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数学知识欠缺往往会影响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础不牢的恶性循环。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陷于被动
国内教育实行老师宣贯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单向运行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依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对于数学的抽象概念和数学公式也仅仅是采用书本上已经被证明的方法讲授给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思维和思考的主动性。教学模式单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丧失,让本来教学过程存在问题的数学课堂教育推进过程更加步履维艰。
(三)数学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脱离,事倍功半
数学可以为各种学科提供数学基础知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数学课程,能够给学生带去的还有数学思维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职业学校更多的专业课通常是理工类,例如电气工程、电焊、焊工、计算机软件应用、电脑维修等,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铺垫,才能让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职业学校数学科目的发展现状显示,数学课程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脱离,即使学生很用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也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率低下的结果。
二、中职数学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指导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中职数学和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核心是强调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数学不仅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常规性基础知识,还要作为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辅助工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直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性和推理性问题;二是学习数学科目带给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是一门抽象和形象并存的学科,它通过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经过总结整理、演绎证明,转化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定理,不仅是学科知识上的基础,也是人生实践的依据。
(二)知识关联性原则
知识关联性原则主要针对的是教材的选择,包括数学教材和专业技术教材。这两者选择的前提都是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要侧重于职业化的实用性。数学作为辅助工具,要结合专业技能的类别和专业需求做出取舍。教材的难度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功底,教材中所列出的知识模块要与学校大多职业技能专业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和专业需求之间的对接。
(三)适度相宜原则
数学因其抽象性和知识的循序渐进特点,容易让跟不上进度的学生产生畏惧或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初中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尤其初中数学作为一个转折点,一旦不能跟著转型入门,就很难再有好的数学成绩,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大大降低。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要把数学教育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定理具体形象化,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合在动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上来,直接根据数学和专业课的需求点来对照数学课程讲授所需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大量应用实例使学生真切地看到数学有用和怎样用的问题,逐步实现学习心理的转变。使学生逐步达到对数学工具敢用、会用、乐于用,进入正效应良性循环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数学课堂效果,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着功不可没的直接作用。
三、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实践实现需求对接的方案选择
(一)学校层面设立宏观制度规划
教学任务的制定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想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实现对接,需要学校从政策上给与支持、以制度确立保障。例如为了实现两者需求对接目标,在每个学年的开始,召集数学老师和专业课程的老师召开课程科学化设置座谈会。通过大范围的沟通了解,让不同专业的需求直接放在理论探讨的高度参加讨论,同时征求专业技能实践培训老师的专业意见,了解当技术走上实践岗位时会需要到的数学知识,从各个专业教师的层面上制定共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后续具体教学计划的开展制定政策依据。
(二)设立实验班,发挥示范效应的正向激励作用
在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数学教育与专业技能能力需求相结合,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探索的过程。在现实条件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设立某一个专业作为实验班级(当然会有一定的执行风险,但因为这种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决定了这个实验班会配备职业学校最好的老师和所需设施),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数学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示范班的作用是能调动学校的优势资源,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索,逐步调整教学方案,革新教学方法,将实验中突出的共性问题不断做出对策探讨,为大范围开展需求对接教育提供对策支持。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教学模式变革
不管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最终运用这些知识走上社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施者还是学生自己。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要以这个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策略倒推战术,将问题解决在职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例如,数学知识的讲解,要以学生的技术需求为重点,但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基础。由于中学的经历,学生往往对抽象且晦涩难懂的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加上老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但是专业技术的学习又必须要以数学知识作为功底,这就产生了连锁反应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主观障碍得不到解决,后续的一系列知识对接和匹配的进程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准,这其中包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两者存在的共同需求所能认识和操作的能力。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和专业技术之间的相互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职业学校培养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创新,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为提高学生走上社会的实践能力提供思维和能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