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网络世界里缺乏束缚自律,缺乏信念道德,网络的不文明对处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是一种巨大的危害和威胁。作为教育者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抓住网络与青少年的契合点,不失时机地引导网络文明行为和观念,取网络之精华,去网络之糟粕,使社会朝着和谐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明、不文明糟粕、网络德育教育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波澜,有人说它犹如天堂,人们可以在信息的海洋和自由的国度里畅游、释放,而有人说它犹如地狱,它消磨人的意志,令人迷航不能自制。一些网站传播不良或不健康信息;一些论坛、BBS语言粗秽;网络犯罪花样翻新;网络游戏引发的暴力泛滥;认同网上欺骗、“黑客”成了崇拜对象,等等各类不文明现象和行为频现。虚拟世界的嘈杂混乱对现实社会文明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和冲击,成为网络文明的糟粕。青少年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极易受到其负面威害。因此探索中学生网络文明的构建,提高抵抗网络糟粕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
一、网络文明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文明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它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的较高水平。而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使人们的关系变得数字化、虚拟化、无界化、失控化,使人们的行为变得更自主、更开放、选择更多元。它的丰富而庞杂,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影响。青少年是未来网络社会的主流成员,他们的行为取向、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方向发生了偏差,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甚至是社会主义方向都有颠覆的可能。中共中央也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所以规范网络行为,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生网络文明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构建
(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特别是网络水平,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基础条件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网络的充分认识和详细了解,只是一味好奇、从众的心理甚至毫无目的地游猎于网中,这样极易受不良网习、网风的墨染。胡锦涛指出要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德育教育,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精神桥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教师能根据教材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渗透德育教育,用正确的道德、健康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对个体行为施加影响,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
(1)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具有直观、生动、易被学生接受等优势,它与学校德育教育相互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展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使学生在学技能中明事例,讲道理。比如,利用教材上“走近因特网”的内容,在给学生讲网络知识的同时,要让他们知道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也应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遵守网络公德、网络公约。让学生们讲述自己在上网过程中发现的不良现象,提出改正意见,组织学生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做网络文明小公民”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制定《学校网络机房文明公约》。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形成的最终标志是“行”。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做好四件事情:①填好上机登记册,②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个文件夹中,③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时正确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直到显示器黑屏才可以离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认真严格的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三)开展网络活动,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最有效方法
网络向高中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多元的学习和活动的平台,学校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网络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可以使校园精神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时代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网络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1.建好用好校园网资源,丰富学生网络生活
(1)开展校园网络活动,构建学生健康的精神家园
以校园网为新的文化宣传阵地,灵活地使用语言、图形、动画、影像等手段使学生全程了解和关注团队活动状况,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的局面。大力开展网络绘画、电子小报、网页制作、网络知识大赛、网络文明主题征文和辩论比赛,以及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历史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台对《青少年网络公约》进行宣传,增强网络文明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构建学生健康的精神家园。
(2)通过网上咨询室,构筑师生沟通的心灵驿站
通过网络可避免由于直接面谈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尴尬,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更大胆地、更自由地表达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烦恼、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便于教师抓住问题,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以正面教育为主重塑心理信心,使学生在阳光的校园生活中健康和谐的成长。
2.利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深层次开发网络活动
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因此教材、教法具创造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强的特点,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展主题多样的,甚至是层次更深的网络活动。我校的这类课程许多都涉及运用到网络,或用网络进行授课,或要求学生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资料,或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作品展示成果等,其形式和效果都能起到较好的网络教育作用。
三、高中生网络文明构建系统工程中,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
构建网络文明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换句话说,净化社会网络环境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坚强后盾。净化网络空间,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和网络行为,让互联网为教育服务、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是人们共同的心声。
1.坚决取缔“黑网吧”,执法机关应加强打击力度。
2.健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网。
3.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制与发行,不能让“反华”、“反动”游戏流于市场。
4.研发屏蔽不健康内容的技术,各网站要加强行业自律。
让互联网在政府有效监管和社会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能逐步形成“依法治网”和 “以德治网”并举,使网络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栖息地。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明、不文明糟粕、网络德育教育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波澜,有人说它犹如天堂,人们可以在信息的海洋和自由的国度里畅游、释放,而有人说它犹如地狱,它消磨人的意志,令人迷航不能自制。一些网站传播不良或不健康信息;一些论坛、BBS语言粗秽;网络犯罪花样翻新;网络游戏引发的暴力泛滥;认同网上欺骗、“黑客”成了崇拜对象,等等各类不文明现象和行为频现。虚拟世界的嘈杂混乱对现实社会文明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和冲击,成为网络文明的糟粕。青少年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极易受到其负面威害。因此探索中学生网络文明的构建,提高抵抗网络糟粕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
一、网络文明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文明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它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的较高水平。而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使人们的关系变得数字化、虚拟化、无界化、失控化,使人们的行为变得更自主、更开放、选择更多元。它的丰富而庞杂,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影响。青少年是未来网络社会的主流成员,他们的行为取向、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方向发生了偏差,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甚至是社会主义方向都有颠覆的可能。中共中央也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所以规范网络行为,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生网络文明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构建
(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特别是网络水平,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基础条件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网络的充分认识和详细了解,只是一味好奇、从众的心理甚至毫无目的地游猎于网中,这样极易受不良网习、网风的墨染。胡锦涛指出要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德育教育,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精神桥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教师能根据教材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渗透德育教育,用正确的道德、健康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对个体行为施加影响,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
(1)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具有直观、生动、易被学生接受等优势,它与学校德育教育相互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展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使学生在学技能中明事例,讲道理。比如,利用教材上“走近因特网”的内容,在给学生讲网络知识的同时,要让他们知道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也应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遵守网络公德、网络公约。让学生们讲述自己在上网过程中发现的不良现象,提出改正意见,组织学生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做网络文明小公民”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制定《学校网络机房文明公约》。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形成的最终标志是“行”。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做好四件事情:①填好上机登记册,②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个文件夹中,③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时正确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直到显示器黑屏才可以离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认真严格的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三)开展网络活动,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最有效方法
网络向高中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多元的学习和活动的平台,学校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网络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可以使校园精神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时代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网络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1.建好用好校园网资源,丰富学生网络生活
(1)开展校园网络活动,构建学生健康的精神家园
以校园网为新的文化宣传阵地,灵活地使用语言、图形、动画、影像等手段使学生全程了解和关注团队活动状况,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的局面。大力开展网络绘画、电子小报、网页制作、网络知识大赛、网络文明主题征文和辩论比赛,以及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历史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台对《青少年网络公约》进行宣传,增强网络文明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构建学生健康的精神家园。
(2)通过网上咨询室,构筑师生沟通的心灵驿站
通过网络可避免由于直接面谈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尴尬,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更大胆地、更自由地表达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烦恼、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便于教师抓住问题,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以正面教育为主重塑心理信心,使学生在阳光的校园生活中健康和谐的成长。
2.利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深层次开发网络活动
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因此教材、教法具创造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强的特点,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展主题多样的,甚至是层次更深的网络活动。我校的这类课程许多都涉及运用到网络,或用网络进行授课,或要求学生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资料,或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作品展示成果等,其形式和效果都能起到较好的网络教育作用。
三、高中生网络文明构建系统工程中,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
构建网络文明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换句话说,净化社会网络环境是抵制网络不文明糟粕的坚强后盾。净化网络空间,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和网络行为,让互联网为教育服务、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是人们共同的心声。
1.坚决取缔“黑网吧”,执法机关应加强打击力度。
2.健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网。
3.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制与发行,不能让“反华”、“反动”游戏流于市场。
4.研发屏蔽不健康内容的技术,各网站要加强行业自律。
让互联网在政府有效监管和社会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能逐步形成“依法治网”和 “以德治网”并举,使网络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