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女士刚刚踏入50岁,体形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身高只有1.6米左右的她,体重由50公斤剧增至65公斤。为了减肥,她计划节食。可是,一到晚上,她就忍不住躺到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最近一段时间,梁女士总觉得上腹疼痛并放射到肩和背部,且低热、恶心、呕吐。初时,她以为是胃病,只是随便找了点胃药服下了事。未曾想,过了没多久,症状加重,出现寒战、大汗淋漓甚至伴有黄疸。直至上个周末,她突然发热被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这才知道自己患上了胆结石。
胆结石是人体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胆囊的作用是存储和调节胆汁。形象地说,包括胆囊在内的胆道系统就好比一条逐渐汇集、由小变大的“河流”。它的使命就是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因此,除了胆囊之外,同饮“一河水”的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都有可能长结石。从结石所含的成分看,以胆固醇结石最多见;按结石发生的部位说,胆囊结石占了胆道系统结石的一半左右。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很多。它的发病机理迄今为止还没有弄清楚。但是,结石的形成和胆汁中所含胆固醇等成分的比例有着必然的联系,已成为广泛共识。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黏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
胆石症是各种年龄的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调查显示,女性高出男性2~4倍,从年龄上看又以中年女性居多。那么,造成胆结石“重女轻男”,且多发生在中年女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喜静少动
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运动和体力劳动少,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汁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体形肥胖
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直接后果就是肥胖,而肥胖是造成胆结石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不吃早餐
现代女性不吃早餐者甚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而多产妇女发病率则更高。
餐后零食
现在我国很多家庭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边看电视。这种餐后吃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逐年增高的原因之一。当人呈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机体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造成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加上肝硬化导致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遗传因素
遗传因子在胆结石危险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胆石症患者的近亲发病率更高。
那么,中年女性怎样预防胆结石的发生呢?
1.规律进食
有规律的进食,是预防结石最好的办法,因为进食时胆囊中充满了胆汁,胆囊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胆汁黏稠度增加,终于形成胆泥。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机体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的胆汁被排出到达肠内,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2.合理饮食
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以改善胆固醇的排泄,可防止结石形成。而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及烈性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则要少食。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
3.情绪开朗
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的产生与肝郁气滞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乐观开朗的情绪会调整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各脏器正常运行,对预防胆结石的发生不无益处。
4.适当运动
久坐久卧不动,会使胆汁在胆道内运行缓慢,而胆汁的滞留就会为结石的产生创造条件。因此,保持经常运动的习惯,避免长时间以坐姿从事工作,对预防胆结石的发生至关重要。
5.注意查体
研究显示,胆囊结石病具有遗传倾向。因此,家族中若有胆结石患者,在注意合理饮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年龄、肥胖、高脂饮食和血脂异常等诱发胆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腹部B超、血脂,以便能及早发现胆结石,及时治疗。
胆结石是人体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胆囊的作用是存储和调节胆汁。形象地说,包括胆囊在内的胆道系统就好比一条逐渐汇集、由小变大的“河流”。它的使命就是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因此,除了胆囊之外,同饮“一河水”的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都有可能长结石。从结石所含的成分看,以胆固醇结石最多见;按结石发生的部位说,胆囊结石占了胆道系统结石的一半左右。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很多。它的发病机理迄今为止还没有弄清楚。但是,结石的形成和胆汁中所含胆固醇等成分的比例有着必然的联系,已成为广泛共识。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黏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
胆石症是各种年龄的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调查显示,女性高出男性2~4倍,从年龄上看又以中年女性居多。那么,造成胆结石“重女轻男”,且多发生在中年女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喜静少动
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运动和体力劳动少,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汁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体形肥胖
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直接后果就是肥胖,而肥胖是造成胆结石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不吃早餐
现代女性不吃早餐者甚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而多产妇女发病率则更高。
餐后零食
现在我国很多家庭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边看电视。这种餐后吃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逐年增高的原因之一。当人呈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机体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造成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加上肝硬化导致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遗传因素
遗传因子在胆结石危险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胆石症患者的近亲发病率更高。
那么,中年女性怎样预防胆结石的发生呢?
1.规律进食
有规律的进食,是预防结石最好的办法,因为进食时胆囊中充满了胆汁,胆囊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胆汁黏稠度增加,终于形成胆泥。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机体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的胆汁被排出到达肠内,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2.合理饮食
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以改善胆固醇的排泄,可防止结石形成。而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及烈性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则要少食。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
3.情绪开朗
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的产生与肝郁气滞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乐观开朗的情绪会调整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各脏器正常运行,对预防胆结石的发生不无益处。
4.适当运动
久坐久卧不动,会使胆汁在胆道内运行缓慢,而胆汁的滞留就会为结石的产生创造条件。因此,保持经常运动的习惯,避免长时间以坐姿从事工作,对预防胆结石的发生至关重要。
5.注意查体
研究显示,胆囊结石病具有遗传倾向。因此,家族中若有胆结石患者,在注意合理饮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年龄、肥胖、高脂饮食和血脂异常等诱发胆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腹部B超、血脂,以便能及早发现胆结石,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