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伊朗运动员侯赛因·雷扎扎迪赫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举起了263.5公斤的杠铃,这是一头奶牛的重量!人类在和地球引力的拔河中,不断尝试着突破自身的极限。
(1) 1904年美国运动员弗里德·文特斯在圣路易奥运会参加全能项目举重竞赛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几乎都有关于举重的诸多记载和传说。要想比试出谁是“绝对”的大力士,最公平、最过硬又最简易的办法莫过于找个沉重的物件高举过头了。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举重就荣列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不分体重级别,设有单手举和双手举(图1)。早期举重器材也简单粗陋并且重量固定。后来发明了横杠两头安上空心金属球,可以通过增减里面的铁砂来调节重量。因起落之间会发出叮叮咣咣的摇铃之声,由此得名杠铃。而1910年法兰克福游戏展览会上首次出现的片杠铃,则成了举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图2)。
(2) 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为举重杠铃过秤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将举重比赛规范为双手抓举、挺举、推举三大项并保持了45年,直到1973年第47届世界举重锦标赛取消了推举。在今天特制的举重台上,不同颜色标志不同重量的杠铃片免除了每次称重的繁琐;美观柔韧的橡胶包层彻底消除了刺耳的金属磨擦碰撞噪音;精密的套筒、卡箍把杠铃装配成一个紧密无间的整体器械(图3)。
(3)图组:现代杠铃比起以前的杠铃更加美观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千万不要以为举重只是“一举之功”的“力气活”。这个短短几秒钟之内的“举手之劳”却包含了最丰富生动的物理学、生物学知识。
有人把举重的要诀归纳为“近、快、低”。从提铃到举起,都要求杠铃尽量贴“近”身体纵轴,否则便会因重力和惯性产生的力矩导致身体失去平衡。让杠铃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或接近两脚形成的支撑面中心,有利于发力并减少无用和有害分力,并充分发挥身体的杠杆作用。杠铃重心上升的S形曲线应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垂线,弧度越小越好(图4)。
(4) 抓举中杠铃重心上升的S形曲线
“快”的价值在于以爆发力赋予杠铃足够的加速度和上升高度。优秀运动员提铃时,杠铃垂直上升速度约为1.6米/秒,出现“超重”现象。发力峰值达到人铃重量之和的1.5倍以上。而迟缓的“生拉硬拽”必然导致事倍功半,是举重动作的大忌。
“低”的要领在于发力后体位迅速下降。由于提铃高度不可能与肩平齐,而只能拉到腰部,这时必须赶紧“放下身段”,“屈尊下就”,充分利用宝贵的零点几秒时间,抢在杠铃下落之前将胸部转入横杆之下并将它稳稳接住。人体重心下降速度之所以能够超过自由落体,是因为用力向上提肘时,反作用力能够使下蹲加快。剩下的事便是靠着强大的两腿和躯干力量站立起来了。身体重心降得越低,杠铃需要提起的高度就越低。20世纪60年代中国运动员首创的“下蹲式”比“箭步式”更快、更有效降低身体重心,因而能提拉起更重的杠铃,已经为各国选手争相效法。而杠铃的“下砸力”峰值相当于人铃总重量的1.6倍。优秀运动员都懂得应适度上抛杠铃,在确保动作完成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回降距离(图5)。
(5) 举重中的“下蹲式”与“箭步式”
和提铃动作不同,在完成“上挺”时杠铃重心更高,“下蹲挺”虽然动作简洁,手部撑铃点低,但深蹲后杠铃“下砸”惯性大,身体支撑面小,前后方向稳定性差,稍有偏差就可能掉铃。而“箭步挺”前后分腿形成较大的平衡角,容易通过调整力量完成起立支撑。这两种技术的选择也许应该因人而异吧。
举重选手最动人的姿态要数高高举起杠铃的瞬间了,如果说双臂形成的V字象征胜利,那么这种V型姿势确实和胜利大有关系。因为较宽的握距有利于减少需要举起的高度。这里服从的原则还是一个“低”字(图6)。
(6) 较宽握距减少需要举起的高度
为什么每个运动员的挺举成绩都毫无例外地高于抓举成绩?原因在于抓举要求不能停顿,需要一气呵成,如同将所欠的“重力债务”“一次付清”,而挺举却能分成两个步骤,相当于对“重力债务”“分期付款”,不仅减少了杠铃一次上升的必要高度,而且身体能得到休息和调整。当停顿在运动员的三角肌和锁骨处的杠铃颤颤悠悠蓄势待发时,接着几乎是一次“抛掷”和“起跳”,运动员身体的弹性也更充分地派上用场了。
举重是靠瞬间爆发力取胜的高强度无氧运动。需要调动腿、腰、背、肩、臂等全身肌群的力量。发力时运动员屏息憋气、青筋怒张、瞬时血压能窜升到300毫米汞柱以上。一项测试和统计表明,举重运动后由于椎间盘软组织受到压缩,身体可被压矮3.6毫米,由于推举极易使运动员脊柱受伤,所以1972年奥运会后被正式取消。
常常看到有文章说蚂蚁才是自然界的举重冠军,能够举起体重10到20倍的东西。其实人的尺寸如果降到蚂蚁那么大,举重表现将毫不逊色。当代举重运动按选手体重男子分成8个等级,女子分成7个等级,虽然“块头大”的力气也肯定大,但体重的增量和成绩的增量并不成线性关系。男子56公斤级的世界冠军穆特鲁·哈里尔能挺举168公斤,是自己体重的3倍,而头号大力士侯赛因·雷扎扎迪赫创造的超重量级挺举世界纪录263.5公斤,只是自己体重162.5公斤的1.62倍。人体肌肉的重量按立方关系计算,而力量大小却由肌肉截面积决定,按平方关系计算。辛克莱系数便是一个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进行统一标准评估的方法,它以每个奥林匹克年度世界顶尖运动员的动态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不同选手体重和成绩,算出他们身体效率和素质“当量”的辛克莱点数并进行排名。体重越重,系数越低。回到自然界谁是真正大力士的问题,如果蚂蚁长到人的尺寸,恐怕早被自己的体重压得举步维艰了,那还谈得上“举重”?
我们这里要说到另外一个名叫卡列林的体坛大力士,他曾经很轻易的将一台电冰箱扛上8楼。但他不是一名举重运动员,而是著名的俄罗斯“摔跤之神”。他最拿手的“卡列林托举”能把对手举过头顶再抛到地上。从某种意义上,摔跤确实是把对手当作一个重物来搬动和“发落”的。
世界上尽管有6大跤种,临场上的战术千变万化,但却都离不开一条最基本的力学原则,那就是保持自己的平衡和破坏对手的平衡(图7)。
(7) 6大大跤种,战胜对手的关键都是保持自己平衡和破坏对手的平衡
奥运赛场上的古典式摔跤是“大搂大抱”的力量型角逐,但双方抢夺有利把位,施展推、拉、拿、压、扭等动作发起进攻,都是为了用足够的力矩让对方重心超越支撑面边缘而翻转倒下。同时以灵活的步伐不断调整支撑面、扩大支撑角来保持重心稳定。站立摔跤中漂亮的“过胸摔”、“过背摔”都是“费力杠杆”,以自己的身体为支点“撬动”对手健硕的身躯,将他掀翻在地。
跪撑姿势中最经典的“滚桥”技术则靠自己前额和双脚拱起一座“桥”,通过身体滚动向对方施加足够的角动量,让他从“桥”上翻转。防御的选手又总是尽量“五体投地”,最大限度降低重心和增大支撑面,以确保身体平衡。跪撑摔跤中最高潮的一幕莫过于胜利者用“后抱提”、“反抱提”动作将对手提离地面失去支撑,让他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个大弧度曲线而直接倒地。当卡列林十多年来在摔跤场上屡屡得手时,用力方式的确如同在托举和抛掷一口沉重的麻袋(图8)。
(8) 跪撑姿势中最经典的“滚桥”(上图)最高潮的“后抱提”(下图)
自由式摔跤的选手尽力猫腰弓背将重心“下潜”,两腿闪展腾挪改变支撑面,都是为更好保持自身稳定。“抱腿“作为主要的攻击手段,则是最直截了当破坏对方的支撑。
中国式摔跤的特色是灵活机智干净利索,胜败输赢一目了然。不崇尚扭作一团的“蛮力”,更讲究“借力打力”的巧劲。中国跤的许多绝招都不和对方的力量“正面冲撞”,而是“避实就虚”,顺着对手力的方向加力,或沿着垂直方向施以横力,收到“顺手牵羊”、“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那些背、别、挑、缠、踹、踢、拧、搂、弹、掰、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等动作都充满了力的加减乘除和重心的起伏跌宕,是关于杠杆、力矩、力偶、角动量等概念的最生动形象的诠释。
观看地球上最强壮的人在奥运会上徒手角斗是惊心动魄又遐想联翩的。谁能最后胜出不仅要看力气大,还要看他的一招一式能否遵循牛顿先生的教导。
(1) 1904年美国运动员弗里德·文特斯在圣路易奥运会参加全能项目举重竞赛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几乎都有关于举重的诸多记载和传说。要想比试出谁是“绝对”的大力士,最公平、最过硬又最简易的办法莫过于找个沉重的物件高举过头了。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举重就荣列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不分体重级别,设有单手举和双手举(图1)。早期举重器材也简单粗陋并且重量固定。后来发明了横杠两头安上空心金属球,可以通过增减里面的铁砂来调节重量。因起落之间会发出叮叮咣咣的摇铃之声,由此得名杠铃。而1910年法兰克福游戏展览会上首次出现的片杠铃,则成了举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图2)。
(2) 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为举重杠铃过秤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将举重比赛规范为双手抓举、挺举、推举三大项并保持了45年,直到1973年第47届世界举重锦标赛取消了推举。在今天特制的举重台上,不同颜色标志不同重量的杠铃片免除了每次称重的繁琐;美观柔韧的橡胶包层彻底消除了刺耳的金属磨擦碰撞噪音;精密的套筒、卡箍把杠铃装配成一个紧密无间的整体器械(图3)。
(3)图组:现代杠铃比起以前的杠铃更加美观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千万不要以为举重只是“一举之功”的“力气活”。这个短短几秒钟之内的“举手之劳”却包含了最丰富生动的物理学、生物学知识。
有人把举重的要诀归纳为“近、快、低”。从提铃到举起,都要求杠铃尽量贴“近”身体纵轴,否则便会因重力和惯性产生的力矩导致身体失去平衡。让杠铃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或接近两脚形成的支撑面中心,有利于发力并减少无用和有害分力,并充分发挥身体的杠杆作用。杠铃重心上升的S形曲线应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垂线,弧度越小越好(图4)。
(4) 抓举中杠铃重心上升的S形曲线
“快”的价值在于以爆发力赋予杠铃足够的加速度和上升高度。优秀运动员提铃时,杠铃垂直上升速度约为1.6米/秒,出现“超重”现象。发力峰值达到人铃重量之和的1.5倍以上。而迟缓的“生拉硬拽”必然导致事倍功半,是举重动作的大忌。
“低”的要领在于发力后体位迅速下降。由于提铃高度不可能与肩平齐,而只能拉到腰部,这时必须赶紧“放下身段”,“屈尊下就”,充分利用宝贵的零点几秒时间,抢在杠铃下落之前将胸部转入横杆之下并将它稳稳接住。人体重心下降速度之所以能够超过自由落体,是因为用力向上提肘时,反作用力能够使下蹲加快。剩下的事便是靠着强大的两腿和躯干力量站立起来了。身体重心降得越低,杠铃需要提起的高度就越低。20世纪60年代中国运动员首创的“下蹲式”比“箭步式”更快、更有效降低身体重心,因而能提拉起更重的杠铃,已经为各国选手争相效法。而杠铃的“下砸力”峰值相当于人铃总重量的1.6倍。优秀运动员都懂得应适度上抛杠铃,在确保动作完成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回降距离(图5)。
(5) 举重中的“下蹲式”与“箭步式”
和提铃动作不同,在完成“上挺”时杠铃重心更高,“下蹲挺”虽然动作简洁,手部撑铃点低,但深蹲后杠铃“下砸”惯性大,身体支撑面小,前后方向稳定性差,稍有偏差就可能掉铃。而“箭步挺”前后分腿形成较大的平衡角,容易通过调整力量完成起立支撑。这两种技术的选择也许应该因人而异吧。
举重选手最动人的姿态要数高高举起杠铃的瞬间了,如果说双臂形成的V字象征胜利,那么这种V型姿势确实和胜利大有关系。因为较宽的握距有利于减少需要举起的高度。这里服从的原则还是一个“低”字(图6)。
(6) 较宽握距减少需要举起的高度
为什么每个运动员的挺举成绩都毫无例外地高于抓举成绩?原因在于抓举要求不能停顿,需要一气呵成,如同将所欠的“重力债务”“一次付清”,而挺举却能分成两个步骤,相当于对“重力债务”“分期付款”,不仅减少了杠铃一次上升的必要高度,而且身体能得到休息和调整。当停顿在运动员的三角肌和锁骨处的杠铃颤颤悠悠蓄势待发时,接着几乎是一次“抛掷”和“起跳”,运动员身体的弹性也更充分地派上用场了。
举重是靠瞬间爆发力取胜的高强度无氧运动。需要调动腿、腰、背、肩、臂等全身肌群的力量。发力时运动员屏息憋气、青筋怒张、瞬时血压能窜升到300毫米汞柱以上。一项测试和统计表明,举重运动后由于椎间盘软组织受到压缩,身体可被压矮3.6毫米,由于推举极易使运动员脊柱受伤,所以1972年奥运会后被正式取消。
常常看到有文章说蚂蚁才是自然界的举重冠军,能够举起体重10到20倍的东西。其实人的尺寸如果降到蚂蚁那么大,举重表现将毫不逊色。当代举重运动按选手体重男子分成8个等级,女子分成7个等级,虽然“块头大”的力气也肯定大,但体重的增量和成绩的增量并不成线性关系。男子56公斤级的世界冠军穆特鲁·哈里尔能挺举168公斤,是自己体重的3倍,而头号大力士侯赛因·雷扎扎迪赫创造的超重量级挺举世界纪录263.5公斤,只是自己体重162.5公斤的1.62倍。人体肌肉的重量按立方关系计算,而力量大小却由肌肉截面积决定,按平方关系计算。辛克莱系数便是一个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进行统一标准评估的方法,它以每个奥林匹克年度世界顶尖运动员的动态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不同选手体重和成绩,算出他们身体效率和素质“当量”的辛克莱点数并进行排名。体重越重,系数越低。回到自然界谁是真正大力士的问题,如果蚂蚁长到人的尺寸,恐怕早被自己的体重压得举步维艰了,那还谈得上“举重”?
我们这里要说到另外一个名叫卡列林的体坛大力士,他曾经很轻易的将一台电冰箱扛上8楼。但他不是一名举重运动员,而是著名的俄罗斯“摔跤之神”。他最拿手的“卡列林托举”能把对手举过头顶再抛到地上。从某种意义上,摔跤确实是把对手当作一个重物来搬动和“发落”的。
世界上尽管有6大跤种,临场上的战术千变万化,但却都离不开一条最基本的力学原则,那就是保持自己的平衡和破坏对手的平衡(图7)。
(7) 6大大跤种,战胜对手的关键都是保持自己平衡和破坏对手的平衡
奥运赛场上的古典式摔跤是“大搂大抱”的力量型角逐,但双方抢夺有利把位,施展推、拉、拿、压、扭等动作发起进攻,都是为了用足够的力矩让对方重心超越支撑面边缘而翻转倒下。同时以灵活的步伐不断调整支撑面、扩大支撑角来保持重心稳定。站立摔跤中漂亮的“过胸摔”、“过背摔”都是“费力杠杆”,以自己的身体为支点“撬动”对手健硕的身躯,将他掀翻在地。
跪撑姿势中最经典的“滚桥”技术则靠自己前额和双脚拱起一座“桥”,通过身体滚动向对方施加足够的角动量,让他从“桥”上翻转。防御的选手又总是尽量“五体投地”,最大限度降低重心和增大支撑面,以确保身体平衡。跪撑摔跤中最高潮的一幕莫过于胜利者用“后抱提”、“反抱提”动作将对手提离地面失去支撑,让他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个大弧度曲线而直接倒地。当卡列林十多年来在摔跤场上屡屡得手时,用力方式的确如同在托举和抛掷一口沉重的麻袋(图8)。
(8) 跪撑姿势中最经典的“滚桥”(上图)最高潮的“后抱提”(下图)
自由式摔跤的选手尽力猫腰弓背将重心“下潜”,两腿闪展腾挪改变支撑面,都是为更好保持自身稳定。“抱腿“作为主要的攻击手段,则是最直截了当破坏对方的支撑。
中国式摔跤的特色是灵活机智干净利索,胜败输赢一目了然。不崇尚扭作一团的“蛮力”,更讲究“借力打力”的巧劲。中国跤的许多绝招都不和对方的力量“正面冲撞”,而是“避实就虚”,顺着对手力的方向加力,或沿着垂直方向施以横力,收到“顺手牵羊”、“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那些背、别、挑、缠、踹、踢、拧、搂、弹、掰、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等动作都充满了力的加减乘除和重心的起伏跌宕,是关于杠杆、力矩、力偶、角动量等概念的最生动形象的诠释。
观看地球上最强壮的人在奥运会上徒手角斗是惊心动魄又遐想联翩的。谁能最后胜出不仅要看力气大,还要看他的一招一式能否遵循牛顿先生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