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从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丰富积累,促进探究
探究性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必须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丰富知识积累,通过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智能结构,以促进学生探究。诸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书报,去搜集有用的信息;调查访问,让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学习;畅游网络;自然寻觅,教师和家长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紧紧地抓住它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挖掘教材,尝试探究
教材是浓缩的生活的精华,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巧妙地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下了空间。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中不断发现问题,挖掘可探究的内容。如学生在学完《草原》一课后质疑时,引导学生提出“草原与环境保护”问题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六十年代的草原那么美,为什么现在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北方的沙尘暴与草原荒漠化有什么直接关系?”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外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答案。除了教科书,学生平时阅读的书很多,小说、诗歌、散文、科普作品、名人传记……这些书中也蕴含着无数个问题,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让这些问题引领着孩子在科学的道路不断探究。
三、营造氛围,激发探究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机会和条件。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对话。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因而教师的角色必须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乐于在群体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开展给老师提个建议,在书本中找错误等活动,让学生要相信自己,不盲从他人,不迷信书本。其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就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一种热情的、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更不能训斥,而应积极引导他们提出新的、正确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设计情境,诱导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是人内在的情感表现,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想不想”‘“想”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探究的原动力程度。探究的渴望程度越大,探究的原动力就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悬念,形成一种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问题能够穷追不舍,有一种欲探究竟非解谜团不能止其“渴”的感受。如一位教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为它送葬?2、为什么要在“葬礼”前面加上“特殊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了一种悬念,形成了一种问题情境,究竟是在为谁“送葬”?为什么要为它“送葬”?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起来,于是便迅速地进行探究,或读或画或记,或低头沉思或与人交流……
当然,我们要求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探究性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研究如何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讲析的内容应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品出来、练出来。
在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相比,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是一种自主学习。在提出、选择、确定探究问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因为,如果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被束之高阁,或被扔在一边,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种种遗憾,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势必受挫。
西方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准确地交换信息,得到同伴的接受和支持,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活动并有义务和责任感,思维发散,从他人的聪明才智中获得启迪,降低对失败的恐惧。另外合作学习还利于学生学会组织、学会搜集信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辩论、学会欣赏与宽容、学会总结与评价,以此形成自己的问题答案,体验探究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城西小学)
一、丰富积累,促进探究
探究性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必须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丰富知识积累,通过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智能结构,以促进学生探究。诸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书报,去搜集有用的信息;调查访问,让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学习;畅游网络;自然寻觅,教师和家长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紧紧地抓住它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挖掘教材,尝试探究
教材是浓缩的生活的精华,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巧妙地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下了空间。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中不断发现问题,挖掘可探究的内容。如学生在学完《草原》一课后质疑时,引导学生提出“草原与环境保护”问题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六十年代的草原那么美,为什么现在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北方的沙尘暴与草原荒漠化有什么直接关系?”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外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答案。除了教科书,学生平时阅读的书很多,小说、诗歌、散文、科普作品、名人传记……这些书中也蕴含着无数个问题,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让这些问题引领着孩子在科学的道路不断探究。
三、营造氛围,激发探究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机会和条件。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对话。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因而教师的角色必须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乐于在群体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开展给老师提个建议,在书本中找错误等活动,让学生要相信自己,不盲从他人,不迷信书本。其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就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一种热情的、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更不能训斥,而应积极引导他们提出新的、正确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设计情境,诱导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是人内在的情感表现,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想不想”‘“想”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探究的原动力程度。探究的渴望程度越大,探究的原动力就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悬念,形成一种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问题能够穷追不舍,有一种欲探究竟非解谜团不能止其“渴”的感受。如一位教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为它送葬?2、为什么要在“葬礼”前面加上“特殊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了一种悬念,形成了一种问题情境,究竟是在为谁“送葬”?为什么要为它“送葬”?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起来,于是便迅速地进行探究,或读或画或记,或低头沉思或与人交流……
当然,我们要求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探究性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研究如何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讲析的内容应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品出来、练出来。
在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相比,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是一种自主学习。在提出、选择、确定探究问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因为,如果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被束之高阁,或被扔在一边,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种种遗憾,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势必受挫。
西方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准确地交换信息,得到同伴的接受和支持,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活动并有义务和责任感,思维发散,从他人的聪明才智中获得启迪,降低对失败的恐惧。另外合作学习还利于学生学会组织、学会搜集信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辩论、学会欣赏与宽容、学会总结与评价,以此形成自己的问题答案,体验探究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