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但在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少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的外在形式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有改变,头脑里还是根深蒂固的遗传型和灌输性的教学观。
关键字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6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1小学数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本人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①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②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③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需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④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活跃课堂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可不同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让学生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做到换位思考,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真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肯定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对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溢着民主、和谐、团结、积极进取的气氛。教师没有架子,学生没有拘束,在学生的眼里,讲台上的教师只是他们学习上的一个伙伴,一个让他们愿意信任的朋友,一个带着他们向前的领路人,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3加强创新能力教育,使学生会创造、爱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会数学、学会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百格图中表示50%,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关键字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6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1小学数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本人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①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②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③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需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④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活跃课堂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可不同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让学生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做到换位思考,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真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肯定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对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溢着民主、和谐、团结、积极进取的气氛。教师没有架子,学生没有拘束,在学生的眼里,讲台上的教师只是他们学习上的一个伙伴,一个让他们愿意信任的朋友,一个带着他们向前的领路人,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3加强创新能力教育,使学生会创造、爱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会数学、学会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百格图中表示50%,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