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作为前沿阵地必须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更是课程改革的前沿,所有的教育行为最后都要在课堂之中被执行和体现。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关键词:生物课堂 转变理念 课堂主体 提高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课程标准》是我们生物教师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导向。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作为前沿阵地必须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更是课程改革的前沿,所有的教育行为最后都要在课堂之中被执行和体现。那么如何使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在课堂之中就成为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重点。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得到广大同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和自然中真实的实物有关。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聚精会神的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
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学习兴趣。
北师大出版社的生物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语言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其中渗透了“环境保护”、“基因与克隆”、“家居与生活”等社会热点。这就侧面给了教师丰富课堂内容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会热点,调动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在课堂之中通过教材中真实的彩图照片,并配以适当的讲述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通过设计组织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
生物课实践性非常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活动中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屈肘和伸肘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下,用实践来检验了理论的知识,这样获得知识更永久。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向学生展示看得见的知识。
一堂生物课,如果没有必要的实验就像一道佳肴缺少火候一样,看着很有食欲,但吃起来却难以下咽。生物实验使学生看见了知识,并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了事物的规律性。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
四、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学生的这种观看演示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生动形象了很多,而且学生一目了然,不容易忘记。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知识才会升华。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问题的提出、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思维活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如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盆景花卉的栽培与生物学教学》,组织各班学生,积极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工具等物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学生亲自动手配土、选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保护幼苗,热情很高,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绿化、美化了教室,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把竞争引入课堂,从教材的挖掘使用到鼓励学生参与,环环渗透竞争意识,时时激发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竞争中追求新知、学会合作、展现个性、提高能力。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利用丰富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一条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的实施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课堂 转变理念 课堂主体 提高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课程标准》是我们生物教师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导向。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作为前沿阵地必须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更是课程改革的前沿,所有的教育行为最后都要在课堂之中被执行和体现。那么如何使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在课堂之中就成为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重点。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得到广大同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和自然中真实的实物有关。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聚精会神的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
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学习兴趣。
北师大出版社的生物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语言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其中渗透了“环境保护”、“基因与克隆”、“家居与生活”等社会热点。这就侧面给了教师丰富课堂内容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会热点,调动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在课堂之中通过教材中真实的彩图照片,并配以适当的讲述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通过设计组织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
生物课实践性非常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活动中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屈肘和伸肘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下,用实践来检验了理论的知识,这样获得知识更永久。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向学生展示看得见的知识。
一堂生物课,如果没有必要的实验就像一道佳肴缺少火候一样,看着很有食欲,但吃起来却难以下咽。生物实验使学生看见了知识,并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了事物的规律性。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
四、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学生的这种观看演示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生动形象了很多,而且学生一目了然,不容易忘记。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知识才会升华。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问题的提出、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思维活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如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盆景花卉的栽培与生物学教学》,组织各班学生,积极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工具等物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学生亲自动手配土、选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保护幼苗,热情很高,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绿化、美化了教室,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把竞争引入课堂,从教材的挖掘使用到鼓励学生参与,环环渗透竞争意识,时时激发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竞争中追求新知、学会合作、展现个性、提高能力。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利用丰富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一条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的实施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