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但农村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差异大,教师教学水平差异大,学校管理水平差异也很大,这就使得合作学习在农村学校实施困难重重,其现状值得大家思考和探究。下面试图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以促进这一合作方式潜能的进一步发挥。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进入课程改革的农村学校,许多教师还未真正认识到其巨大作用,还不知怎样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偏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也比较少;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彻底放弃自己长期的课堂主宰权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生也就暂时做不了课堂真正的主人;第三个原因是评价制度的不合理,为了追求好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知识层面”要求过高,害怕学生的知识没有真正学会,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
问题2:农村生源复杂,在知识和能力差异非常大的班级中建立比较理想的“组间同质、同组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有一定难度。
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学前班,教师水平差异较大,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非常大;二是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能力,也缺乏合作学习的体验。
问题3:合作学习形式单一,学生参与不主动。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往往是学生挪动座位,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不同,很多时候只能是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在小组讨论中出现“一边倒”的时候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保留着农村学生特有的胆怯和羞涩,不能主动积极参与;还有一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自甘充当看客和听众。
问题4: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
一是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偏小,往往不能从大局出发,再由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自争功、互相诋毁等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往往独树一帜,成绩差的、能力弱的往往只能缄默不言,久而久之,“优劣”分明,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二是合作中分工不具体,责任不明确,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合作成果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三是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上网难,图书室的书籍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缺乏材料,合作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四是有时选择合作的时机不恰当,学生没有合作的需要,没有合作的积极性,收不到预期效果。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 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2、合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有机地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进入课程改革的农村学校,许多教师还未真正认识到其巨大作用,还不知怎样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偏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也比较少;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彻底放弃自己长期的课堂主宰权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生也就暂时做不了课堂真正的主人;第三个原因是评价制度的不合理,为了追求好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知识层面”要求过高,害怕学生的知识没有真正学会,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
问题2:农村生源复杂,在知识和能力差异非常大的班级中建立比较理想的“组间同质、同组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有一定难度。
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学前班,教师水平差异较大,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非常大;二是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能力,也缺乏合作学习的体验。
问题3:合作学习形式单一,学生参与不主动。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往往是学生挪动座位,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不同,很多时候只能是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在小组讨论中出现“一边倒”的时候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保留着农村学生特有的胆怯和羞涩,不能主动积极参与;还有一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自甘充当看客和听众。
问题4: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
一是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偏小,往往不能从大局出发,再由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自争功、互相诋毁等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往往独树一帜,成绩差的、能力弱的往往只能缄默不言,久而久之,“优劣”分明,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二是合作中分工不具体,责任不明确,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合作成果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三是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上网难,图书室的书籍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缺乏材料,合作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四是有时选择合作的时机不恰当,学生没有合作的需要,没有合作的积极性,收不到预期效果。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 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2、合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有机地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