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适合吃梨,下单买点新疆库尔勒香梨,再来点补充VC的福建琯溪蜜柚,对了,还有四川苍溪红心猕猴桃、陕西大荔冬枣!”
“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整点儿山东烟台大樱桃、赣南脐橙、洛川苹果,简直完美!”
……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出自名门”的农产品品牌将你我包围。
在当前农产品极大丰富、传播广泛覆盖、物流日渐便利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品尝到以前没见过的、新鲜的农产品。与此同时,消费者在农产品方面的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改变,他们越来越重视品质和品牌、关注地域农产品特点……新技术、新消费模式让消费者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碰撞出火花。
网上选购、一键下单、次日送达……这些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操作”。
在10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477亿元,增长15.3%。
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令本就面临严峻挑战的线下消费市场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也为新消费带来了更多发展契机。可以看到,各大品牌纷纷携手网红主播发力直播带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消费样本。那么,新型消费到底新在何处?它又对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带来怎样的机遇呢?
对此,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海兵对《中国名牌》表示:“新消费主要新在六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学生群体、都市白领等新消费主体;二是涉及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教育培训消费等新消费领域;三是依托数字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数字环境;四是多种要素资源、经营模式、商品类型和行业领域的多维交叉融合的新消费模式;五是由过去以商品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新消费关系,如粉丝社群等;六是新消费的涌现和发展需要来自政府、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新消费制度与之适应。”
在新消费环境下,农产品区域品牌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传播得更广,品牌及其所包含的产品更易被大众知晓。一方面,多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零距离传播加大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曝光度,通过精美的宣传片、短视频彰显了农产品的自然魅力,如巴味渝珍在宣传片中集中展示了涪陵榨菜、潼南柠檬、巫山脆李等重庆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基于用户消费习惯,产品搜索历史、浏览情况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将对口产品精准推送给目标消费人群,如最近在拼多多上搜索或购买过橙子这类农产品,消费者就会收到江西赣南脐橙、湖南麻阳冰糖橙等产品信息。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快速打通物流,打开销路——“天南海北,只要你开口,我一定赴约。”不可否认,电商平台推动物流快速发展,京东、顺丰等运输链的不断完善,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品质。像京东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帮助阳澄湖大闸蟹、长白山黑猪肉、辽宁海参等优质农产品来到更多消费者身边。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增强线上线下的体验感。如四川成都青白江区举办的蓉欧特色生态农产品文化节、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等,讓消费者了解农产品区域品牌背后的农耕文化、品牌故事;还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拉近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像李子柒那样通过近距离展示田园生活点滴细节或主播在直播带货中讲述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消费者体验感、代入感,让消费者目中有物、口中有感、心中有数;又如爱达荷土豆协会为产品设计出矮胖可爱的卡通形象“土豆先生”,不仅能够生动展示品牌个性,又增强了消费者的视觉体验。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研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质量和品质的需求。技术的发展让未来农产品区域品牌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大有可为,如洛川组建苹果产业开发院士工作站,培育出秦脆、秦蜜等新品种,通过栽种前土地抗重茬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避免了新建园“小老树”“残病树”的发生率;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能够保证精准、高效施肥。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培育更多懂消费者、会营销的人才。“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夏天有西瓜”“当你汗流浃背负重前行,我愿做你止渴的饮水机”“西瓜喝过泉水,才有力气长大”……这些走心的文案来自于山东的“泗水西瓜”。又如市长、县长直播带货,严肃与活泼的反差萌为区域农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与销量。营销不是盲目进行的,要深入挖掘产品特点,同时创新营销模式,用换位思考打动消费者。在各地政府组织的各类人才培养队伍中,电商组织的培训更是与需求无缝对接。诸如阿里巴巴“村播学院”、京东零售学院直播操盘手训练营等,通过直播课程培训、直播间实战演练等将农民“变”为主播,让区域农产品的推广找准路径、使对劲儿。
在谈及新消费对传统农产品消费模式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时,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副教授公克迪表示:“在‘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农产品通过线上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已成为普遍现象。”
事实上,新消费与当前科技进步紧密相关。新技术应用一方面带动了市场下沉,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受信息不对称、长距离运输等制约的问题。但不少区域农产品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同质化产品无序竞争和价格竞争等窘境,也正因此,加快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构建与经营管理,是推动区域农产品产业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新消费环境下,规范同一地域或同一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通过‘互联网+’开展集群化品牌营销活动,不仅有利于消费者快速、准确地选购到心仪农产品,也有利于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扎好根、站稳脚,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公克迪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百姓生计的民生产业。而农业品牌化建设是改善农业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方式。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2007年7月、2016年5月,农业部分别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2018年7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提出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级农业品牌,打造300个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1000个农产品品牌。
2019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鼓励地方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
2019年11月15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30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和影响力指数评价榜单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
在政策的支持下,一系列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行动如火如荼,一朵朵品牌之花争相绽放,如四川“攀枝花芒果”“龙门山”大地蔬菜;浙江“安吉白茶”“大佛龙井”;云南“德宏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吉林省自2016年起,着力打造“吉林大米”这一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红霞告诉《中国名牌》:“依托优良的大米种植环境,吉林省深入挖掘吉利大米特色,打造‘吉林大米’区域品牌。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通过整合大米资源,统一管理方式组织生产,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合理规划大米品类(稻花香、长粒香、圆粒香、秋田小町)、产品创新(开发富硒米、营养米汁、小分子肽等),不断满足消费者‘好吃、营养、更安全’的需求。”
目前,国内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不少区域农产品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阻碍。
对此,刘海兵分析认为,首先,缺乏资本支撑。品牌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运营团队、管理团队。而这些人力物力背后是大量的资金缺口,谁来为品牌建设买单?仅凭农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资本力量的渗透还需加强;其次,政府对品牌建设的政策引导、重视不够,整体来看,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性福利不高,对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支持、重视的力度不够;再次,人才留不住,农村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较艰苦,只有极少数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缓慢;最后,产品品质稳定性的把控困难。农民的产品品质意识淡薄,种植技术不统一、甚至不规范,如何改善种植工艺,保证稳定的产品品质输出是品牌建设中的一大阻碍。
记者了解到,有消费者在拼多多上购买精选装的大荔冬枣,结果收到的商品不仅没有商家展示的那样大,还夹杂了诸多小枣,严重影响购物体验,且该消费者认为品尝后的口味也没有达到身为区域农产品品牌产品应有的品质,口感甚至不如本地菜市场、实体商超中购买的冬枣产品。这让我们不禁为大荔冬枣这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品品质以及商家的诚信经营水平打个问号。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改善,长此以往,将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象、口碑带来不小伤害。
畢竟,好品牌始终离不开好品质、诚信以及优质服务的背书。如果无法破解以上这些阻碍,品牌难以行稳致远。
在新消费环境下,新体验、新玩法不断吸引着消费者。在淘宝的芭芭农场中种植虚拟果树,通过每天做任务收集肥料浇灌果树,待果熟蒂落时,就可以兑换成真正的水果,而且是包邮送到家!拼多多的虚拟农场多多果园也采用类似玩法。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最终还是要回归“如何增强消费体验、持续打动消费者、占领消费者心智”这一基本点上,不仅入口,更要入心。
对此,刘海兵认为,“新消费、新体验”的重点应落在“以人为本”的消费关系塑造,底层逻辑是关注顾客的情感需求,应发挥好线上线下两端的优势共建品牌,同时通过加大与顾客的良性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比如在产品规划上,品牌方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以地理标识、文化特色等作为产品划分的依据,挖掘并确立品牌的核心内涵,赋予产品更多价值;包装设计要与农产品品牌传达的主要内涵相符,在个性化的同时要注意美学设计,强化感官体验;品牌建设要逐渐从点到面到生产链,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深度合作,保持统一的品牌价值观;要转变传统的就近销售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利用新技术强化顾客体验,依托物流、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服务体验;文化营销方面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活化传统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历史资源,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加强品牌辨识度。
刘海兵以农产品文化节为例指出,有关方面可从三方面创新:第一,文化主题要创新,要直观地呈现出农产品背后的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明,而这种文化一定是独有的,能与农产品建立直接联系的;第二,内容、形式要创新,不要局限于简单乏味的产品陈列、展览、促销等活动,可以增加如相声、小品、小剧场、稻田画、网红直播、小视频拍摄、宣传片等多种文化形式,展示出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农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及丰富的品牌文化内涵;第三,营销模式要创新,依托于5G、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化、场景化营销模式,可通过数字技术打造虚拟AR劳动场景,让消费者感受农产品的一生,或是提供原始的农产品手工加工工艺,让消费者体验从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搭配极速的物流服务,包邮到家,再或者借助各种App平台,提供帮种、看护、养植等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联系。农产品文化节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上,关注消费人群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将品牌建设视作区域农产品的生命线,那么新消费环境下的农业区域品牌就能成为促进产业兴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牵引力。未来,我国是否能够出现一批像“新西兰佳沛”“华盛顿苹果”那样叫得响、质量硬、有影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区域品牌,让我们拭目以待!
“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整点儿山东烟台大樱桃、赣南脐橙、洛川苹果,简直完美!”
……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出自名门”的农产品品牌将你我包围。
在当前农产品极大丰富、传播广泛覆盖、物流日渐便利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品尝到以前没见过的、新鲜的农产品。与此同时,消费者在农产品方面的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改变,他们越来越重视品质和品牌、关注地域农产品特点……新技术、新消费模式让消费者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碰撞出火花。
新消费机遇
网上选购、一键下单、次日送达……这些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操作”。
在10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477亿元,增长15.3%。
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令本就面临严峻挑战的线下消费市场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也为新消费带来了更多发展契机。可以看到,各大品牌纷纷携手网红主播发力直播带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消费样本。那么,新型消费到底新在何处?它又对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带来怎样的机遇呢?
对此,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海兵对《中国名牌》表示:“新消费主要新在六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学生群体、都市白领等新消费主体;二是涉及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教育培训消费等新消费领域;三是依托数字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数字环境;四是多种要素资源、经营模式、商品类型和行业领域的多维交叉融合的新消费模式;五是由过去以商品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新消费关系,如粉丝社群等;六是新消费的涌现和发展需要来自政府、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新消费制度与之适应。”
在新消费环境下,农产品区域品牌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传播得更广,品牌及其所包含的产品更易被大众知晓。一方面,多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零距离传播加大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曝光度,通过精美的宣传片、短视频彰显了农产品的自然魅力,如巴味渝珍在宣传片中集中展示了涪陵榨菜、潼南柠檬、巫山脆李等重庆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基于用户消费习惯,产品搜索历史、浏览情况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将对口产品精准推送给目标消费人群,如最近在拼多多上搜索或购买过橙子这类农产品,消费者就会收到江西赣南脐橙、湖南麻阳冰糖橙等产品信息。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快速打通物流,打开销路——“天南海北,只要你开口,我一定赴约。”不可否认,电商平台推动物流快速发展,京东、顺丰等运输链的不断完善,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品质。像京东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帮助阳澄湖大闸蟹、长白山黑猪肉、辽宁海参等优质农产品来到更多消费者身边。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增强线上线下的体验感。如四川成都青白江区举办的蓉欧特色生态农产品文化节、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等,讓消费者了解农产品区域品牌背后的农耕文化、品牌故事;还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拉近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像李子柒那样通过近距离展示田园生活点滴细节或主播在直播带货中讲述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消费者体验感、代入感,让消费者目中有物、口中有感、心中有数;又如爱达荷土豆协会为产品设计出矮胖可爱的卡通形象“土豆先生”,不仅能够生动展示品牌个性,又增强了消费者的视觉体验。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研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质量和品质的需求。技术的发展让未来农产品区域品牌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大有可为,如洛川组建苹果产业开发院士工作站,培育出秦脆、秦蜜等新品种,通过栽种前土地抗重茬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避免了新建园“小老树”“残病树”的发生率;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能够保证精准、高效施肥。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培育更多懂消费者、会营销的人才。“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夏天有西瓜”“当你汗流浃背负重前行,我愿做你止渴的饮水机”“西瓜喝过泉水,才有力气长大”……这些走心的文案来自于山东的“泗水西瓜”。又如市长、县长直播带货,严肃与活泼的反差萌为区域农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与销量。营销不是盲目进行的,要深入挖掘产品特点,同时创新营销模式,用换位思考打动消费者。在各地政府组织的各类人才培养队伍中,电商组织的培训更是与需求无缝对接。诸如阿里巴巴“村播学院”、京东零售学院直播操盘手训练营等,通过直播课程培训、直播间实战演练等将农民“变”为主播,让区域农产品的推广找准路径、使对劲儿。
在谈及新消费对传统农产品消费模式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时,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副教授公克迪表示:“在‘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农产品通过线上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已成为普遍现象。”
事实上,新消费与当前科技进步紧密相关。新技术应用一方面带动了市场下沉,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受信息不对称、长距离运输等制约的问题。但不少区域农产品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同质化产品无序竞争和价格竞争等窘境,也正因此,加快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构建与经营管理,是推动区域农产品产业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新消费环境下,规范同一地域或同一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通过‘互联网+’开展集群化品牌营销活动,不仅有利于消费者快速、准确地选购到心仪农产品,也有利于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扎好根、站稳脚,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公克迪说。
品牌之花常新常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百姓生计的民生产业。而农业品牌化建设是改善农业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方式。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2007年7月、2016年5月,农业部分别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2018年7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提出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级农业品牌,打造300个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1000个农产品品牌。
2019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鼓励地方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
2019年11月15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30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和影响力指数评价榜单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
在政策的支持下,一系列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行动如火如荼,一朵朵品牌之花争相绽放,如四川“攀枝花芒果”“龙门山”大地蔬菜;浙江“安吉白茶”“大佛龙井”;云南“德宏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吉林省自2016年起,着力打造“吉林大米”这一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红霞告诉《中国名牌》:“依托优良的大米种植环境,吉林省深入挖掘吉利大米特色,打造‘吉林大米’区域品牌。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通过整合大米资源,统一管理方式组织生产,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合理规划大米品类(稻花香、长粒香、圆粒香、秋田小町)、产品创新(开发富硒米、营养米汁、小分子肽等),不断满足消费者‘好吃、营养、更安全’的需求。”
目前,国内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不少区域农产品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阻碍。
对此,刘海兵分析认为,首先,缺乏资本支撑。品牌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运营团队、管理团队。而这些人力物力背后是大量的资金缺口,谁来为品牌建设买单?仅凭农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资本力量的渗透还需加强;其次,政府对品牌建设的政策引导、重视不够,整体来看,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性福利不高,对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支持、重视的力度不够;再次,人才留不住,农村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较艰苦,只有极少数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缓慢;最后,产品品质稳定性的把控困难。农民的产品品质意识淡薄,种植技术不统一、甚至不规范,如何改善种植工艺,保证稳定的产品品质输出是品牌建设中的一大阻碍。
记者了解到,有消费者在拼多多上购买精选装的大荔冬枣,结果收到的商品不仅没有商家展示的那样大,还夹杂了诸多小枣,严重影响购物体验,且该消费者认为品尝后的口味也没有达到身为区域农产品品牌产品应有的品质,口感甚至不如本地菜市场、实体商超中购买的冬枣产品。这让我们不禁为大荔冬枣这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品品质以及商家的诚信经营水平打个问号。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改善,长此以往,将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象、口碑带来不小伤害。
畢竟,好品牌始终离不开好品质、诚信以及优质服务的背书。如果无法破解以上这些阻碍,品牌难以行稳致远。
入口更要入心
在新消费环境下,新体验、新玩法不断吸引着消费者。在淘宝的芭芭农场中种植虚拟果树,通过每天做任务收集肥料浇灌果树,待果熟蒂落时,就可以兑换成真正的水果,而且是包邮送到家!拼多多的虚拟农场多多果园也采用类似玩法。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最终还是要回归“如何增强消费体验、持续打动消费者、占领消费者心智”这一基本点上,不仅入口,更要入心。
对此,刘海兵认为,“新消费、新体验”的重点应落在“以人为本”的消费关系塑造,底层逻辑是关注顾客的情感需求,应发挥好线上线下两端的优势共建品牌,同时通过加大与顾客的良性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比如在产品规划上,品牌方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以地理标识、文化特色等作为产品划分的依据,挖掘并确立品牌的核心内涵,赋予产品更多价值;包装设计要与农产品品牌传达的主要内涵相符,在个性化的同时要注意美学设计,强化感官体验;品牌建设要逐渐从点到面到生产链,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深度合作,保持统一的品牌价值观;要转变传统的就近销售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利用新技术强化顾客体验,依托物流、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服务体验;文化营销方面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活化传统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历史资源,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加强品牌辨识度。
刘海兵以农产品文化节为例指出,有关方面可从三方面创新:第一,文化主题要创新,要直观地呈现出农产品背后的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明,而这种文化一定是独有的,能与农产品建立直接联系的;第二,内容、形式要创新,不要局限于简单乏味的产品陈列、展览、促销等活动,可以增加如相声、小品、小剧场、稻田画、网红直播、小视频拍摄、宣传片等多种文化形式,展示出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农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及丰富的品牌文化内涵;第三,营销模式要创新,依托于5G、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化、场景化营销模式,可通过数字技术打造虚拟AR劳动场景,让消费者感受农产品的一生,或是提供原始的农产品手工加工工艺,让消费者体验从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搭配极速的物流服务,包邮到家,再或者借助各种App平台,提供帮种、看护、养植等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联系。农产品文化节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上,关注消费人群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将品牌建设视作区域农产品的生命线,那么新消费环境下的农业区域品牌就能成为促进产业兴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牵引力。未来,我国是否能够出现一批像“新西兰佳沛”“华盛顿苹果”那样叫得响、质量硬、有影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区域品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