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使用体会

来源 :广东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s292241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北京版、河北版等各种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生物学教材。而我们学校在3年时间内也使用了两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下面谈谈我在使用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下册)的几点体会。
  1. 北师大版教材的优点和特色
  (1)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突出人与生物圈关系的主线;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2)突出探究性学习活动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北师大版教材对探究性学习的强调尤为明显和突出,体现在量多、面广、贴近生活等方面。仅在七年级上册就有30多个学生活动、15个建议活动,七年级下册有25个活动、15个建议活动,为教和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除了设计的活动,教材的练习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北师大版教材中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化,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和分析题,但题目难度较大,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应用的综合能力。部分习题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来进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3)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注重思维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北师大版生物教材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包括探究学习、讨论、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模拟、角色游戏、收集资料、小资料、课外读等。教材每章的开篇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通过本章学习所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的要求。教材每节课后安排有思考与练习,题型较多,有选择题、识图题、简答题、连线题等。每章结束还编写了章的小结、小资料等,这都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
  2. 困难与建议
  虽然北师大版教材有许多优点,但是在一年的实践中,我还是碰到了不少的困难。
  (1)内容多,时间紧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看似减少,实际是增加了,但学校每周只安排两个教学课时,教学任务非常重。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传统教学内容中的繁、难、偏、杂,新课程要降低难度,删繁就简,精简教学内容。可是,如果将新旧教材(旧人教版)加以对比,不难发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与1992年版的《人教版》初三《生理卫生》的教材内容非常接近,并没有对内容删减多少。一些2001年人教版已经删减的内容,北师大版又重新编入了教材,重新编入又只是一两句带过,让教师不明白其编入的目的。而且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无法自己理解的内容。以往用一年教授的内容现在一个学期内介绍完,时间的紧迫是可想而知的。而且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基本上一个活动充分的开展至少要花一节课。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舍弃这些活动,探究活动更多只能留在课外进行。刘恩山教授解释课本是按照一周三课时编排的内容,所以相对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实际可将探究活动当作“自助餐”自由搭配和组合。可我认为这并不是“自助餐”,每个活动的编写都有其目的,随意组合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非常被动,只能采用讲实验,分析实验的办法。如果要探究,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
  对于课时紧、内容多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还是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总希望把每个知识点落实,所以对每个细节都很注意,这还是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但面对升学的压力,如果知识点没有落实,难道学生会课外再花时间去自学吗?对于其他大科目,我想对于生物教学无奈之下的办法就是争取堂上解决问题。可翻开教材,特别是七年级教材,对于没有任何化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他们的思维更多是停留在感性思维上,抽象思维的能力很弱。所以要把难点解决,不是靠他们小组的活动能解决的,必须借助老师将知识点再次归纳和总结,这必然花去不少的时间。所以,讲与不讲,我还是选择讲。
  (2)知识点分散且不明确
  教材跳跃性大,太多的内容需要老师来填充及整理。我每上一节课之前,都要找老版教材看一下,看有哪些内容要补充,这都需要深入地研究。特别是有许多概念的解释和以往不一样,还得翻回大学课本仔细查找,或者到网上搜索。再吸收人教版、江苏版教材中的精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备出一节课。如书本介绍“神经中枢:是位于反射弧上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有关联系结构。”这个概念让学生误以为神经中枢就是起联系作用的,这与以往的神经中枢概念明显不一样,也大大降低了神经中枢在反射弧中的重要性。再如反射弧的结构现在的书上是指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组成,又未对效应器和感受器作出具体的解释。后面是通过几个具体的反射让学生体会究竟什么是效应器。我觉得,如果可以一步到位解释的名词概念,就没有必要兜圈圈,一是因为教学时间紧,二来这一章本身就很抽象,再加上概念不明确,学生就更糊涂了。
  又如七年级上,教材是先介绍“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再介绍“生活史”,仅是“根的相关结构”就分了3个不同的地方进行介绍,使得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才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3)插图不足,不够直观
  插图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插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传染病这节只有蛔虫病的插图,此外就是大篇幅的文字介绍,除了画面是彩色的,和旧教材没什么区别。人教版的这个课时内容设计就新颖很多,有病原体的图片,以流感传播为例的彩图,还有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多幅照片,直观形象。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还有人教版中“免疫的功能示意图”就用漫画的形式表示了免疫具有的3个重要功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喜好。可我们使用的这本教材在这个内容中一张图片都没有。有学生很直接的告诉我,“老师,我觉得人教版比我们的教材容易多了。”学生更乐意拿起人教版教材进行阅读。
  (4)配套资源不足
  我在去年使用这套教材的时候,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光盘、软件等无处购买。网上相关的资料也很少。今年据同事说已经有配套的课件可供使用,但更希望能有相关的教学挂图及视频录像,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有多媒体,对于生物教学,挂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使用的生物挂图和视频资源还是来自人教版的。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明《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心,学会健康生活。但是我们现在的新课改的评价标准依然是以考试为主,即使增加了许多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总体还是离不开考试,所以我认为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将知识系统化还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我在使用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教材过程中一点体会,相信随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 ,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的教材也必将不断完善,更好的指导教学的开展。
  责任编辑潘孟良
其他文献
针对小水电上网中存在无功功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无功补偿的方法解决无功不足的问题,对于无功补偿的容量计算进行了说明,并对采用无功补偿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
领导问题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崛起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领导力视角解析中国治理与崛起的奥秘,是新的理论生长点。中国式新领导力,是
本文在分析了教学管理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互相促进关系的基础上,对目前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尝试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这些
在有压管道系统中,由于某一管路元件工作状态的改变,使液体流速发生急剧变化,同时引起管内液体压强大幅度波动的现象叫做水击或水锤。当水击发生时会导致管道系统强烈震动、
风速预测对风电场和电力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风速预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速预测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由于影响风速预测的因素很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