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立足于当今市场竞争的关键,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的选择也是通过和其他利益方博弈后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了中小企业与同级之间,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构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博弈模型。文章重点分析了政府的监督措施和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博弈,然后针对分析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字:博弈论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始终保持行业前列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之争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各个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上普遍选择模仿的策略,并且在这样的策略下形成了一种价格竞争和产品规模竞争的方式,造成一种高耗低率的一种情形。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政府也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关于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政府直接给予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手段。但是由于政府虽然在促进企业创新的角度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虽然得到了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补贴,实际上却不进行创新。这使得国家资源的流失以及给中小企业的创新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关于创新策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监管措施。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在该博弈过程中只存在政府和中小企业,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且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的策略选择只有两种:创新和不创新,相应的政府的策略选择也是只有两种:监督和不监督。
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Ca;政府实施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监督成本:Cb;政府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不进行创新时所接受的罚款:F;中小企业的产出:Y;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的福利:Q;中小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后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I;政府实施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q;政府实施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罚款的概率P。
当政府不进行监督措施时,中小企业具有自主选择技术创新的权利。当政府给予中小企业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补助时,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时中小企业因为进行了技术创新而需要相应的承担一些成本Ca,此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此时不实施监督措施,因此不需要付出监督成本,所以政府获得的收益为Q。但是实际的现实情形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很可能会光拿着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和优惠等,中小企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去考虑政府利益,暗地里不进行技术创新,那么此时中小企业的利益为Y,政府由于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而使得中小企业偷懒不进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损失为Q。为了避免发生中小企业拿了政府的补贴却不进行技术活创新,政府需要选择进行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当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了监督措施,那么中小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了技术创新活动,由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为Ca,此时中小企业收获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实施了监督措施也要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Cb,那么最终政府和社会获得收益为(Q-Cb)。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侥幸想法,他们可能会认为政府不会抓到他们不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中小企业会选择偷懒而不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由前面的假设,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却不进行技术创新被抓住处罚的概率为P,所以中小企业由于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抓住罚款的金额为P*F,那么此时中小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为(Y-P*F),政府由于进行了监督措施但却没有获得成效,因此此时社会损失的成本为(Q+Cb),其最终的收益为[P*F-(Q+Cb)]。
3、结论与建议
(1)建立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我國还需要加快有关市场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维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激励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好的发展环境。
(2)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监督措施
政府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只注重当期利益的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加大实施监督的力度,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行时时监督。
(3)改善技术创新监督,降低监督成本
政府首先需要精简建的机构,明确各个监督机构的职能,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监督技术,以便能够更加快捷的了解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拓宽实施监督的渠道,可以实施社会公众监督共同进行的手段,从而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以更好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调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3).
[3]杜跃平.汪超.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2011,24 (18).
作者简介:刘晓彤(1990—),男,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过程与企业孵化.
关键字:博弈论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始终保持行业前列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之争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各个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上普遍选择模仿的策略,并且在这样的策略下形成了一种价格竞争和产品规模竞争的方式,造成一种高耗低率的一种情形。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政府也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关于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政府直接给予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手段。但是由于政府虽然在促进企业创新的角度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虽然得到了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补贴,实际上却不进行创新。这使得国家资源的流失以及给中小企业的创新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关于创新策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监管措施。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在该博弈过程中只存在政府和中小企业,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且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的策略选择只有两种:创新和不创新,相应的政府的策略选择也是只有两种:监督和不监督。
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Ca;政府实施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监督成本:Cb;政府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不进行创新时所接受的罚款:F;中小企业的产出:Y;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的福利:Q;中小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后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I;政府实施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q;政府实施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罚款的概率P。
当政府不进行监督措施时,中小企业具有自主选择技术创新的权利。当政府给予中小企业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补助时,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时中小企业因为进行了技术创新而需要相应的承担一些成本Ca,此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此时不实施监督措施,因此不需要付出监督成本,所以政府获得的收益为Q。但是实际的现实情形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很可能会光拿着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和优惠等,中小企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去考虑政府利益,暗地里不进行技术创新,那么此时中小企业的利益为Y,政府由于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而使得中小企业偷懒不进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损失为Q。为了避免发生中小企业拿了政府的补贴却不进行技术活创新,政府需要选择进行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当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了监督措施,那么中小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了技术创新活动,由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为Ca,此时中小企业收获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实施了监督措施也要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Cb,那么最终政府和社会获得收益为(Q-Cb)。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侥幸想法,他们可能会认为政府不会抓到他们不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中小企业会选择偷懒而不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由前面的假设,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却不进行技术创新被抓住处罚的概率为P,所以中小企业由于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抓住罚款的金额为P*F,那么此时中小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为(Y-P*F),政府由于进行了监督措施但却没有获得成效,因此此时社会损失的成本为(Q+Cb),其最终的收益为[P*F-(Q+Cb)]。
3、结论与建议
(1)建立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我國还需要加快有关市场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维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激励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好的发展环境。
(2)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监督措施
政府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只注重当期利益的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加大实施监督的力度,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行时时监督。
(3)改善技术创新监督,降低监督成本
政府首先需要精简建的机构,明确各个监督机构的职能,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监督技术,以便能够更加快捷的了解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拓宽实施监督的渠道,可以实施社会公众监督共同进行的手段,从而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以更好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调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3).
[3]杜跃平.汪超.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2011,24 (18).
作者简介:刘晓彤(1990—),男,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过程与企业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