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班会的概念及意义
2011年,郑航、王蕙、曾君在《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一书中明确了主题班会的含义:“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围绕一定主题而开展的班会活动,其最常用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班级辩论、演讲、讲座、讨论、游戏、报告、朗诵、表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由此可以看出,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更倾向于将主题班会看做是一种教育活动。丁如许一直倾力于班级活动的研究,他指出:“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精心设计的班级活动是德育的最佳途径,德育看似抽象,但细细感知却发现其无处不在,与学生的思想进步相辅相成,积极实施的班级活动是最具有魅力的德育。”
二、主题班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学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对主题班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主题班会现状不容乐观,高爱晟提出当前学校主题班会的一种非常现象——无效主题班会,这种无效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教育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生”音弱:学生沦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成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不信任。现实中有些班主任不信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干预过多,又出于追求高效的班会效果,因而“亲力亲为,一手包办”。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因想把班会开展得更夺目,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进行各种设计,忽视了学生,将班级活动最为核心的内容——过程丢弃,失去了活动开展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正是因为教师的过分担心,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不愿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努力。在这种班会课上,学生丧失了应有的主体性地位,成了名副其实的“观众”,沦为活动的配角,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造成主题班会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处发挥,进而导致他们的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衰弱或倒退。
(二)过分追求形式:班会华而不实
过分追求形式,主要是指形式与内容不匹配,活动形式不能支撑主題。大部分的班主任从主观上误解主题班会就是“才艺展示”会,并将形式上的热闹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班会过程中,过分讲求包装形式,表演味十足,学生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整场活动下来,似乎完成了一场表演,陷入重活动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重程序轻应变的误区。这种形式上的“浓墨重彩”,有场面,有掌声,却忽视了内容的教育性,将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暴露无遗,使得班会活动趋向表面的浮华和内容的空虚。
(三)内容随意化,缺乏体系
现在开展的主体班会大部分存在随意、零散和应付性,大部分的主题班会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而已,这造成了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完成方面体系缺失。不论哪个年级,主题班会都是一个话题、一个场景,大家都是寥寥草草的应付检查。这样一些不成体系的完成任务式的活动不仅打压了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热情,同时也削弱了班会课的目的,更是给主题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埋下了重重障碍。
(四)班会缺乏生成性内容
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而在实际的主题班会的开展中,主要还是以班主任为主导,全权掌控,老师在上面讲,把学校要求的教育内容公式化地灌输给学生,一堂班会讲完为止;学生在下面呆板地听取老师的说教,既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也达不到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效果。这种单向的传输,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班主任的负担,更是让德育工作举步维艰。
三、提升主题班会开展效率的策略
(一)培养合格班主任
1.引入研究视角,回归教育本质
首先,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要摒弃“拼盘式”的设计思路,牢记一个大写的字母“T”。“—”代表主题班会参与面的大小和活动数量,“|”则代表了活动的深入和开展。一节优秀的主题班会不是活动的罗列和内容的平面展开,而应是按照一个既定的设计思路,围绕某一主题的逐步深入。
其次,要摒弃“搞活动”的设计理念,不让主题班会在华丽的外衣之下背离它本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功能,实现两个回归:一是回归常态,回到朴素、简便、易操作的活动组织形式;二是回归实效,褪尽浮华,回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之上。
2.增强班主任专业知识储备
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相关知识储备是影响班会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迟希新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一书中明确提出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应具备的几项基本能力:一是搜集与积累大量素材的能力,它是教师开好主题班会不可逾越的阶段;二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它决定了老师能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主题;三是对主题的提炼技巧,主题的提炼是班会的点睛之笔,不经这个过程,主题就很难得以突显和升华。最后是创造能力,它是教师设计主题班会的核心能力,不管是对素材的积累,还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与综合,还是对主题的提炼,最终都是班主任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创建民主化班会:师生共享班会的主办权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集思广益,主体班会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大家都参与到班会主题的讨论和发言中,切忌把主题班会办成是老师或是班委的发言场。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要多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这样更具创造性。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方向、幕后指导的作用,只有真正从学生出发,整个班会课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中,托马斯.里克纳认为班会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班会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地学习民主。通过班会,他们能够参与进一种与课堂的集体生活相匹配的民主进程之中。通过班会,他们可以给学生们一种重要的教育经历,以体验德威谈的广泛意义上的民主——通过众人智慧之池来解决问题。”这种班会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促使他们自动去收集相关主题资料,深入了解主题的内涵,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在劳动中启发感想,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摈弃浮华:做到“小和实”
活动接地气,教育才有说服力。主题班会上大量充斥着“假、大、空”现象,造成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主题班会的真实性迫在眉睫。首先,主题班会的主题要小,从小事小情出发,主题班会的时间有限,过大的主题往往使得班会空空荡荡、不切实际,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精力有限,一个小而实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的意图。
其次,主题班会要“实”,就是让班会求实、真实。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主题真实,主题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让教育得到充分的渗透,而且使得这种教育更具公信力和执行力;二是内容真实,取材应以生为本,所选择的内容材料要紧扣主题,围绕预定的目标进行合理取舍,使所选内容真正服务和体现活动的教育主题;三是形式要实,要采取符合教育目的和内容需要的活动形式,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四是过程要实,班会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我学习、自主活动中努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四)重视班会的动态生成
关于班会的动态生成操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道德情境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励其主动探索、建构,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其次,设计合理的“留白”。一方面,设计时应“事无巨细”,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留白艺术,着眼于宏观设计,重视过程的开放,使设计体现出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再次,找准生成的“凭借”。在主题班会课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的情况,使得班会难以“生成”下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认知还仅停留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化层面,缺乏具体的、情境性的素材作为其交互性表达的依托“凭借”。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挖掘素材的积极因素,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最后,教师应及时整合信息。在班会开展过程中,学生生成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片面、散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归纳、整合,将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主题班会课与其他的教学课不同,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引导。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摈弃浮华,提升班主任的自身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构建一种民主的班會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班会课,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主题班会课的育人作用,生成和巩固德育教育的效用性。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2011年,郑航、王蕙、曾君在《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一书中明确了主题班会的含义:“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围绕一定主题而开展的班会活动,其最常用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班级辩论、演讲、讲座、讨论、游戏、报告、朗诵、表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由此可以看出,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更倾向于将主题班会看做是一种教育活动。丁如许一直倾力于班级活动的研究,他指出:“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精心设计的班级活动是德育的最佳途径,德育看似抽象,但细细感知却发现其无处不在,与学生的思想进步相辅相成,积极实施的班级活动是最具有魅力的德育。”
二、主题班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学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对主题班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主题班会现状不容乐观,高爱晟提出当前学校主题班会的一种非常现象——无效主题班会,这种无效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教育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生”音弱:学生沦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成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不信任。现实中有些班主任不信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干预过多,又出于追求高效的班会效果,因而“亲力亲为,一手包办”。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因想把班会开展得更夺目,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进行各种设计,忽视了学生,将班级活动最为核心的内容——过程丢弃,失去了活动开展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正是因为教师的过分担心,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不愿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努力。在这种班会课上,学生丧失了应有的主体性地位,成了名副其实的“观众”,沦为活动的配角,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造成主题班会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处发挥,进而导致他们的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衰弱或倒退。
(二)过分追求形式:班会华而不实
过分追求形式,主要是指形式与内容不匹配,活动形式不能支撑主題。大部分的班主任从主观上误解主题班会就是“才艺展示”会,并将形式上的热闹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班会过程中,过分讲求包装形式,表演味十足,学生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整场活动下来,似乎完成了一场表演,陷入重活动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重程序轻应变的误区。这种形式上的“浓墨重彩”,有场面,有掌声,却忽视了内容的教育性,将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暴露无遗,使得班会活动趋向表面的浮华和内容的空虚。
(三)内容随意化,缺乏体系
现在开展的主体班会大部分存在随意、零散和应付性,大部分的主题班会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而已,这造成了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完成方面体系缺失。不论哪个年级,主题班会都是一个话题、一个场景,大家都是寥寥草草的应付检查。这样一些不成体系的完成任务式的活动不仅打压了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热情,同时也削弱了班会课的目的,更是给主题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埋下了重重障碍。
(四)班会缺乏生成性内容
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而在实际的主题班会的开展中,主要还是以班主任为主导,全权掌控,老师在上面讲,把学校要求的教育内容公式化地灌输给学生,一堂班会讲完为止;学生在下面呆板地听取老师的说教,既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也达不到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效果。这种单向的传输,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班主任的负担,更是让德育工作举步维艰。
三、提升主题班会开展效率的策略
(一)培养合格班主任
1.引入研究视角,回归教育本质
首先,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要摒弃“拼盘式”的设计思路,牢记一个大写的字母“T”。“—”代表主题班会参与面的大小和活动数量,“|”则代表了活动的深入和开展。一节优秀的主题班会不是活动的罗列和内容的平面展开,而应是按照一个既定的设计思路,围绕某一主题的逐步深入。
其次,要摒弃“搞活动”的设计理念,不让主题班会在华丽的外衣之下背离它本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功能,实现两个回归:一是回归常态,回到朴素、简便、易操作的活动组织形式;二是回归实效,褪尽浮华,回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之上。
2.增强班主任专业知识储备
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相关知识储备是影响班会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迟希新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一书中明确提出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应具备的几项基本能力:一是搜集与积累大量素材的能力,它是教师开好主题班会不可逾越的阶段;二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它决定了老师能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主题;三是对主题的提炼技巧,主题的提炼是班会的点睛之笔,不经这个过程,主题就很难得以突显和升华。最后是创造能力,它是教师设计主题班会的核心能力,不管是对素材的积累,还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与综合,还是对主题的提炼,最终都是班主任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创建民主化班会:师生共享班会的主办权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集思广益,主体班会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大家都参与到班会主题的讨论和发言中,切忌把主题班会办成是老师或是班委的发言场。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要多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这样更具创造性。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方向、幕后指导的作用,只有真正从学生出发,整个班会课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中,托马斯.里克纳认为班会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班会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地学习民主。通过班会,他们能够参与进一种与课堂的集体生活相匹配的民主进程之中。通过班会,他们可以给学生们一种重要的教育经历,以体验德威谈的广泛意义上的民主——通过众人智慧之池来解决问题。”这种班会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促使他们自动去收集相关主题资料,深入了解主题的内涵,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在劳动中启发感想,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摈弃浮华:做到“小和实”
活动接地气,教育才有说服力。主题班会上大量充斥着“假、大、空”现象,造成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主题班会的真实性迫在眉睫。首先,主题班会的主题要小,从小事小情出发,主题班会的时间有限,过大的主题往往使得班会空空荡荡、不切实际,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精力有限,一个小而实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的意图。
其次,主题班会要“实”,就是让班会求实、真实。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主题真实,主题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让教育得到充分的渗透,而且使得这种教育更具公信力和执行力;二是内容真实,取材应以生为本,所选择的内容材料要紧扣主题,围绕预定的目标进行合理取舍,使所选内容真正服务和体现活动的教育主题;三是形式要实,要采取符合教育目的和内容需要的活动形式,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四是过程要实,班会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我学习、自主活动中努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四)重视班会的动态生成
关于班会的动态生成操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道德情境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励其主动探索、建构,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其次,设计合理的“留白”。一方面,设计时应“事无巨细”,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留白艺术,着眼于宏观设计,重视过程的开放,使设计体现出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再次,找准生成的“凭借”。在主题班会课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的情况,使得班会难以“生成”下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认知还仅停留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化层面,缺乏具体的、情境性的素材作为其交互性表达的依托“凭借”。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挖掘素材的积极因素,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最后,教师应及时整合信息。在班会开展过程中,学生生成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片面、散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归纳、整合,将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主题班会课与其他的教学课不同,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引导。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摈弃浮华,提升班主任的自身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构建一种民主的班會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班会课,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主题班会课的育人作用,生成和巩固德育教育的效用性。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