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们可以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认读生僻不懂的字词,可以有利地促进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呢?
一、课前预习的"九步要"
对语文进行课前预习。第一步要粗读,遇到生字词等"拦路虎"(文言文尤甚),那就用工具书来扫清;第二步要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第三步要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例如《我是什么》、《月球之谜》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争吵》、《灰雀》等;第四步要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第五步要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第六步要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第七步要分析提示。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八步要研读课文。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第九步要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
三、预习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深与浅的关系。能够从容自学而掌握新知识为最理想,盲目求深只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如能理解 基本的,找出不懂的,就可以为高效听课奠定基础。
在2.自己钻研与请教别人的关系。自己钻研固然好,但若抱着一定要试试自己能力的态度而死啃硬骨头,耗时费力,有时还收效甚微。而请教别人(老师、同学、家长等),难题可能迅速解决。
3.预习与听课的关系。预习时已经掌握了,课上还要听老师讲。听听老师的分析思路,从而训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如何预习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各人可以遵循基本的原则,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怎么做收获大,就怎么做。
总之,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前预习的"九步要"
对语文进行课前预习。第一步要粗读,遇到生字词等"拦路虎"(文言文尤甚),那就用工具书来扫清;第二步要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第三步要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例如《我是什么》、《月球之谜》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争吵》、《灰雀》等;第四步要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第五步要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第六步要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第七步要分析提示。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八步要研读课文。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第九步要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
三、预习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深与浅的关系。能够从容自学而掌握新知识为最理想,盲目求深只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如能理解 基本的,找出不懂的,就可以为高效听课奠定基础。
在2.自己钻研与请教别人的关系。自己钻研固然好,但若抱着一定要试试自己能力的态度而死啃硬骨头,耗时费力,有时还收效甚微。而请教别人(老师、同学、家长等),难题可能迅速解决。
3.预习与听课的关系。预习时已经掌握了,课上还要听老师讲。听听老师的分析思路,从而训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如何预习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各人可以遵循基本的原则,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怎么做收获大,就怎么做。
总之,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