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高效而又有发展性的教学,本文通过课堂案例深刻探讨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解决;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他们在课堂上占半数而且强调的提问都是缺乏科学的依据和科学的设计;而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考、懂得设问并解决疑问,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常态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研究上。
“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并解决问题,以便学生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中,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分离定律”,其重点在于对分离现象的理解。透析分离定律,并运用分离定律去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所以掌握分离规律是本节课的主要目的,而正确书写概念图是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基本体现。
下面就以本节为例, 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对比,探讨“问题解决”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流程
1.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示意图介绍实验过程;
2.根据实验现象引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3.根据假说内容,教师一边画出遗传图解,一边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学生分析过程。
具体效果:传统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况,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没有被充分表现出来,课堂氛围并不理想。学生在写遗传图解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例如:⑴在学习测交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完整的遗传图解,结果学生普遍暴露出如下的问题:
F1 Dd x dd
配子 D d d d
F2 Dd
①把dd的配子写成两种:d、d,虽然不影响分析,但会使过程比较烦琐,不利于分析。
②配子结合时,简单地认为只是两两结合,没有意识到应该是雌雄配子结合。
⑵写“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图解时,则普遍出现如下的情况:
P YYRR x yyrr
配子 Y R y r
F1 Yy Yr Ry Rr
学生错误地认为,亲本(YYRR、yyrr)的配子各有两个(Y、R;y、r),结果导致了F1出现了4种情况,与事实不符。
以上错误说明单纯听讲并不能有效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二、“问题解决”模式流程
1.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过程(同传统模式一样)。利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实验过程。
2.教师没有直接介绍孟德尔的假说内容,而是出示如下的讨论资料:
孟德尔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在当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按照这种思路,需要讨论如下的问题:
(1)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遗传因子。
(2)一个性状(如高茎)应该由几个遗传因子决定呢?可以分别用1个、2个、3个。怎样决定比较合适?
(3)怎样表示亲本(纯种高茎、矮茎)以及子一代、子二代呢?
(4)尝试用图解的方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分析,看能否作出合理的解释。
(5)用上述问题的答案总结成你的假设,并将你的假设与孟德尔的假说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3.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具体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给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而是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假说”并尝试对实验进行解释,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思维探究过程。学生在尝试提出假说并通过图解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既深刻领悟了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又有效掌握了遗传图解的正确书写,更全面理解分离规律。因此,该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彻底领悟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学生在画遗传图谱时,基本无误。
通过课堂实践对比,很显然,“问题解决”不仅能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而且学习效果也是比传统模式好。这说明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突出,探究性思维越活跃,就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后,可以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研究,并以其作为依托,进行适当的“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虽然耗时较多,但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直接深刻。长期使用此教学模式,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使优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万晓玲.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
[4]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心理科学,2010.
【关键词】问题解决;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他们在课堂上占半数而且强调的提问都是缺乏科学的依据和科学的设计;而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考、懂得设问并解决疑问,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常态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研究上。
“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并解决问题,以便学生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中,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分离定律”,其重点在于对分离现象的理解。透析分离定律,并运用分离定律去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所以掌握分离规律是本节课的主要目的,而正确书写概念图是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基本体现。
下面就以本节为例, 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对比,探讨“问题解决”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流程
1.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示意图介绍实验过程;
2.根据实验现象引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3.根据假说内容,教师一边画出遗传图解,一边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学生分析过程。
具体效果:传统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况,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没有被充分表现出来,课堂氛围并不理想。学生在写遗传图解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例如:⑴在学习测交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完整的遗传图解,结果学生普遍暴露出如下的问题:
F1 Dd x dd
配子 D d d d
F2 Dd
①把dd的配子写成两种:d、d,虽然不影响分析,但会使过程比较烦琐,不利于分析。
②配子结合时,简单地认为只是两两结合,没有意识到应该是雌雄配子结合。
⑵写“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图解时,则普遍出现如下的情况:
P YYRR x yyrr
配子 Y R y r
F1 Yy Yr Ry Rr
学生错误地认为,亲本(YYRR、yyrr)的配子各有两个(Y、R;y、r),结果导致了F1出现了4种情况,与事实不符。
以上错误说明单纯听讲并不能有效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二、“问题解决”模式流程
1.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过程(同传统模式一样)。利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实验过程。
2.教师没有直接介绍孟德尔的假说内容,而是出示如下的讨论资料:
孟德尔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在当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按照这种思路,需要讨论如下的问题:
(1)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遗传因子。
(2)一个性状(如高茎)应该由几个遗传因子决定呢?可以分别用1个、2个、3个。怎样决定比较合适?
(3)怎样表示亲本(纯种高茎、矮茎)以及子一代、子二代呢?
(4)尝试用图解的方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分析,看能否作出合理的解释。
(5)用上述问题的答案总结成你的假设,并将你的假设与孟德尔的假说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3.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具体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给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而是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假说”并尝试对实验进行解释,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思维探究过程。学生在尝试提出假说并通过图解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既深刻领悟了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又有效掌握了遗传图解的正确书写,更全面理解分离规律。因此,该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彻底领悟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学生在画遗传图谱时,基本无误。
通过课堂实践对比,很显然,“问题解决”不仅能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而且学习效果也是比传统模式好。这说明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突出,探究性思维越活跃,就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后,可以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研究,并以其作为依托,进行适当的“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虽然耗时较多,但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直接深刻。长期使用此教学模式,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使优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万晓玲.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
[4]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心理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