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群体心理动力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010l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创先争优”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对各种社会心理实质或社会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理论的意义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人对于“创先争优”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具体问题的研究总是十分具体而生动的,其论也常常是就事论事,但如果人们知道理论提出者的立场,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意义。理论还可以把各项具体研究零散与孤立状态,构成系统加以理解。
  第二,可以对后继的“创先争优”研究起到定向或参照作用,理论是对特定对象内各种关系的一般表达或设想,却能在全局中找出某些知识的空缺与函待检验与实证的部分,因而能促使人们去做进一步填补性研究或验证性探讨。
  第三,推动“创先争优”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从背景到内容到实施的步骤,是否能真正达到创先争优活动的预期效果,模范带头作用不是口头,而应落实在行动上,实践期间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都将可以通过理论探讨的方式得以解决。本课题依托的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从群体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诠释,深度挖掘“创先争优”的理论与实践,此研究必将填补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为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借鉴。
  2“创先争优”活动是群体正诱发力的需求
  创造群体动力学的著名人物是勒温(1890~1947)勒温在研究个人行为所产生心理事实时,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通常会保持着平衡的紧张状态,如果内外刺激促使紧张度提高,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为了恢复平静就会在心理环境中寻求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和释放能量发动行为去达到目标,这种目标如能达到需要,减除紧张,就具有正诱发力。引起个体趋向,否则就具有负诱发力,引起拒斥。
  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关于党的建设部署中,曾明确提出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之所以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要接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从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党员先进性的实际出发,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寻求正诱发力的过程。
  3“创先争优”活动中的群体正诱发力
  正诱发力引导人的各种正向行为,人的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自我状态和心理环境两种状态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动力场。由于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也在寻求与确定各种目标。于是就出现各种能量的汇聚、冲突、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和拒斥等现象,即群体的心理动力场。群体动力学基于群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群体作为一种有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一个已经建立的群体,如有共同的社会目标、价值标准,会形成一种很强有力的纽带并把各个成员凝聚在一起。使个体的动机和群体的目标混为一体。“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不仅是个人的(共产党员)还有群体的(基层党组织)。如果说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正是我们在寻求群体动力过程中需要诱发的正动力,那么党支部下的各个党员间会在这个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群体(党支部)为了满足共同的需要,确定了先进党组织的评选条件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条件作为的目标。行为目标的出现致使群体间的个体拧成一股绳,使个体的动机和目标混为一体。可见“创先争优”评选条件和标准的准确定位诱发了群体改变,正向诱导了个体心理的正动力,也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4“创先争优”诱发群体正诱发力的实施对策
  4.1 参与与讨论
  通过勒温1947年进行的“群体决策与社会改变”的实验,结论得出组成群体的主妇们只有3%改变了态度和饮食习惯。而经过群体讨论的主妇们确有32%改变了态度和饮食习惯。这说明参与群体的主妇比分散的主妇拥有较大主动性,有较多执行决议的义务感。感受到较大的群体压力,经反复讨论对事物的认识有较多的了解。由此可见,共同参与积极讨论是保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坚持不懈的搞好“创先争优”的保障。创先争优活动,普陀山海事处党支部开展共建座谈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组织了《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创先争优》的主题讲座,在此基础上,大家展开了深入交流,详细介绍了本单位的创建工作计划、动态、经验等,并就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合力、依托“安全畅通文明航区”创建平台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讲座开启并促进了普陀山海事处的“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注重讨论注重参与和联合,个体驱动了群体,小群体与小群体的联合,群体动力进一步升级加大,形成大氛围。
  4.2 民主与专制
  1940年勒温在“领导与群体生活的试验”中采取“民主、专制与放任的领导方式,辨析三组的气氛与孩子的侵犯行为不同。如果把一个孩子由专制型群体转向民主型群体,发现其攻击行为很快就减少。反之若把一个孩子从民主型群体转向专制型群体其攻击行为也会迅速增多。可见要想让评选的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共产党员禁得起考验,奈的住监督实行真正的民主机制是必要的,民主就会促进主人翁责任感,群体和个体的尊重的需求被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求属于次高的需求,其产生的内驱动力会让个体勇于去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就体现在争做先进基层但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上。而如果是专制式的管理,攻击行为就体现在内心的不悦纳,和被动的完成任务,更多的停留在爱和归属的需求满足阶段,形成的群体动力是以应付了事为主。民主促进正诱发力。
  党的“十八大”召开即将来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刻不容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要把广大党員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和动力机制。“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真正让“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实现了群体心理动力中的正诱发力。
其他文献
茶是藏族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通过量化藏语中有关“茶”的词汇,利用“茶”的文化语言学价值,分析了茶在藏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
执教于武汉理工大学的贺子岳教授多年来潜心数字出版研究,拥有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数字出版科研项目的丰富经验,其著作《数字出版形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以产品形态
摘要: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谋划管理模式,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寄宿制 管理 机制 民族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214-01  “学校布局调整,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客观地说,“合点并校”,加大寄宿制学校投资建设,强化
清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土司战乱后,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土归流措施.其中,在经济上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屯田制度,对清朝政府在嘉绒藏区的统治、祖国的统一
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的改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针对这种改变,所推行的阅读推广活动。
在构建的河南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测算新闻出版业的经济效益、新闻出版业投资的后向总效应和后向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出版业具有较大
根据"包容性增长"理念对"学校教育包容性增长"给予了释义,并在"学校教育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特尔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物力、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