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谋划管理模式,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寄宿制 管理 机制 民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214-01
“学校布局调整,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客观地说,“合点并校”,加大寄宿制学校投资建设,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力度和广度,有利于农村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快速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1 实施三全管理,谋划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长期性,管理的内涵极其丰富。在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要从“三全”管理(即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模式入手,健全管理机制: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实施全面管理;强化师生爱国主义教育,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必须教育师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促进和谐,保持稳定,是民族地区教育长足发展的政治保证;加强学生在校内外情况的摸底调查与全面引导相结合的过程管理,并对学生的吃、住、行、学实施全程管理;共建师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实施全员管理;重视学困生的摸底、转化和帮教,注重对特长生的发现、培养、管理,把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心理、审美、社交等方面的管理,实施分类指导、个别谈心和采取措施的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合力,做到全面教育学生。实施全面、全程、全员管理机制。
2 把握管理方向,建立健全提升教育质量的管理机制
现代教育管理的本质属性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教育宗旨和培养人的目标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方向,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人,当前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和教学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区域性、文化背景、认知观念、价值观念的差异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管理机制。要培养师生的国家意识,要求师生认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接受社会需求,培养爱祖国、反分裂、促和谐、保稳定的思想意识观念。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好学善教,关心学生生活,熟悉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并对当地宗教观念要深刻了解,认识民族团结与发展之重要性。要及时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把握先学加后教的学习思路。建立健全现代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准确把握学校办学方向,端正办学行为,为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导向领航。并要建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长效机制,强化科研意识,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明确教育科研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3 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寄宿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薄弱,这就为学校的整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有效管理,是管理重点和难点,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不可能达到规范、合理、民主、科学的管理目标。比如,寄宿生日常行为规范,寄宿生作息制度,寄宿生卫生要求,寄宿生餐饮制度,寄宿生安全管理制度,寄宿生出入接送登记制度等,做到制度健全,有章可依,依章管理。学校不仅仅要抓寄宿生的学习,还要在思想、纪律、卫生、活动、就餐、安全等方面进行长期教育。重视和加强寄宿生的安全管理,这是寄宿制学校整体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学校要实行分工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出门登记,返校注册,晚上清点人数,确保学生的绝对安全。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寄宿生在校时间长,年龄多在七至十六岁,想家情绪突出,针对这些现象,教师亦要扮演父母的角色,给学生以爱心,多与他们交流沟通,消除寂寞情绪。培养合格的工勤、后勤等服务人员,建立门卫值班制,规范厨房卫生标准,配备医务人员、宿舍管理人员、校警,实行系统管理,保证学生在校的正常生活。在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必须严格管理学生的生活习惯,要求学生要做到生活不拖拉、吃饭不浪费、衣着要朴素、花钱要节省,帮其养成严于律已的良好习惯。
4 多方努力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比如教师梯队断层、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不高、能力不强、生活困难、编制偏少、无工勤后勤管理人员和生活指导教师、无保安人员和医务人员、厨师工资无处筹资等是制约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首先要建立民族地区农村寄校教师编制管理机制,要考虑学校地域广,生源分散,需适当放宽教师编制,在教师队伍补充方面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要拓宽教师进出渠道,配齐专业教师;要着力提高现有教师水平,真正找准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的切入点;要放权于校,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使校长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5 精心组织,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运行机制
班主任队伍是在教导主任的指导下,由学校所有班主任组成的群体。班主任工作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骨干。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要关心他们,放手让他们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为师的榜样。要选择适合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形成班主任队伍的合理性。要建立客观公正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肯定班主任工作绩效;搞好班主任工作梯队建设,帮助年轻班主任的成长,培养教师的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的制度和优良的校风,优化班主任的工作环境,正确把握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明确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更是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工作应当体现出学校工作的科学性、系列性、制度性、规范性和重点性,是学校管理成效的关键之所在。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党和政府已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是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寄宿制 管理 机制 民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214-01
“学校布局调整,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客观地说,“合点并校”,加大寄宿制学校投资建设,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力度和广度,有利于农村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快速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1 实施三全管理,谋划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长期性,管理的内涵极其丰富。在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要从“三全”管理(即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模式入手,健全管理机制: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实施全面管理;强化师生爱国主义教育,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必须教育师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促进和谐,保持稳定,是民族地区教育长足发展的政治保证;加强学生在校内外情况的摸底调查与全面引导相结合的过程管理,并对学生的吃、住、行、学实施全程管理;共建师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实施全员管理;重视学困生的摸底、转化和帮教,注重对特长生的发现、培养、管理,把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心理、审美、社交等方面的管理,实施分类指导、个别谈心和采取措施的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合力,做到全面教育学生。实施全面、全程、全员管理机制。
2 把握管理方向,建立健全提升教育质量的管理机制
现代教育管理的本质属性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教育宗旨和培养人的目标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方向,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人,当前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和教学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区域性、文化背景、认知观念、价值观念的差异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管理机制。要培养师生的国家意识,要求师生认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接受社会需求,培养爱祖国、反分裂、促和谐、保稳定的思想意识观念。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好学善教,关心学生生活,熟悉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并对当地宗教观念要深刻了解,认识民族团结与发展之重要性。要及时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把握先学加后教的学习思路。建立健全现代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准确把握学校办学方向,端正办学行为,为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导向领航。并要建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长效机制,强化科研意识,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明确教育科研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3 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寄宿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薄弱,这就为学校的整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有效管理,是管理重点和难点,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不可能达到规范、合理、民主、科学的管理目标。比如,寄宿生日常行为规范,寄宿生作息制度,寄宿生卫生要求,寄宿生餐饮制度,寄宿生安全管理制度,寄宿生出入接送登记制度等,做到制度健全,有章可依,依章管理。学校不仅仅要抓寄宿生的学习,还要在思想、纪律、卫生、活动、就餐、安全等方面进行长期教育。重视和加强寄宿生的安全管理,这是寄宿制学校整体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学校要实行分工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出门登记,返校注册,晚上清点人数,确保学生的绝对安全。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寄宿生在校时间长,年龄多在七至十六岁,想家情绪突出,针对这些现象,教师亦要扮演父母的角色,给学生以爱心,多与他们交流沟通,消除寂寞情绪。培养合格的工勤、后勤等服务人员,建立门卫值班制,规范厨房卫生标准,配备医务人员、宿舍管理人员、校警,实行系统管理,保证学生在校的正常生活。在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必须严格管理学生的生活习惯,要求学生要做到生活不拖拉、吃饭不浪费、衣着要朴素、花钱要节省,帮其养成严于律已的良好习惯。
4 多方努力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比如教师梯队断层、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不高、能力不强、生活困难、编制偏少、无工勤后勤管理人员和生活指导教师、无保安人员和医务人员、厨师工资无处筹资等是制约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首先要建立民族地区农村寄校教师编制管理机制,要考虑学校地域广,生源分散,需适当放宽教师编制,在教师队伍补充方面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要拓宽教师进出渠道,配齐专业教师;要着力提高现有教师水平,真正找准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的切入点;要放权于校,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使校长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5 精心组织,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运行机制
班主任队伍是在教导主任的指导下,由学校所有班主任组成的群体。班主任工作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骨干。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要关心他们,放手让他们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为师的榜样。要选择适合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形成班主任队伍的合理性。要建立客观公正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肯定班主任工作绩效;搞好班主任工作梯队建设,帮助年轻班主任的成长,培养教师的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的制度和优良的校风,优化班主任的工作环境,正确把握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明确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更是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工作应当体现出学校工作的科学性、系列性、制度性、规范性和重点性,是学校管理成效的关键之所在。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党和政府已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是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