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批判性思维,简单点说,就是对我们听到、看到的所有资讯(Information+Claims)相信与否取决于证据(Evidence)而不是个人喜好(Personal Reference)。那么什么是非批判性思维(俗称脑残)呢?简单点说就是宁愿毫无根据地相信各种“道听途说”,也不愿意自己动脑、动手去求证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教育是问题根源之一。由于长期的填鸭式学习(Banking Education),国内的孩子们更习惯要现成的正确答案而不是问正确的问题!殊不知,学会正确的提问比要现成的答案重要得多。那么这种非批判性思维能治吗?答案是:能。我把这叫做防脑残三问: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谁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批判性思维涉及推理或者叫理性(Reasoning/ Rational Thought)。推理或理性包括三个方面:1.对我们所相信的理念或者行动有支持的理由,并意识到这种理由的必要性,即不无理由的相信某种理念或行动的正确性;2.对我们自己信奉之理念或者行动保持理性的批判态度,即不能天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3.能够提供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可见推理或理性的基石是证据。证据是我们支持或者反对某一观点的唯一依赖标准,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包括对资讯的准确性进行核对。花时间去检验资讯里每一细小的部分,确认是否有错误。我们在后面的系列文章中会详细介绍非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基本术语和特点,以达到识别的目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大部分国内的学生系统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1 对于所谓批判(Criticism)的误解。很多人错误的把批判等同于负面评价(Negative Comments),所以他们只关注负面评价,这是一种错误地认识。英国著名的批判性思维畅销书学者 Stella Cottrell (2011)说:“批判性的评价意味着把事情的优缺点平等看待。”还有人认为总是批评别人是一种很不友善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批评别人可能会被人认为有偏见或者极端。所以这些人尽量避免对别人做出负面的评价,只赞扬别人,做老好人。他们不关心进步和成长,他们只要一团和气。这样的行为会让一个人在人前人云亦云,在人后又说尽别人的不是。笔者的观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恰当的方式、严密的逻辑,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2 高估自己的推理能力。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最理性的人。有时候这可能是事实,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客观性。有些非常不科学的推理方法可能会被我们个人认为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所有人都应该按照我的思维方式来评价和认识事物。只要与我的观点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观点是这类非批判性思维的典型特点。
3缺乏批判性思维知识或者策略和练习。虽然很多人都迷恋于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但很多人对于如何一步一步地严密训练出这种能力知之不多。也有很多人把日常生活中不那么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学术环境中,尽管他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当然,这并不是去否认,我们每个人只要认真训练都可以成为合格的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者。这也是本专栏的最主要的目的。
4 盲目地迷信权威或者不愿意去挑战权威。去挑战我们尊敬的或者是崇拜的人,总是会让人有那么一些不舒服的,这是人类的天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去和比自己阅历和读书更多的权威挑战会被认为是无知者无畏的一种表现。但填鸭教育与批判性教育的区别就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即使提问的问题可能不是那么深刻,有时甚至很幼稚,但这个提问的过程才是教育真正之功能。你永远也不会认同那些从不会提问,也从来没有问题的学生会是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的个体。尤其在中国,几十年的填鸭式教育让大部分学生丧失了提问的能力。要知道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常规,敢于向一切既成的权威题材挑战和质疑。正如柏拉图所说,所谓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思考。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几乎恰恰相反。爱因斯坦曾说过,倘若好奇心能幸存于当今的教育,那绝对是个奇迹。这话很不幸地直戳当今中国教育,有人评价说孩子们入学时是问号,毕业时却成了句号。
5 个人情感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说人天生是偏见的奴隶。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寻找支持我们偏见的证据,而毫无理由地对反对我们偏见的证据视而不见。当某些人的观点触及到了我们长久以来所认可的很多常识(Common Sense)和常规(Normality)时,我们的防御模式便会自动启动。通常当我们所固守的信仰和价值观受到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冲击的时候,我们也会自动地假定其他信仰和价值观是反动和异端。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我们去放弃我们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而是要我们意识到在评判别人的观点、信仰、价值观的时候我们自己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Value)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评价。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前提是承认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绝对的客观性(Value-free),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有偏见的(Value-laden)。
6对学习目的的误解。很多国内的孩子以为学习就是记忆知识。下面这个两个对话分别出自国内和西方的课堂:
对话一(中国)
学生:老师,我觉得这道高考题是不是有问题?
老师:胡闹,好好听课,我马上公布正确答案,这个是高考高频题。
对话二(西方)
学生:老师,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老师: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者,去挑战老师给出的答案,用积极的提问找到自己思考的结果。
可见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人能超过孔子对学习的认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学生不但不会变得聪明睿智,相反会越来越迷茫。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新的东西,那么学生就不会有新的进步。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而思(Learning with Reflection)。孔子说的“思”和英文中“Reflection”这个词的意思便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涉及推理或者叫理性(Reasoning/ Rational Thought)。推理或理性包括三个方面:1.对我们所相信的理念或者行动有支持的理由,并意识到这种理由的必要性,即不无理由的相信某种理念或行动的正确性;2.对我们自己信奉之理念或者行动保持理性的批判态度,即不能天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3.能够提供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可见推理或理性的基石是证据。证据是我们支持或者反对某一观点的唯一依赖标准,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包括对资讯的准确性进行核对。花时间去检验资讯里每一细小的部分,确认是否有错误。我们在后面的系列文章中会详细介绍非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基本术语和特点,以达到识别的目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大部分国内的学生系统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1 对于所谓批判(Criticism)的误解。很多人错误的把批判等同于负面评价(Negative Comments),所以他们只关注负面评价,这是一种错误地认识。英国著名的批判性思维畅销书学者 Stella Cottrell (2011)说:“批判性的评价意味着把事情的优缺点平等看待。”还有人认为总是批评别人是一种很不友善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批评别人可能会被人认为有偏见或者极端。所以这些人尽量避免对别人做出负面的评价,只赞扬别人,做老好人。他们不关心进步和成长,他们只要一团和气。这样的行为会让一个人在人前人云亦云,在人后又说尽别人的不是。笔者的观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恰当的方式、严密的逻辑,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2 高估自己的推理能力。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最理性的人。有时候这可能是事实,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客观性。有些非常不科学的推理方法可能会被我们个人认为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所有人都应该按照我的思维方式来评价和认识事物。只要与我的观点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观点是这类非批判性思维的典型特点。
3缺乏批判性思维知识或者策略和练习。虽然很多人都迷恋于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但很多人对于如何一步一步地严密训练出这种能力知之不多。也有很多人把日常生活中不那么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学术环境中,尽管他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当然,这并不是去否认,我们每个人只要认真训练都可以成为合格的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者。这也是本专栏的最主要的目的。
4 盲目地迷信权威或者不愿意去挑战权威。去挑战我们尊敬的或者是崇拜的人,总是会让人有那么一些不舒服的,这是人类的天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去和比自己阅历和读书更多的权威挑战会被认为是无知者无畏的一种表现。但填鸭教育与批判性教育的区别就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即使提问的问题可能不是那么深刻,有时甚至很幼稚,但这个提问的过程才是教育真正之功能。你永远也不会认同那些从不会提问,也从来没有问题的学生会是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的个体。尤其在中国,几十年的填鸭式教育让大部分学生丧失了提问的能力。要知道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常规,敢于向一切既成的权威题材挑战和质疑。正如柏拉图所说,所谓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思考。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几乎恰恰相反。爱因斯坦曾说过,倘若好奇心能幸存于当今的教育,那绝对是个奇迹。这话很不幸地直戳当今中国教育,有人评价说孩子们入学时是问号,毕业时却成了句号。
5 个人情感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说人天生是偏见的奴隶。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寻找支持我们偏见的证据,而毫无理由地对反对我们偏见的证据视而不见。当某些人的观点触及到了我们长久以来所认可的很多常识(Common Sense)和常规(Normality)时,我们的防御模式便会自动启动。通常当我们所固守的信仰和价值观受到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冲击的时候,我们也会自动地假定其他信仰和价值观是反动和异端。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我们去放弃我们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而是要我们意识到在评判别人的观点、信仰、价值观的时候我们自己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Value)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评价。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前提是承认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绝对的客观性(Value-free),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有偏见的(Value-laden)。
6对学习目的的误解。很多国内的孩子以为学习就是记忆知识。下面这个两个对话分别出自国内和西方的课堂:
对话一(中国)
学生:老师,我觉得这道高考题是不是有问题?
老师:胡闹,好好听课,我马上公布正确答案,这个是高考高频题。
对话二(西方)
学生:老师,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老师: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者,去挑战老师给出的答案,用积极的提问找到自己思考的结果。
可见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人能超过孔子对学习的认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学生不但不会变得聪明睿智,相反会越来越迷茫。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新的东西,那么学生就不会有新的进步。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而思(Learning with Reflection)。孔子说的“思”和英文中“Reflection”这个词的意思便是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