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据此拟定审计计划,并将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贯穿审计全过程,使审计人员关注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只要审计人员认为可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便可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它可以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在高风险的审计领域,也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与发展。
风险基础审计重视审计战略的选择,既注重降低审计风险,又注重节省审计成本。在选择审计战略时,注重在审计效果和效率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该种模式的主要程序是:
实施分析性程序。确定重要性标准,对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初步评价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了解内部控制结构和评价控制风险;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制定审计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本环节程序的重点是内部控制风险的研究和评价。
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实施控制测试。依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是否扩大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高,则应直接转入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评价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实施分析性程序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在该种模式下,除采用传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外,还大量采用分析性程序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绝对额比较法、垂直分析法等。分析的范围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是扩大到了企业经营中显示的有关数据,从对经营数据的分析中,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经营风险。
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以财务资料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合理性。使用分析性复核的前提条件是公司的账户要基本可靠。这种方法能较全面的分析比较,它要以当年余额与全年预算做比较;以毛利率或其他财务比率与去年相比;要与同行业相比。所以,使用这种复核方法能收到多方面的效果:它取代了其他实质性测试的功效,它所揭示出来的差异,可起到“红旗”的作用,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辅助审计结沦;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与审计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在审计计划阶段,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不可缺少地要用到分析性复核,如审计调查时对会计报表有了初步了解,利用一些指标的分析可帮助审计人员评价审计风险的程度,提高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理解和识别风险区域。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首先对全部账户进行广泛的分析陸复核,以缩小详细测试的范围。在审计报告阶段,结束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内容做最后的分析。以发现那些具体抽查中末子发现的问题。
利用分析性复核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舞弊差错,可发现一些异常情况,然后通过对这些异常情况的查证,就能“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不被严重歪曲,“合理地保证”揭露重大舞弊差错。和其他方法相比,分析性复核可以根据各种数据中的相互关系,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各种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分析性复核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从简单的比较方法到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所有分析性复核,包括账面的余额可比率与预期指标进行比较,而预期指标则根据数据之间相互关系及审计人员对客户及其所在行业的熟悉程度来决定的。
三、分析性复核在风险基础审计中的应用
在审计计划阶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指出高风险领域之所在,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果。重点审计领域通常包括管理当局主观认定的会计事项(如固定资产折旧计价方法的选择),有异常变动的会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会计报表项目(如递延资产的确认与摊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报表项目,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如年末大量销售),长期挂帐项目(如逾期应收帐款、呆滞存货等),以及与关联者的业务往来等。
在审计测试阶段,可作为一种实质性测试方法,收集与帐户余额及各类交易相关的数据作为认定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阶段,分析性复核提供的证据多数只是一些佐证证据,其证明力相对较弱,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实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认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利用这一程序,因为使用分析性复核可带来人力和时间的节省。特别是对一些不重要项日,执行分析陸复核程序即可实现对该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非常符合经济原则。
在审计报告阶段,可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在审计结束时,运用分析性复核,可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的综合分析,如果相关信息的关系不合理,则要考虑追加审计程序或修改审计报告。如被审单位的资产负债比率高于同业相同规模其他企业的平均水乎,而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平均水平,则说明该企业财务风险较高,将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就要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做出谨慎的选择。
四、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处理
确认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凭借经验或者根据一定的规则确定。当差异超过一定金额或一定比率时,为重大差异。
对重大的非预期差异,必须进行调查。例如,当发现本年的工资成本比去年有较大的增长时,应咨询管理当局。如果管理当局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释时,应考虑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一步确定该项差异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
综上所述,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的充分体现。会计报表审计目标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合理地保证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不是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注册会计师对所有重大方面予以充分的关注,即表示其履行了执业准则的要求。这些都为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现代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在抽样审计中,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及合理的样本量,分析样本误差、评价样本结果、合理推断总体特征等一系列过程无一不需要分析判断,这也使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成为必要。因此,分析陸复核程序的运用对执业质量和执业效率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据此拟定审计计划,并将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贯穿审计全过程,使审计人员关注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只要审计人员认为可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便可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它可以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在高风险的审计领域,也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与发展。
风险基础审计重视审计战略的选择,既注重降低审计风险,又注重节省审计成本。在选择审计战略时,注重在审计效果和效率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该种模式的主要程序是:
实施分析性程序。确定重要性标准,对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初步评价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了解内部控制结构和评价控制风险;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制定审计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本环节程序的重点是内部控制风险的研究和评价。
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实施控制测试。依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是否扩大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高,则应直接转入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评价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实施分析性程序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在该种模式下,除采用传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外,还大量采用分析性程序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绝对额比较法、垂直分析法等。分析的范围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是扩大到了企业经营中显示的有关数据,从对经营数据的分析中,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经营风险。
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以财务资料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合理性。使用分析性复核的前提条件是公司的账户要基本可靠。这种方法能较全面的分析比较,它要以当年余额与全年预算做比较;以毛利率或其他财务比率与去年相比;要与同行业相比。所以,使用这种复核方法能收到多方面的效果:它取代了其他实质性测试的功效,它所揭示出来的差异,可起到“红旗”的作用,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辅助审计结沦;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与审计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在审计计划阶段,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不可缺少地要用到分析性复核,如审计调查时对会计报表有了初步了解,利用一些指标的分析可帮助审计人员评价审计风险的程度,提高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理解和识别风险区域。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首先对全部账户进行广泛的分析陸复核,以缩小详细测试的范围。在审计报告阶段,结束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内容做最后的分析。以发现那些具体抽查中末子发现的问题。
利用分析性复核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舞弊差错,可发现一些异常情况,然后通过对这些异常情况的查证,就能“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不被严重歪曲,“合理地保证”揭露重大舞弊差错。和其他方法相比,分析性复核可以根据各种数据中的相互关系,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各种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分析性复核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从简单的比较方法到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所有分析性复核,包括账面的余额可比率与预期指标进行比较,而预期指标则根据数据之间相互关系及审计人员对客户及其所在行业的熟悉程度来决定的。
三、分析性复核在风险基础审计中的应用
在审计计划阶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指出高风险领域之所在,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果。重点审计领域通常包括管理当局主观认定的会计事项(如固定资产折旧计价方法的选择),有异常变动的会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会计报表项目(如递延资产的确认与摊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报表项目,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如年末大量销售),长期挂帐项目(如逾期应收帐款、呆滞存货等),以及与关联者的业务往来等。
在审计测试阶段,可作为一种实质性测试方法,收集与帐户余额及各类交易相关的数据作为认定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阶段,分析性复核提供的证据多数只是一些佐证证据,其证明力相对较弱,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实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认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利用这一程序,因为使用分析性复核可带来人力和时间的节省。特别是对一些不重要项日,执行分析陸复核程序即可实现对该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非常符合经济原则。
在审计报告阶段,可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在审计结束时,运用分析性复核,可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的综合分析,如果相关信息的关系不合理,则要考虑追加审计程序或修改审计报告。如被审单位的资产负债比率高于同业相同规模其他企业的平均水乎,而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平均水平,则说明该企业财务风险较高,将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就要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做出谨慎的选择。
四、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处理
确认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凭借经验或者根据一定的规则确定。当差异超过一定金额或一定比率时,为重大差异。
对重大的非预期差异,必须进行调查。例如,当发现本年的工资成本比去年有较大的增长时,应咨询管理当局。如果管理当局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释时,应考虑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一步确定该项差异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
综上所述,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的充分体现。会计报表审计目标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合理地保证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不是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注册会计师对所有重大方面予以充分的关注,即表示其履行了执业准则的要求。这些都为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现代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在抽样审计中,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及合理的样本量,分析样本误差、评价样本结果、合理推断总体特征等一系列过程无一不需要分析判断,这也使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成为必要。因此,分析陸复核程序的运用对执业质量和执业效率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