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202-02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总结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内涵,提出了具体的结合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1.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理念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综合应用于课堂。其中,信息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且“用”之有效的技术之一。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即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性,运用信息科技将各类教学资源梳理汇总,实现各类相关资源配置和应用的优化[1]。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将二者生硬地捆绑在一起,而是将其恰当综合,发挥二者结合的最佳效果。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技术相融合,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且要最终实现的是二者从借助外力整合在一起到自然而然地相互融合的效果。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各类信息,将各种信息资源提供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让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教学活动,成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利工具。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目的
建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密切联系,将其科学地融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小学数学教学所需的资源、信息等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同时为学生营造更为科学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的现状,让学生在经过整合的新型学习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和体验,学习数学知识和
技巧。
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策略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实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建立起相应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2]。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定一定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文教用品店或者便利店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买东西来认识、理解和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或者就地取材,让学生随手拿起身边的东西进行模拟估价、买卖,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学生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其对更复杂、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有了更强的接受能力,此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更为复杂的情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和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授倍数、因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总结倍数、因数的特点,并在总结后检验,得出结论。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了与教学内容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更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情境创设形式需丰富多样,可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不同类型的新知识模拟多样的情境,在教学活动初始阶段便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学习中。
2.2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促使知识有效内化
2.2.1 化无形为有形
数学知识一直都是以抽象性和概念性的形式存在并呈现的,因此学生面对这类型的知识时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下对新知识保持好奇的态度。如在进行圆形周长的辨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几种不同的圆形事物,如水杯盖、钟表以及呼啦圈。通过PPT展示这三种不同的圆形滚动一周的效果,让学生说出哪种圆形滚动的长度最长。通过观察可知圆形的周长是与直径有必然关联的。
2.2.2 化抽象为形象
教师讲授新课时通常都是运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因此学生也得积极调动听力,思考并理解知识。但是仅仅依靠听觉,学生很难快速、高效地理解与消化新知识,因此教师还需鼓励和倡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接受新事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如在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将不同立体图形对比展示,这样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不同图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加直观、快捷得到结论。
2.2.3 化有限为无限
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长,丰富知识内涵,在扩大学生的知识接受范围的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关于正数与负数的现象和事物,如山峰与盆地的海拔值、室内温度计的示数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认识正数与负数的案例。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案例中清晰地辨识负数的形式与意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搜索出更多关于负数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实物了解負数,在对比中掌握更多关于负数的知识。这种知识拓展方式能由信息技术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加宽阔和自由的发挥空间。
2.3 建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2.3.1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讲解演示”的模式
在有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中,除了能让学生通过听来接收信息以外,还能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增加学生学习信息的渠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PPT课件,可以更为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教师在编辑课件内容时,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地呈现新知识,使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接受新事物,缩短学习时间。从另一角度讲,学生接触课件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研究和接受的过程。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重点,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加深理解。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反复学习与交流,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精确的指导和帮助。 2.3.2 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当前的教学活动更倾向于将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对此,要给学生更加充分和自由的空间进行思考,发挥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使学生可以针对新知识学习的疑惑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和解锁新知识。其次,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等途径对疑惑展开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接触到新知识,并且还可能涉猎更多、更广范围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和对应的答案进入课堂,集中将问题和答案与教师和同学分享。经过充分交流,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接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形成独有的学习成果。这种成果不仅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灵活扩展为口头形式、电子文档形式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自然融合。
3 练习模式多样化,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做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编写一系列练习题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练习[3]。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题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学生的发言或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显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學生回答错误,屏幕上显示“再接再厉”等鼓励性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总之,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结合时代发展,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助力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运用到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敏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J].才智,2019(27).
[2]孟庆义.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
[3]张继刚.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J].中国教师,2019(9).
【作者简介】
林云珠(1980~),女,汉族,福建惠安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202-02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总结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内涵,提出了具体的结合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1.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理念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综合应用于课堂。其中,信息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且“用”之有效的技术之一。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即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性,运用信息科技将各类教学资源梳理汇总,实现各类相关资源配置和应用的优化[1]。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将二者生硬地捆绑在一起,而是将其恰当综合,发挥二者结合的最佳效果。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技术相融合,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且要最终实现的是二者从借助外力整合在一起到自然而然地相互融合的效果。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各类信息,将各种信息资源提供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让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教学活动,成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利工具。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目的
建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密切联系,将其科学地融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小学数学教学所需的资源、信息等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同时为学生营造更为科学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的现状,让学生在经过整合的新型学习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和体验,学习数学知识和
技巧。
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策略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实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建立起相应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2]。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定一定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文教用品店或者便利店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买东西来认识、理解和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或者就地取材,让学生随手拿起身边的东西进行模拟估价、买卖,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学生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其对更复杂、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有了更强的接受能力,此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更为复杂的情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和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授倍数、因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总结倍数、因数的特点,并在总结后检验,得出结论。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了与教学内容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更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情境创设形式需丰富多样,可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不同类型的新知识模拟多样的情境,在教学活动初始阶段便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学习中。
2.2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促使知识有效内化
2.2.1 化无形为有形
数学知识一直都是以抽象性和概念性的形式存在并呈现的,因此学生面对这类型的知识时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下对新知识保持好奇的态度。如在进行圆形周长的辨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几种不同的圆形事物,如水杯盖、钟表以及呼啦圈。通过PPT展示这三种不同的圆形滚动一周的效果,让学生说出哪种圆形滚动的长度最长。通过观察可知圆形的周长是与直径有必然关联的。
2.2.2 化抽象为形象
教师讲授新课时通常都是运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因此学生也得积极调动听力,思考并理解知识。但是仅仅依靠听觉,学生很难快速、高效地理解与消化新知识,因此教师还需鼓励和倡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接受新事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如在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将不同立体图形对比展示,这样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不同图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加直观、快捷得到结论。
2.2.3 化有限为无限
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长,丰富知识内涵,在扩大学生的知识接受范围的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关于正数与负数的现象和事物,如山峰与盆地的海拔值、室内温度计的示数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认识正数与负数的案例。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案例中清晰地辨识负数的形式与意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搜索出更多关于负数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实物了解負数,在对比中掌握更多关于负数的知识。这种知识拓展方式能由信息技术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加宽阔和自由的发挥空间。
2.3 建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2.3.1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讲解演示”的模式
在有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中,除了能让学生通过听来接收信息以外,还能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增加学生学习信息的渠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PPT课件,可以更为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教师在编辑课件内容时,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地呈现新知识,使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接受新事物,缩短学习时间。从另一角度讲,学生接触课件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研究和接受的过程。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重点,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加深理解。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反复学习与交流,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精确的指导和帮助。 2.3.2 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当前的教学活动更倾向于将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对此,要给学生更加充分和自由的空间进行思考,发挥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使学生可以针对新知识学习的疑惑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和解锁新知识。其次,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等途径对疑惑展开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接触到新知识,并且还可能涉猎更多、更广范围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和对应的答案进入课堂,集中将问题和答案与教师和同学分享。经过充分交流,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接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形成独有的学习成果。这种成果不仅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灵活扩展为口头形式、电子文档形式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自然融合。
3 练习模式多样化,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做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编写一系列练习题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练习[3]。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题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学生的发言或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显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學生回答错误,屏幕上显示“再接再厉”等鼓励性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总之,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结合时代发展,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助力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运用到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敏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J].才智,2019(27).
[2]孟庆义.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
[3]张继刚.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J].中国教师,2019(9).
【作者简介】
林云珠(1980~),女,汉族,福建惠安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