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随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等男尊女卑思想的日益渗透,男权社会里男主女从的认识逐渐成了天经地义。
在那样的社会里,男人有权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女人,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要求女人,在他们心目中,“女人”只是一个是没有主体意识的符号而已。男人希望女人都是尽善尽美的玩物,他们给女人制定了一系列从外貌到形体再到品行的标准,以期女人能带给他们最大的肉体与精神享受。可是,现实世界里却难以寻求到完全符合男性心理的完美形象,所以他们把视野转向了可以承载他们幻想的文学世界中,塑造了不胜枚举的美女形象。而这些以男性的审美标准来塑造的美女形象,不仅体现了男性心灵深处对“德、才、色”三美兼具的理想女性的欲求,同时也揭露了男性希望以被叙述的“美女形象”为标准来训诫和规范世俗女性的目的。
在男性掌握发言权的传统社会里,女人只有服从命运。为了维持这样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以获得心理和地位上的优越感,男性多以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来自许,从而理所当然地把女性定囿于狭隘的家庭生活中,让女人们在日复一日、无聊单调的生活中将这些外在的压抑内化为自身约束的准则,进而渐渐失去自我。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彻底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将她们的社会属性完全泯灭,只是保留着她们繁衍后代的自然属性。明人陈继儒曾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做过如下解释;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
这可谓男性想法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男权社会深恐‘才可妨德’,于是在表面上鼓吹和褒奖‘妇德’,其实是以德防才,从而防范女性力量的崛起,最终导致对女性智力的扼杀”。没有话语权的女性,每天都生活在闺阁之中,只知道“姹紫嫣红开遍”,却没有这一切“都付与断井颓垣”的觉醒。她们思想狭隘,性情呆板,与男性少有精神共鸣与交流。恰恰大多数文人墨客都是寂寞清高的不遇之士,只有有灵性的才女才能理解他们无处施才的痛苦。可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又时时提醒着男性对女性的防范意识,他们不希望出现像武则天这样“才可妨德”的女性。所以,他们所希冀的女性之才,是以他们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如能偶尔附和男性吟咏风月,抑或伤春悲秋,也无关紧要。况且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狭窄,对女性而言的“才”,多限于吟咏诗词歌赋的“文才”。所以,只要女性的才气不会威胁男性的地位与优势,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们,那么,他们还是很“宽容”的,是准许女性在“才不妨德”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她们的潜能的。如花蕊夫人、长孙皇后一类,以才貌双全而得宠,擅于诗词,是当之无愧的才女。她们对自己所属的男人忠心耿耿,关怀备至,她们非但没有以才妨德,反而是以诗才取悦男人,以智慧协助男性。这样的女性就是男性心目中理想女人。但这样才德相容恰到好处的女子毕竟少之又少,所以文学就成了他们表达希求的主要途径,一系列以“才不妨德”为标准的美女形象就诞生了。就连为女子立传的曹雪芹,也依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主流文化下对女性“才不妨德”的欣赏。这可以从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美女形象的主观态度与倾向上见出端倪。
钗黛二人,容貌与才气都相与匹敌,难分伯仲。先说外貌,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而宝钗则是“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楼梦》第八回)。从这两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纤体柔弱的病态美还是温润雅善的丰腴美,作者对其都是持欣赏的包容态度。再说才气,钗黛都出身名门,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闺塾教育,她们的才气是难分轩轾的。每次作诗作词,黛玉总以“潇湘体”的别致精雅而获誉,宝钗亦以“蘅芜体”的含蓄浑厚称善。对于不同美学风格的作品,作者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的态度。
在钗黛的外貌与才气上看不出作者明显的主观倾向,如果我们加之以德的比较,宝钗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就比不上林黛玉了。黛玉虽有过人的才气,但并不妨德。她追求的是近似于道的生活,无心介入男性的话语中心。但是宝钗就截然不同。宝钗是近似于儒的生活作风,她看重的是宝玉夫人的头衔。作者通过对钗黛处事风格、人生结局等方面的不同刻画,体现出对黛玉的同情以及对宝钗颇有微辞的情感倾向。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是不赞成女性“夺权”的。就算是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才不妨德”的思想依然为男性所尊崇与推行。他们希望通过对一系列“才不妨德”的美女形象的塑造,来不断扩展女性美的内涵,从而让世俗女性有所参照,让她们明白世界是男人的,女人只是男人的陪衬。?笸(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中学)
在那样的社会里,男人有权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女人,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要求女人,在他们心目中,“女人”只是一个是没有主体意识的符号而已。男人希望女人都是尽善尽美的玩物,他们给女人制定了一系列从外貌到形体再到品行的标准,以期女人能带给他们最大的肉体与精神享受。可是,现实世界里却难以寻求到完全符合男性心理的完美形象,所以他们把视野转向了可以承载他们幻想的文学世界中,塑造了不胜枚举的美女形象。而这些以男性的审美标准来塑造的美女形象,不仅体现了男性心灵深处对“德、才、色”三美兼具的理想女性的欲求,同时也揭露了男性希望以被叙述的“美女形象”为标准来训诫和规范世俗女性的目的。
在男性掌握发言权的传统社会里,女人只有服从命运。为了维持这样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以获得心理和地位上的优越感,男性多以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来自许,从而理所当然地把女性定囿于狭隘的家庭生活中,让女人们在日复一日、无聊单调的生活中将这些外在的压抑内化为自身约束的准则,进而渐渐失去自我。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彻底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将她们的社会属性完全泯灭,只是保留着她们繁衍后代的自然属性。明人陈继儒曾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做过如下解释;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
这可谓男性想法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男权社会深恐‘才可妨德’,于是在表面上鼓吹和褒奖‘妇德’,其实是以德防才,从而防范女性力量的崛起,最终导致对女性智力的扼杀”。没有话语权的女性,每天都生活在闺阁之中,只知道“姹紫嫣红开遍”,却没有这一切“都付与断井颓垣”的觉醒。她们思想狭隘,性情呆板,与男性少有精神共鸣与交流。恰恰大多数文人墨客都是寂寞清高的不遇之士,只有有灵性的才女才能理解他们无处施才的痛苦。可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又时时提醒着男性对女性的防范意识,他们不希望出现像武则天这样“才可妨德”的女性。所以,他们所希冀的女性之才,是以他们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如能偶尔附和男性吟咏风月,抑或伤春悲秋,也无关紧要。况且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狭窄,对女性而言的“才”,多限于吟咏诗词歌赋的“文才”。所以,只要女性的才气不会威胁男性的地位与优势,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们,那么,他们还是很“宽容”的,是准许女性在“才不妨德”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她们的潜能的。如花蕊夫人、长孙皇后一类,以才貌双全而得宠,擅于诗词,是当之无愧的才女。她们对自己所属的男人忠心耿耿,关怀备至,她们非但没有以才妨德,反而是以诗才取悦男人,以智慧协助男性。这样的女性就是男性心目中理想女人。但这样才德相容恰到好处的女子毕竟少之又少,所以文学就成了他们表达希求的主要途径,一系列以“才不妨德”为标准的美女形象就诞生了。就连为女子立传的曹雪芹,也依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主流文化下对女性“才不妨德”的欣赏。这可以从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美女形象的主观态度与倾向上见出端倪。
钗黛二人,容貌与才气都相与匹敌,难分伯仲。先说外貌,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而宝钗则是“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楼梦》第八回)。从这两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纤体柔弱的病态美还是温润雅善的丰腴美,作者对其都是持欣赏的包容态度。再说才气,钗黛都出身名门,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闺塾教育,她们的才气是难分轩轾的。每次作诗作词,黛玉总以“潇湘体”的别致精雅而获誉,宝钗亦以“蘅芜体”的含蓄浑厚称善。对于不同美学风格的作品,作者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的态度。
在钗黛的外貌与才气上看不出作者明显的主观倾向,如果我们加之以德的比较,宝钗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就比不上林黛玉了。黛玉虽有过人的才气,但并不妨德。她追求的是近似于道的生活,无心介入男性的话语中心。但是宝钗就截然不同。宝钗是近似于儒的生活作风,她看重的是宝玉夫人的头衔。作者通过对钗黛处事风格、人生结局等方面的不同刻画,体现出对黛玉的同情以及对宝钗颇有微辞的情感倾向。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是不赞成女性“夺权”的。就算是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才不妨德”的思想依然为男性所尊崇与推行。他们希望通过对一系列“才不妨德”的美女形象的塑造,来不断扩展女性美的内涵,从而让世俗女性有所参照,让她们明白世界是男人的,女人只是男人的陪衬。?笸(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