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一词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变化,仅从课本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民主”在古代希腊和近代欧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民主”概念的深度认识成为掌握西方民主制度发展历程这一重要历史线索不可绕开的重要内容。
关于“罗马法的影响”,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位的:了解罗马法在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如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便可统一为综合分析“罗马法的影响”。前者强调当时,后者侧重现世。但是,罗马法专家耶林又是这样表述的:“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在他看来,罗马法征服世界是在基督教征服世界之后。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罗马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侧重于时间维度,强调对后世的作用。
罗马法对后世造成重大影响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法律的普适性,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适用性,如平等原则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这为近代西方重新挖掘罗马法价值的原因作了最好的注脚。因此,对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分析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结合例题进一步深入了解“民主”的含义和“罗马法的影响”。
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民众参政程度的极大提高和陶片放逐法的频繁运用,贵族精英的权力被大大削弱,democratia即“民主”一词才被发明出来,贬称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形式。
材料二 如果当时伯利克利还在执政(但他已于公元前429年死于瘟疫),他绝不会允许雅典人进行西西里远征(西西里远征发生于公元前415至前413年,当时雅典正与斯巴达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为此次远征的失败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被称为民主希腊人所做的最大一件蠢事。这一决定由英俊的无赖亚西比德轻率倡导,得到除苏格拉底等极少数几个人以外的雅典人的同意,并获得雅典公民大会的一致通过)。
1. 根据材料一的基本信息,判断材料一中作者的基本立场,并分析材料一中“民主”一词的准确含义。
2.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的“如果”是否成立?并阐述理由。
3.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民主’一词被发明出来,贬称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形式”这一句话暗含一个结论:本段材料对于“民主”持批判态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种”指代性较为明显,可以从材料中归纳。
第2题,伯利克里作为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并成功将雅典民主推向顶峰出现“黄金时代”的知名人物,是否可以通过其政治影响力来影响公民决策?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于陶片放逐法的认识:陶片放逐法针对的对象主要为可能对雅典民主造成负面影响的人,因而主要是社会精英。
同时,根据雅典民主政治运行过程和基本规则,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伯利克里领导公民,还是公民领导伯利克里?
第3题,材料一描述的是雅典“民主”的含义;材料二是叙述在雅典“民主”背景下所作出的决策。
答案 1. 民众参与政治程度极高,出现暴民政治,贵族精英权力被削弱的政治形式。
2. 不成立。
理由: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权力扩大,对城邦重大事务有决定权,伯利克里并不能影响公民大会的决策结果。
3. 材料一所述“民主”是导致材料二中决策的重要原因。
【练习】
材料一 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所以羅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若剔除其反映奴隶主统治阶级意志的外壳,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地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罗马法中的抵押制度来自希腊,消费借贷制度来自西西里,有些契约制度则来自埃及。又如,市民法是罗马固有的法律,以后逐渐吸收了许多外国的法律,最终与万民法融合起来。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四 中世纪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把希腊和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视为珍贵的遗产,罗马法当然也在其列。自从意大利法学家伊尔涅里乌斯在波隆那创办法学院,讲授罗马法,吸收西方学子来院学习,各国的法学家和立法者都十分重视、研究和应用罗马法的成果。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五 罗马开设法律院校,编订法典,上层人物都以学法为荣,以不懂法为耻。要想做大官,一定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法官,退职的大法官,则多进入元老院,也往往被派到外地去当总督。
——周枏《罗马法原论》
根据上述材料的有关信息,归纳罗马法能够征服世界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近现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驱动力);
②帝国征服过程中罗马法的推广(普适性的逐渐确立);
③对于其它文明法律的借鉴与改进(普适性的逐渐确立);
④文艺复兴背景下对于罗马法的推崇与再传播;
⑤罗马统治者的重视(如:提高法学家地位、官方组织编撰法典等)。
关于“罗马法的影响”,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位的:了解罗马法在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如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便可统一为综合分析“罗马法的影响”。前者强调当时,后者侧重现世。但是,罗马法专家耶林又是这样表述的:“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在他看来,罗马法征服世界是在基督教征服世界之后。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罗马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侧重于时间维度,强调对后世的作用。
罗马法对后世造成重大影响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法律的普适性,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适用性,如平等原则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这为近代西方重新挖掘罗马法价值的原因作了最好的注脚。因此,对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分析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结合例题进一步深入了解“民主”的含义和“罗马法的影响”。
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民众参政程度的极大提高和陶片放逐法的频繁运用,贵族精英的权力被大大削弱,democratia即“民主”一词才被发明出来,贬称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形式。
材料二 如果当时伯利克利还在执政(但他已于公元前429年死于瘟疫),他绝不会允许雅典人进行西西里远征(西西里远征发生于公元前415至前413年,当时雅典正与斯巴达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为此次远征的失败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被称为民主希腊人所做的最大一件蠢事。这一决定由英俊的无赖亚西比德轻率倡导,得到除苏格拉底等极少数几个人以外的雅典人的同意,并获得雅典公民大会的一致通过)。
1. 根据材料一的基本信息,判断材料一中作者的基本立场,并分析材料一中“民主”一词的准确含义。
2.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的“如果”是否成立?并阐述理由。
3.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民主’一词被发明出来,贬称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形式”这一句话暗含一个结论:本段材料对于“民主”持批判态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种”指代性较为明显,可以从材料中归纳。
第2题,伯利克里作为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并成功将雅典民主推向顶峰出现“黄金时代”的知名人物,是否可以通过其政治影响力来影响公民决策?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于陶片放逐法的认识:陶片放逐法针对的对象主要为可能对雅典民主造成负面影响的人,因而主要是社会精英。
同时,根据雅典民主政治运行过程和基本规则,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伯利克里领导公民,还是公民领导伯利克里?
第3题,材料一描述的是雅典“民主”的含义;材料二是叙述在雅典“民主”背景下所作出的决策。
答案 1. 民众参与政治程度极高,出现暴民政治,贵族精英权力被削弱的政治形式。
2. 不成立。
理由: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权力扩大,对城邦重大事务有决定权,伯利克里并不能影响公民大会的决策结果。
3. 材料一所述“民主”是导致材料二中决策的重要原因。
【练习】
材料一 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所以羅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若剔除其反映奴隶主统治阶级意志的外壳,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地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罗马法中的抵押制度来自希腊,消费借贷制度来自西西里,有些契约制度则来自埃及。又如,市民法是罗马固有的法律,以后逐渐吸收了许多外国的法律,最终与万民法融合起来。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四 中世纪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把希腊和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视为珍贵的遗产,罗马法当然也在其列。自从意大利法学家伊尔涅里乌斯在波隆那创办法学院,讲授罗马法,吸收西方学子来院学习,各国的法学家和立法者都十分重视、研究和应用罗马法的成果。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五 罗马开设法律院校,编订法典,上层人物都以学法为荣,以不懂法为耻。要想做大官,一定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法官,退职的大法官,则多进入元老院,也往往被派到外地去当总督。
——周枏《罗马法原论》
根据上述材料的有关信息,归纳罗马法能够征服世界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近现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驱动力);
②帝国征服过程中罗马法的推广(普适性的逐渐确立);
③对于其它文明法律的借鉴与改进(普适性的逐渐确立);
④文艺复兴背景下对于罗马法的推崇与再传播;
⑤罗马统治者的重视(如:提高法学家地位、官方组织编撰法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