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含义与“罗马法的影响”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xf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一词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变化,仅从课本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民主”在古代希腊和近代欧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民主”概念的深度认识成为掌握西方民主制度发展历程这一重要历史线索不可绕开的重要内容。
  关于“罗马法的影响”,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位的:了解罗马法在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如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便可统一为综合分析“罗马法的影响”。前者强调当时,后者侧重现世。但是,罗马法专家耶林又是这样表述的:“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在他看来,罗马法征服世界是在基督教征服世界之后。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罗马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侧重于时间维度,强调对后世的作用。
  罗马法对后世造成重大影响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法律的普适性,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适用性,如平等原则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这为近代西方重新挖掘罗马法价值的原因作了最好的注脚。因此,对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分析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结合例题进一步深入了解“民主”的含义和“罗马法的影响”。
  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民众参政程度的极大提高和陶片放逐法的频繁运用,贵族精英的权力被大大削弱,democratia即“民主”一词才被发明出来,贬称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形式。
  材料二 如果当时伯利克利还在执政(但他已于公元前429年死于瘟疫),他绝不会允许雅典人进行西西里远征(西西里远征发生于公元前415至前413年,当时雅典正与斯巴达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为此次远征的失败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被称为民主希腊人所做的最大一件蠢事。这一决定由英俊的无赖亚西比德轻率倡导,得到除苏格拉底等极少数几个人以外的雅典人的同意,并获得雅典公民大会的一致通过)。
  1. 根据材料一的基本信息,判断材料一中作者的基本立场,并分析材料一中“民主”一词的准确含义。
  2.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的“如果”是否成立?并阐述理由。
  3.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民主’一词被发明出来,贬称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形式”这一句话暗含一个结论:本段材料对于“民主”持批判态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种”指代性较为明显,可以从材料中归纳。
  第2题,伯利克里作为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并成功将雅典民主推向顶峰出现“黄金时代”的知名人物,是否可以通过其政治影响力来影响公民决策?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于陶片放逐法的认识:陶片放逐法针对的对象主要为可能对雅典民主造成负面影响的人,因而主要是社会精英。
  同时,根据雅典民主政治运行过程和基本规则,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伯利克里领导公民,还是公民领导伯利克里?
  第3题,材料一描述的是雅典“民主”的含义;材料二是叙述在雅典“民主”背景下所作出的决策。
  答案 1. 民众参与政治程度极高,出现暴民政治,贵族精英权力被削弱的政治形式。
  2. 不成立。
  理由: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权力扩大,对城邦重大事务有决定权,伯利克里并不能影响公民大会的决策结果。
  3. 材料一所述“民主”是导致材料二中决策的重要原因。
  【练习】
  材料一 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所以羅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若剔除其反映奴隶主统治阶级意志的外壳,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地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罗马法中的抵押制度来自希腊,消费借贷制度来自西西里,有些契约制度则来自埃及。又如,市民法是罗马固有的法律,以后逐渐吸收了许多外国的法律,最终与万民法融合起来。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四 中世纪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把希腊和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视为珍贵的遗产,罗马法当然也在其列。自从意大利法学家伊尔涅里乌斯在波隆那创办法学院,讲授罗马法,吸收西方学子来院学习,各国的法学家和立法者都十分重视、研究和应用罗马法的成果。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五 罗马开设法律院校,编订法典,上层人物都以学法为荣,以不懂法为耻。要想做大官,一定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法官,退职的大法官,则多进入元老院,也往往被派到外地去当总督。
  ——周枏《罗马法原论》
  根据上述材料的有关信息,归纳罗马法能够征服世界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近现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驱动力);
  ②帝国征服过程中罗马法的推广(普适性的逐渐确立);
  ③对于其它文明法律的借鉴与改进(普适性的逐渐确立);
  ④文艺复兴背景下对于罗马法的推崇与再传播;
  ⑤罗马统治者的重视(如:提高法学家地位、官方组织编撰法典等)。
其他文献
每年的18套高考作文题,命题者都给出了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的题目。许多同学只看到了降低的审题难度、广阔的写作空间,却忽视了命题者在开放中设置的一些限制,所以失误从未绝迹。下面以湖北高考作文题为例,谈谈作文审题中的开放性和限制性问题。  立意的开放与制约  2010年的材料作文是“幻想与现实”,让我们阅读材料之后,自由表达对幻想的理解和体会。命题者提供了孙悟空的筋斗云等四个幻想实例,唤起我们对幻想具象
期刊
【阅读关键词 开放性答题】  答案的开放性是近年语文考试的一道风景,它考查我们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能力。但无论是个性化的阅读,还是创新理解,都要起于文本,归于文本,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妄加发挥。请大家认真阅读本期的几篇文章,仔细体会开放性答题的“开放”和“限制”问题。    小说人物形象评价命题方式灵活多样,其答案也比较开放,我们答题时很容易弄错。这种新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期刊
古诗鉴赏的开放性是针对答案表述的自由性而言的。同样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不惟一。笔者在教学中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开放性题型及答题思路,供同学们参考。  赏析型 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未给出明确的赏析角度,只是让我们对其中某一联(字)进行赏析或任选一角度赏析全诗。  前者可以按照“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什么表达效果”的思路来回答。  后者首先要确立一个赏
期刊
语言运用题是高考试题的亮点,每年形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力图让我们展现自己的语言个性和语言特点,有些试题甚至不给答案,只给一个大体答题的方向,这就是这类试题的开放性;但这并不等于这类试题没有限制性,暗含在试中的限制性是命题者的着力点,答题者的得分点,阅卷者的关注点。没有注意到这种限制,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大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话题的一致性
期刊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出现了一些开放型试题,这类试题,既有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也有对某个问题的探究。这里,我们对某些句子的理解的开放性答题,做些探讨。  一、善用主旨解题  对重要句子的理解探究,要弄清楚作者的表达意图,抓住开放点,顺着作者的意图去答题。看下面的文段:  1978年,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村分地了。农民们也就一边站
期刊
1. 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情趣与理趣,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表现了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情趣和精神面貌。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世事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  请另举两个带“山、水”的熟语(包括成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情趣与理趣。  (1)“_______”,表现了_______  
期刊
The ranks of America’s poorest poor have climbed to a record high — 1 in 15 people — spread widely across metropolitan areas as the housing bust pushed many inner-city poor into suburbs and other outl
期刊
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因为文化市场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而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生活中存在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因此我们要在文化生活的海洋当中“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而同时另一个行为主体——政府,也必须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例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  《决定》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此,《决定》提出以
期刊
一、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败)了”。下面我们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1. 改革的原因  例1 从材料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