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的学术专著,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绘就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经纬地图,成为美国图书馆史研究的标志性著作,为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史 美国图书馆事业
分类号 G259.71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1.xxx
Abstract A Study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31-1951 is the first academic work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y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ystematically. I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spects, and becomes the landmark work on the research of American library history. It provides many beneficial experienc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Library history. American librarianship.
中山大学博士郑永田的专著《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于2015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梳理了自1731—1951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时间跨度220年,涉及170多个人物,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绘就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经纬地图,是美国图书馆史研究的标志性著作。该著作出版后好评如潮,学界反响热烈,迄今为止,已有程焕文、张新兴、梁灿兴、张丽等人撰写书评4篇,分别发表在《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等期刊上。已有书评或高屋建瓴、或深度剖析,很好地对此书作了解读。
1 美国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美国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实质性影响开始于1917年。是年,沈祖荣、胡庆生留美归来后,联合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到处宣传美式图书馆思想,足迹遍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河南、山西、直隶各省。1918年,沈祖荣发表《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 一文,指出我国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建议[1];戴志骞留学美国,发表了《论美国图书馆》等文章[2],对美国图书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以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样,我国借鉴美国图书馆模式的现代图书馆群体初步形成。
在此之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展开。1906年,湖南图书馆创设,此后安徽、江苏、陕西、山西、云南等图书馆陆续设立。清末各省创设公共图书馆,多以“保存国粹”为宗旨,在清末新政背景下展开,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纳入政治考量之中。1910年学部颁布的《图书馆通行章程》 强化了“保存国粹”的办馆宗旨。这一时期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或多或少地受日本图书馆模式的影响,湖南图书馆就是在参考日本图书馆模式的基础上创建而成[3]。民国成立初期,日本图书馆模式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继续保有较大的影响,1915年,日本向我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中日关系恶化;1917年之后,日本的图书馆模式影响式微,代之以美国图书馆模式,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培养了一代图书馆学人
1916年,沈祖荣结束留美学业,回到国内,从事图书馆教育,宣传图书馆运动;1917年,胡庆生继沈祖荣之后,结束在美国的图书馆学留学生活,回国服务;1918年,戴志骞在美国取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不久回到清华大学,继续主持图书馆事务;洪有丰于1919年赴美国攻读图书馆学位,1921年回国投身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潮。1921年,杜定友在深受美国图书馆教育影响的菲律宾大学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后回国,开始从事图书馆实务;李小缘于1921年赴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New York State Library School)学习图书馆学,后获得学士学位,1925年回国,开始图书馆实践活动;刘国钧于1922年前往美国攻读图书馆学,1925年回国,积极参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活动;1923年,袁同礼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学士,次年回国,投入到图书馆实践中。上述八人为我国第一代现代图书馆专业学人,为我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与实践奠定了组织基础。
1.2 形成了美式图书馆观念
美式的图书馆观念是什么?就是供众阅览。供众阅览内涵丰富。一是阅览免费。1918年,沈祖荣调查我国图书馆后指出:“凡取资之图书馆,阅览人数较少”。他表示:“图书馆为公共求学之所,该持开放主义,不取分文,以资提倡”。他说:欧美、日本的公共图书馆都不收费,因而读者纷至沓来。阅读免费为“诱导人民阅书之良法。况取有限之资财,生极大之障碍,所得亦不偿所失也”[4]44。二是书籍适宜。沈祖荣强调:图书馆收集书籍,不在美备,而在“适切地方人民之需用”。现在我国各省藏书,备参考者占多数,与传统藏书楼无异。他提出,今后购置书籍,“必求其当,种类毋求其备,以能培养国民之常识为要旨”[4]45,提出书籍适用,推广阅读。三是有读无类。刘国钧表示:“近代图书馆之最大职责不在仅守馆内所藏之书,而在使其馆中之书皆为人所阅读”“近代图书馆乃为多数人而设,而非为少数人者,故其目的在使凡有阅读之能力者,不问其年龄阶级与性别之如何,皆得有其适当之读物”[5]。这种有读无类的近代图书馆观念,实为美国图书馆观念。刘国钧表示,美国图书馆因强调自由阅览,与欧亚图书馆观念不同,当其创始,人或訾其狂妄,后为他国接受,“欧洲且从而学步焉”[6]。这三个观念相互关联,为美国图书馆观念的核心内容,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深远。 1.3 提供持续的图书馆发展经费
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迟缓,制约因素之一为经费缺乏。我国教育经费一向不充裕,清末新政展开后,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没有图书馆的专项经费。也因为如此,1910年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其第18条规定:“京师图书馆经费由学部核定筹拨,撙节开支;各省由提学使司核定筹拨,撙节开支;各府厅州县,由地方公款内撙节开支”[7]。“撙节开支”成为图书馆创设和维持的经费来源。1912年民国成立后,图书馆经费依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图书馆又为社会教育之必须。为缓解经费紧张问题,北京政府鼓励捐资兴学,其中包括图书馆。1913年7月,教育部公布《捐赀兴学褒奖条例》,其第1条规定:“人民以私财创立学校或捐入学校,准由地方长官开列事实,呈请褒奖。其以私财创办或捐助图书馆,……准照前项办理”[8]。不过,中国没有如美国卡内基那样的大资产慈善者,无法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提供数量庞大且持续的经费支持,零星的社会捐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馆事业经费缺乏的窘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续退庚子赔款。这一建议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私立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主任韦棣华女士获知消息后积极奔走呼号,1923年,韦棣华草拟了一份请愿书,请中国名流签名,要求美国政府退还多余庚款,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图书馆事业。请愿书上的签名者有黎元洪、顾维钧以及王正廷、颜惠庆等,凡145人。除了35人外,韦棣华与其他110人一一会面,请求支持,包括黎元洪[9]。1924年,韦棣华赴美遍访国会议员,要求退还多余庚款。同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将庚款余额完全退还中国。6月14日,美国国务卿照会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宣布续退庚款,并规定了款项用途:“为发展科学知识之用,并为提倡科学试验之专门训练,训练科学教授方法,与增进永久性质之文化事业,如图书馆等项之用”[10]。照会中关于图书馆内容的规定无疑是韦棣华女士长期努力的成果。美国续退庚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国立北平图书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即因得到持续资助而不断地发展。
美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深入而持久。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回国时,大多二三十岁,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且长期从事图书馆教育或实务。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近代中国唯一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简称“文华图专”) 培养出来的文华一代在我国图书馆事业中也崭露头角。文华图专一代,是美国图书馆模式在我国的隔代产物,可以说是美国图书馆模式在我国的生长发展。而民国时期或在欧洲、或在日本接受教育的图书馆专门人才,如在德国接受了系统的图书馆学教育的蒋复璁,在日本接受了社会教育学马宗荣,这些零星的来自欧日的图书馆人无法改变美国图书馆模式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第一代图书馆学人或文华图专毕业生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有影响的图书馆举措在那时都难以展开。
2 美国图书馆史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2.1 系统性研究匮乏
早在1910年蔡文森翻译日本学者服部教一所著《欧美图书馆之制度》 时,即对美国图书馆有不小篇幅的介绍[11]。1913年,知非所著《美国之图书馆》发表[12]。此后,沈祖荣、戴志骞等介绍美国图书馆的文章相继问世。1924—1936年,我国学者介绍或翻译美国图书馆的文章达到鼎盛时期,涉及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包括图书馆员训练、图书馆经费、图书馆标准等各种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比美国图书馆事业更受中国学者重视。尽管如此,系统地研究美国图书馆史的专门著作依然空白。
虽然我国学者对美国图书馆的介绍和研究兴趣非常之高,但系统地研究美国图书馆史的论著却一直付诸阙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何一种学术都有自身的发展历程,都有自身的内在理路,只有厘清了发展历程,厘清了内在纹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学术的未来走向,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图书馆的前世今生,才能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些割裂历史的著作,都是孤立的,难以行之久远。美国重视习惯或惯例,已经形成的规章制度或惯例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图书馆法规至今还保留着19世纪初的基本内容。这种尊重法律,尊重惯例的优良传统,使美国图书馆事业尤其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要想深入地理解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借鉴其经验,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其发展历史,这让严谨治学的图书馆学人前辈们不能轻易动笔。
2.2 忽视理论探讨
美国图书馆史,或者说图书馆史在我国研究力度有限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为图书馆史是冷门专业,距离现实遥远,对当下图书馆事业没有直接影响。现在图书馆学术的功利倾向明显,往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技术运用,而忽视理论探讨。笔者这么说,不是否認图书馆的实用价值——因为图书馆本身就是提供信息的公益机构,而是说不能轻视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包括图书馆史研究。实用至上或许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其消极影响,但如果置于长时间、大环境下,必将迷失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应该重视美国图书馆史,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史研究。之所以如此,不只是说美国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有着深远影响,而在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国际上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正如刘国钧所说的那样,欧洲大国都纷纷仿效美国,那至少说明美国公共图书馆有值得借鉴之处。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有什么理由不去借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验呢?只有借鉴先进的公共图书馆经验,中国图书馆事业才有可能飞越,甚或引领世界图书馆发展潮流。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加强对美国图书馆史的研究,这是必然之途。郑永田博士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则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领域的鼎力之作,为我们揭开了美国1731—1951两百年来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的神秘面纱。
3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的写作特点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3.1 纵向地描绘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脉络
首先,该书指出美国早期公共图书馆有教区、会员、流通、学区四种方式。教区图书馆提供基督教书籍,将图书馆作为传播上帝福音的方式,免费开放是教区图书馆的创见。会员图书馆注重会员的权利、义务以及救济等,强调的是图书馆的规范运作,这实际上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法治观念。流通图书馆力主书籍流通,代表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学区图书馆展示教育功能,是公共图书馆迈向有读无类的过渡阶段。这四类图书馆只在各自读者群中发挥影响,而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推至全国,因此,这些图书馆或多或少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某些特征,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13]24。
其次,该书叙述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和成熟。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和成熟的标志书中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作者并非没有参考依据。作者认为公共图书馆是“由公共立法建立、公共税收支持、公共信托管理、每一位公民可以平等、免费获取”的图书馆。那些“不是依照法律建立起来的,也没有持久而稳定的公共资金支持,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图书馆”[13]34,以上表述虽然不是很精炼,但作者还是表达了现代意义上公共图书馆概念的三大要素,即依法建立、税收支持和阅读免费。
按照这个标准,1848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现代意义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图书馆。此后,美国公共图书馆遍地生花。1876年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费城馆员大会召开,成立了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杂志》出版;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发表;克特的《印刷式字典目录规则》刊行;《美国公共图书馆:历史、现状与管理》一书出版。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随着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建设而日益成熟。卡内基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公共图书馆思想在全美广泛普及,远及海外。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也以美国为起点,在世界各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不仅描绘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而勾勒了公共图书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发展场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以不可遏制之势,席卷全美和世界。
3.2 横向地归纳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主要内容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核心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如何?这是每位读者翻开《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一书首先想了解的问题。本书没有按照这一常规思路出发,而是另辟蹊径,采取列举方式,介绍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主要内容。
公共图书馆的民众教育思想。本书罗列蒂克纳、温沙、普尔、杜威等人的见解,强调图书馆与民众教育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认为:“公共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美国图书馆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13]107。这种见解或许因为没有细致而严谨的论证而略显粗疏,然而,不可否认,它恰恰是公共图书馆运动大规模展开的思想动力之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提倡通俗图书馆,1927年国民党南京推行民众图书馆,均与公共图书馆的民众教育思想密切关联。
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思想。本书介绍了四位美国图书馆学者的藏书思想。温沙认为“在培养读者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收藏相当数量具有高贵智慧和审美素养的小说和故事书籍”;斯波福德认为“国家图书馆应当保存所有领域的书籍以满足人们对其智力资源的需求”;普特南认为“国会图书馆应该正确地履行国家图书馆应当履行的职责,收集所有的文献资料”;达纳认为“公共图书馆需要购买有用的资料,……以满足广大商人对商业细心的需求”。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就这些思想展开分析。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大致有两个指向:一是以读者为指向,满足阅读需要,二是以创办意图为指向,贯彻办馆意图。这些观点既有回归图书馆的保存性质,也有面向读者的开放特征,是否完全为“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特色,可以探讨。
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思想。公共图书馆为什么要提供儿童服务?本书没有解释,或许这并不是美国图书馆界关注的问题。美国图书馆界关注的是如何做好儿童阅览服务。该书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认为好的馆员是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览服务成功的一半;二是认为优良的书目是提供儿童阅读服务的基础;三种是没有什么比儿童工作更重要。从做好儿童阅读服务方面来说,这三点认识显然具有代表性。美国的儿童阅读起步较早,后影响到世界各国。日本公共图书馆于1906年设立儿童阅览部,我国从日本引入儿童阅览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选取儿童服务思想作为公共图书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非常恰当的。
公共图书馆的馆员素质思想。无论是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图书馆实践中,人的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问题[14]。馆员素质是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提高馆员素质能促进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图书馆界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从早期师徒式的传帮带,到图书馆学专门学校的创立,美国公共图书馆界历来重视馆员人才的培训和素质的提高;从斯波福德提出馆员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价值、图书馆并不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呆的地方、每一位馆员都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在专业研究领域,到杜威的最好的馆员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再到弗莱彻提出馆员必须既是学者又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都表达了对馆员素质这一问题的重视。美国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思想对今天中国图书馆界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该书总结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极为豐富,限于篇幅,不再列举。上述四点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核心部分,具有普适价值,也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推广,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对世界图书馆事业的伟大贡献。
4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的学术价值
4.1 第一部以美国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美国图书馆史的学术著作。我国图书馆史的著作,尤其西方图书馆史,屈指可数。按照时间先后,印行于我国的西方图书馆史著作主要有,英国学者萨费基的《西方图书馆史略》[15]、吕绍虞译《世界图书馆史话》、杨威理的《西方图书馆史》、美国学者约翰逊(Elmer D Johnson )《西洋图书馆史》(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杨子竞编著《外国图书馆史简编》、华薇娜的博士论文《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英国公共图书馆》、范并思《二十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菲法测评的理论史纲》、吴稌年《图书馆运动高潮与学术转型》、马炎编著《中外图书馆史发展概论》 等,而这些著作里,《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是唯一一部以美国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4.2 积极传播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既纵向地介绍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横向地论述了美国图书馆界代表人物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纵横结合,绘就了1731—1951年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经纬地图。单单观察本书的结构,或许显得凌乱,甚或书名与内容之间有词不达意之感,但如果抓住公共图书馆几个字,全书立刻灵动起来,一粒粒分散的珍珠顿时光彩熠熠。
沈祖荣、刘国钧等介绍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在该书中俯首可拾。卡内基捐赠阿勒格尼图书馆,馆前纪念碑的铭文为:“致詹姆斯·安德逊(James Anderson)上校,西宾夕法尼亚免费图书馆的创始者。他将他的私人藏书向童工们开放,并在周六下午亲自充当图书馆员。他将他的图书,包括他自己,贡献给了这项高尚的事业。这座纪念碑是由当年的‘童工’之一安德鲁·卡内基建立的,为了纪念伟大的精神。当年,这座带给年轻人上进的知识和想象的珍贵宝库就这样打开在他的面前”[13]39。这是对图书馆免费阅读的高度赞扬。普尔在《公共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 中强调:“我们所指的‘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州立法建立起来的,它由当地税收和自由捐赠维持,由公共信托机构管理,维持它的每一位城镇居民都有平等的参考和借阅的权利。”[13]61这是图书馆阅读无类的准确表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挑选了鲍士伟、杜威、温沙、达纳、斯波福德等美国著名学者的公共图书馆思想展开了论述。这其中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有着重大推动作用的鲍士伟、触发我国图书馆学图书分类思想讨论的杜威等人都榜上有名。他们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涉及民众教育、藏书建设、馆员素质、儿童服务等方面。当然,限于篇幅,很多学者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没有单独进行论述,如克特,但这不影响读者对近代美国220年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脉络和基本思想的把握。
4.3 作者多年系统研究的积淀之作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为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郑永田博士所著,斯著是在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修改完善而成。郑博士是我国知名的美国图书馆史学者,主要论文有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卡内基图书馆计划的回眸与反思》 (2010)、《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斯波福德思想初探》 (2011)、《美国公共图书馆史文献评述》 (2012)以及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美国图书馆协会战时服务:经验与影响》 (2014)、《美国图书馆事业先驱查尔斯·克特的历史贡献》 (2016) 等文章,并且2010年在《图书馆建设》上主持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专栏一年。郑博士美国图书馆史研究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于其系统性。其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论文,粗略统计有17篇之多。这种系统的研究,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在于大量使用英文原始资料。美国图书馆史研究,以英文资料为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深入。郑博士在收集英文资料方面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本书英文参考文献近200种,即为明证,这种踏实的研究态度极为宝贵。三在于跨专业性。研究美国图书馆史是非常大胆的尝试,图书馆史研究建立在对历史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必然浮光掠影,难以深入。郑博士虽为图书馆学出身,但没有畏惧浩瀚的史学典籍,坚持阅览,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散发出浓浓的历史底蕴。
没有任何一本著作是尽善尽美的,本书也是如此,正如作者在“结论”中所言——本书存在的不足,如原始资料使用不多、结构略显散漫等。但与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著作的学术价值相比,瑕不掩渝。当读者行进在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程之中,映照近代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有谁还会注意到这些细枝末节呢?
5 结语
郑永田博士曾在《论图书馆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图书馆的过去,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历史意识的提高能够增强馆员的实践能力,提高馆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郑永田博士就是一位热爱图书馆史研究、充满历史意识的馆员。乔好勤教授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的序言中称赞该书作者是图书馆史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用力最勤的学者;程焕文教授则称该书作者是国内图书馆学人中研究美国图书馆学史的佼佼者,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笔者认为,《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是我国学者关于美国图书馆史研究的标志性著作,开拓了我国国别图书馆史的研究范畴,映照了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沈祖荣.中国全国图书馆图书馆调查表[J].教育杂志,1918(8):37-45.
戴志骞.论美国图书馆[J].留学生季刊,1918(4):121-129.
易世美.湖南图书馆史之研究:中国近代公立图书馆的成立和日本[J].高校图书馆工作,1988(1):5-60.
沈绍期.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J].教育雜志,1918(8):44.
刘国钧.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J].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1923(8):19-20.
刘国钧.美国公共图书馆概况[J].新教育,1923(1):1.
学部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J].学部官报,1910(81):7.
捐赀兴学褒奖条例[J].教育杂志,1913(6):51.
徐仲迪.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形[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65-66.
美国庚款余额之退还[J].教育杂志,1925(9):6.
蔡文森.欧美图书馆之制度[J].教育杂志,1910(5):47-48.
知非.美国之图书馆[J].中华教育界,1913(3):1-3.
郑永田.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
程焕文.图书馆人和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35-42.
萨费基.西方图书馆史略[M].武汉: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34.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史 美国图书馆事业
分类号 G259.71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1.xxx
Abstract A Study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31-1951 is the first academic work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y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ystematically. I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spects, and becomes the landmark work on the research of American library history. It provides many beneficial experienc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Library history. American librarianship.
中山大学博士郑永田的专著《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于2015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梳理了自1731—1951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时间跨度220年,涉及170多个人物,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绘就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经纬地图,是美国图书馆史研究的标志性著作。该著作出版后好评如潮,学界反响热烈,迄今为止,已有程焕文、张新兴、梁灿兴、张丽等人撰写书评4篇,分别发表在《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等期刊上。已有书评或高屋建瓴、或深度剖析,很好地对此书作了解读。
1 美国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美国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实质性影响开始于1917年。是年,沈祖荣、胡庆生留美归来后,联合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到处宣传美式图书馆思想,足迹遍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河南、山西、直隶各省。1918年,沈祖荣发表《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 一文,指出我国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建议[1];戴志骞留学美国,发表了《论美国图书馆》等文章[2],对美国图书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以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样,我国借鉴美国图书馆模式的现代图书馆群体初步形成。
在此之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展开。1906年,湖南图书馆创设,此后安徽、江苏、陕西、山西、云南等图书馆陆续设立。清末各省创设公共图书馆,多以“保存国粹”为宗旨,在清末新政背景下展开,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纳入政治考量之中。1910年学部颁布的《图书馆通行章程》 强化了“保存国粹”的办馆宗旨。这一时期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或多或少地受日本图书馆模式的影响,湖南图书馆就是在参考日本图书馆模式的基础上创建而成[3]。民国成立初期,日本图书馆模式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继续保有较大的影响,1915年,日本向我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中日关系恶化;1917年之后,日本的图书馆模式影响式微,代之以美国图书馆模式,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培养了一代图书馆学人
1916年,沈祖荣结束留美学业,回到国内,从事图书馆教育,宣传图书馆运动;1917年,胡庆生继沈祖荣之后,结束在美国的图书馆学留学生活,回国服务;1918年,戴志骞在美国取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不久回到清华大学,继续主持图书馆事务;洪有丰于1919年赴美国攻读图书馆学位,1921年回国投身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潮。1921年,杜定友在深受美国图书馆教育影响的菲律宾大学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后回国,开始从事图书馆实务;李小缘于1921年赴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New York State Library School)学习图书馆学,后获得学士学位,1925年回国,开始图书馆实践活动;刘国钧于1922年前往美国攻读图书馆学,1925年回国,积极参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活动;1923年,袁同礼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学士,次年回国,投入到图书馆实践中。上述八人为我国第一代现代图书馆专业学人,为我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与实践奠定了组织基础。
1.2 形成了美式图书馆观念
美式的图书馆观念是什么?就是供众阅览。供众阅览内涵丰富。一是阅览免费。1918年,沈祖荣调查我国图书馆后指出:“凡取资之图书馆,阅览人数较少”。他表示:“图书馆为公共求学之所,该持开放主义,不取分文,以资提倡”。他说:欧美、日本的公共图书馆都不收费,因而读者纷至沓来。阅读免费为“诱导人民阅书之良法。况取有限之资财,生极大之障碍,所得亦不偿所失也”[4]44。二是书籍适宜。沈祖荣强调:图书馆收集书籍,不在美备,而在“适切地方人民之需用”。现在我国各省藏书,备参考者占多数,与传统藏书楼无异。他提出,今后购置书籍,“必求其当,种类毋求其备,以能培养国民之常识为要旨”[4]45,提出书籍适用,推广阅读。三是有读无类。刘国钧表示:“近代图书馆之最大职责不在仅守馆内所藏之书,而在使其馆中之书皆为人所阅读”“近代图书馆乃为多数人而设,而非为少数人者,故其目的在使凡有阅读之能力者,不问其年龄阶级与性别之如何,皆得有其适当之读物”[5]。这种有读无类的近代图书馆观念,实为美国图书馆观念。刘国钧表示,美国图书馆因强调自由阅览,与欧亚图书馆观念不同,当其创始,人或訾其狂妄,后为他国接受,“欧洲且从而学步焉”[6]。这三个观念相互关联,为美国图书馆观念的核心内容,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深远。 1.3 提供持续的图书馆发展经费
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迟缓,制约因素之一为经费缺乏。我国教育经费一向不充裕,清末新政展开后,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没有图书馆的专项经费。也因为如此,1910年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其第18条规定:“京师图书馆经费由学部核定筹拨,撙节开支;各省由提学使司核定筹拨,撙节开支;各府厅州县,由地方公款内撙节开支”[7]。“撙节开支”成为图书馆创设和维持的经费来源。1912年民国成立后,图书馆经费依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图书馆又为社会教育之必须。为缓解经费紧张问题,北京政府鼓励捐资兴学,其中包括图书馆。1913年7月,教育部公布《捐赀兴学褒奖条例》,其第1条规定:“人民以私财创立学校或捐入学校,准由地方长官开列事实,呈请褒奖。其以私财创办或捐助图书馆,……准照前项办理”[8]。不过,中国没有如美国卡内基那样的大资产慈善者,无法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提供数量庞大且持续的经费支持,零星的社会捐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馆事业经费缺乏的窘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续退庚子赔款。这一建议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私立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主任韦棣华女士获知消息后积极奔走呼号,1923年,韦棣华草拟了一份请愿书,请中国名流签名,要求美国政府退还多余庚款,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图书馆事业。请愿书上的签名者有黎元洪、顾维钧以及王正廷、颜惠庆等,凡145人。除了35人外,韦棣华与其他110人一一会面,请求支持,包括黎元洪[9]。1924年,韦棣华赴美遍访国会议员,要求退还多余庚款。同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将庚款余额完全退还中国。6月14日,美国国务卿照会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宣布续退庚款,并规定了款项用途:“为发展科学知识之用,并为提倡科学试验之专门训练,训练科学教授方法,与增进永久性质之文化事业,如图书馆等项之用”[10]。照会中关于图书馆内容的规定无疑是韦棣华女士长期努力的成果。美国续退庚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国立北平图书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即因得到持续资助而不断地发展。
美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深入而持久。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回国时,大多二三十岁,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且长期从事图书馆教育或实务。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近代中国唯一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简称“文华图专”) 培养出来的文华一代在我国图书馆事业中也崭露头角。文华图专一代,是美国图书馆模式在我国的隔代产物,可以说是美国图书馆模式在我国的生长发展。而民国时期或在欧洲、或在日本接受教育的图书馆专门人才,如在德国接受了系统的图书馆学教育的蒋复璁,在日本接受了社会教育学马宗荣,这些零星的来自欧日的图书馆人无法改变美国图书馆模式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第一代图书馆学人或文华图专毕业生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有影响的图书馆举措在那时都难以展开。
2 美国图书馆史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2.1 系统性研究匮乏
早在1910年蔡文森翻译日本学者服部教一所著《欧美图书馆之制度》 时,即对美国图书馆有不小篇幅的介绍[11]。1913年,知非所著《美国之图书馆》发表[12]。此后,沈祖荣、戴志骞等介绍美国图书馆的文章相继问世。1924—1936年,我国学者介绍或翻译美国图书馆的文章达到鼎盛时期,涉及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包括图书馆员训练、图书馆经费、图书馆标准等各种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比美国图书馆事业更受中国学者重视。尽管如此,系统地研究美国图书馆史的专门著作依然空白。
虽然我国学者对美国图书馆的介绍和研究兴趣非常之高,但系统地研究美国图书馆史的论著却一直付诸阙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何一种学术都有自身的发展历程,都有自身的内在理路,只有厘清了发展历程,厘清了内在纹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学术的未来走向,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图书馆的前世今生,才能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些割裂历史的著作,都是孤立的,难以行之久远。美国重视习惯或惯例,已经形成的规章制度或惯例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图书馆法规至今还保留着19世纪初的基本内容。这种尊重法律,尊重惯例的优良传统,使美国图书馆事业尤其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要想深入地理解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借鉴其经验,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其发展历史,这让严谨治学的图书馆学人前辈们不能轻易动笔。
2.2 忽视理论探讨
美国图书馆史,或者说图书馆史在我国研究力度有限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为图书馆史是冷门专业,距离现实遥远,对当下图书馆事业没有直接影响。现在图书馆学术的功利倾向明显,往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技术运用,而忽视理论探讨。笔者这么说,不是否認图书馆的实用价值——因为图书馆本身就是提供信息的公益机构,而是说不能轻视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包括图书馆史研究。实用至上或许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其消极影响,但如果置于长时间、大环境下,必将迷失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应该重视美国图书馆史,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史研究。之所以如此,不只是说美国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有着深远影响,而在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国际上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正如刘国钧所说的那样,欧洲大国都纷纷仿效美国,那至少说明美国公共图书馆有值得借鉴之处。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有什么理由不去借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验呢?只有借鉴先进的公共图书馆经验,中国图书馆事业才有可能飞越,甚或引领世界图书馆发展潮流。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加强对美国图书馆史的研究,这是必然之途。郑永田博士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则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领域的鼎力之作,为我们揭开了美国1731—1951两百年来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的神秘面纱。
3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的写作特点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3.1 纵向地描绘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脉络
首先,该书指出美国早期公共图书馆有教区、会员、流通、学区四种方式。教区图书馆提供基督教书籍,将图书馆作为传播上帝福音的方式,免费开放是教区图书馆的创见。会员图书馆注重会员的权利、义务以及救济等,强调的是图书馆的规范运作,这实际上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法治观念。流通图书馆力主书籍流通,代表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学区图书馆展示教育功能,是公共图书馆迈向有读无类的过渡阶段。这四类图书馆只在各自读者群中发挥影响,而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推至全国,因此,这些图书馆或多或少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某些特征,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13]24。
其次,该书叙述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和成熟。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和成熟的标志书中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作者并非没有参考依据。作者认为公共图书馆是“由公共立法建立、公共税收支持、公共信托管理、每一位公民可以平等、免费获取”的图书馆。那些“不是依照法律建立起来的,也没有持久而稳定的公共资金支持,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图书馆”[13]34,以上表述虽然不是很精炼,但作者还是表达了现代意义上公共图书馆概念的三大要素,即依法建立、税收支持和阅读免费。
按照这个标准,1848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现代意义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图书馆。此后,美国公共图书馆遍地生花。1876年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费城馆员大会召开,成立了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杂志》出版;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发表;克特的《印刷式字典目录规则》刊行;《美国公共图书馆:历史、现状与管理》一书出版。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随着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建设而日益成熟。卡内基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公共图书馆思想在全美广泛普及,远及海外。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也以美国为起点,在世界各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不仅描绘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而勾勒了公共图书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发展场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以不可遏制之势,席卷全美和世界。
3.2 横向地归纳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主要内容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核心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如何?这是每位读者翻开《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一书首先想了解的问题。本书没有按照这一常规思路出发,而是另辟蹊径,采取列举方式,介绍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主要内容。
公共图书馆的民众教育思想。本书罗列蒂克纳、温沙、普尔、杜威等人的见解,强调图书馆与民众教育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认为:“公共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美国图书馆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13]107。这种见解或许因为没有细致而严谨的论证而略显粗疏,然而,不可否认,它恰恰是公共图书馆运动大规模展开的思想动力之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提倡通俗图书馆,1927年国民党南京推行民众图书馆,均与公共图书馆的民众教育思想密切关联。
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思想。本书介绍了四位美国图书馆学者的藏书思想。温沙认为“在培养读者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收藏相当数量具有高贵智慧和审美素养的小说和故事书籍”;斯波福德认为“国家图书馆应当保存所有领域的书籍以满足人们对其智力资源的需求”;普特南认为“国会图书馆应该正确地履行国家图书馆应当履行的职责,收集所有的文献资料”;达纳认为“公共图书馆需要购买有用的资料,……以满足广大商人对商业细心的需求”。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就这些思想展开分析。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大致有两个指向:一是以读者为指向,满足阅读需要,二是以创办意图为指向,贯彻办馆意图。这些观点既有回归图书馆的保存性质,也有面向读者的开放特征,是否完全为“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特色,可以探讨。
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思想。公共图书馆为什么要提供儿童服务?本书没有解释,或许这并不是美国图书馆界关注的问题。美国图书馆界关注的是如何做好儿童阅览服务。该书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认为好的馆员是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览服务成功的一半;二是认为优良的书目是提供儿童阅读服务的基础;三种是没有什么比儿童工作更重要。从做好儿童阅读服务方面来说,这三点认识显然具有代表性。美国的儿童阅读起步较早,后影响到世界各国。日本公共图书馆于1906年设立儿童阅览部,我国从日本引入儿童阅览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选取儿童服务思想作为公共图书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非常恰当的。
公共图书馆的馆员素质思想。无论是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图书馆实践中,人的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问题[14]。馆员素质是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提高馆员素质能促进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图书馆界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从早期师徒式的传帮带,到图书馆学专门学校的创立,美国公共图书馆界历来重视馆员人才的培训和素质的提高;从斯波福德提出馆员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价值、图书馆并不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呆的地方、每一位馆员都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在专业研究领域,到杜威的最好的馆员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再到弗莱彻提出馆员必须既是学者又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都表达了对馆员素质这一问题的重视。美国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思想对今天中国图书馆界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该书总结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极为豐富,限于篇幅,不再列举。上述四点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核心部分,具有普适价值,也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推广,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对世界图书馆事业的伟大贡献。
4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的学术价值
4.1 第一部以美国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美国图书馆史的学术著作。我国图书馆史的著作,尤其西方图书馆史,屈指可数。按照时间先后,印行于我国的西方图书馆史著作主要有,英国学者萨费基的《西方图书馆史略》[15]、吕绍虞译《世界图书馆史话》、杨威理的《西方图书馆史》、美国学者约翰逊(Elmer D Johnson )《西洋图书馆史》(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杨子竞编著《外国图书馆史简编》、华薇娜的博士论文《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英国公共图书馆》、范并思《二十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菲法测评的理论史纲》、吴稌年《图书馆运动高潮与学术转型》、马炎编著《中外图书馆史发展概论》 等,而这些著作里,《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是唯一一部以美国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4.2 积极传播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既纵向地介绍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横向地论述了美国图书馆界代表人物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纵横结合,绘就了1731—1951年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经纬地图。单单观察本书的结构,或许显得凌乱,甚或书名与内容之间有词不达意之感,但如果抓住公共图书馆几个字,全书立刻灵动起来,一粒粒分散的珍珠顿时光彩熠熠。
沈祖荣、刘国钧等介绍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在该书中俯首可拾。卡内基捐赠阿勒格尼图书馆,馆前纪念碑的铭文为:“致詹姆斯·安德逊(James Anderson)上校,西宾夕法尼亚免费图书馆的创始者。他将他的私人藏书向童工们开放,并在周六下午亲自充当图书馆员。他将他的图书,包括他自己,贡献给了这项高尚的事业。这座纪念碑是由当年的‘童工’之一安德鲁·卡内基建立的,为了纪念伟大的精神。当年,这座带给年轻人上进的知识和想象的珍贵宝库就这样打开在他的面前”[13]39。这是对图书馆免费阅读的高度赞扬。普尔在《公共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 中强调:“我们所指的‘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州立法建立起来的,它由当地税收和自由捐赠维持,由公共信托机构管理,维持它的每一位城镇居民都有平等的参考和借阅的权利。”[13]61这是图书馆阅读无类的准确表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挑选了鲍士伟、杜威、温沙、达纳、斯波福德等美国著名学者的公共图书馆思想展开了论述。这其中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有着重大推动作用的鲍士伟、触发我国图书馆学图书分类思想讨论的杜威等人都榜上有名。他们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涉及民众教育、藏书建设、馆员素质、儿童服务等方面。当然,限于篇幅,很多学者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没有单独进行论述,如克特,但这不影响读者对近代美国220年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脉络和基本思想的把握。
4.3 作者多年系统研究的积淀之作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为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郑永田博士所著,斯著是在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修改完善而成。郑博士是我国知名的美国图书馆史学者,主要论文有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卡内基图书馆计划的回眸与反思》 (2010)、《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斯波福德思想初探》 (2011)、《美国公共图书馆史文献评述》 (2012)以及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美国图书馆协会战时服务:经验与影响》 (2014)、《美国图书馆事业先驱查尔斯·克特的历史贡献》 (2016) 等文章,并且2010年在《图书馆建设》上主持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专栏一年。郑博士美国图书馆史研究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于其系统性。其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论文,粗略统计有17篇之多。这种系统的研究,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在于大量使用英文原始资料。美国图书馆史研究,以英文资料为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深入。郑博士在收集英文资料方面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本书英文参考文献近200种,即为明证,这种踏实的研究态度极为宝贵。三在于跨专业性。研究美国图书馆史是非常大胆的尝试,图书馆史研究建立在对历史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必然浮光掠影,难以深入。郑博士虽为图书馆学出身,但没有畏惧浩瀚的史学典籍,坚持阅览,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散发出浓浓的历史底蕴。
没有任何一本著作是尽善尽美的,本书也是如此,正如作者在“结论”中所言——本书存在的不足,如原始资料使用不多、结构略显散漫等。但与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著作的学术价值相比,瑕不掩渝。当读者行进在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程之中,映照近代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有谁还会注意到这些细枝末节呢?
5 结语
郑永田博士曾在《论图书馆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图书馆的过去,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历史意识的提高能够增强馆员的实践能力,提高馆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郑永田博士就是一位热爱图书馆史研究、充满历史意识的馆员。乔好勤教授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 的序言中称赞该书作者是图书馆史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用力最勤的学者;程焕文教授则称该书作者是国内图书馆学人中研究美国图书馆学史的佼佼者,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笔者认为,《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是我国学者关于美国图书馆史研究的标志性著作,开拓了我国国别图书馆史的研究范畴,映照了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沈祖荣.中国全国图书馆图书馆调查表[J].教育杂志,1918(8):37-45.
戴志骞.论美国图书馆[J].留学生季刊,1918(4):121-129.
易世美.湖南图书馆史之研究:中国近代公立图书馆的成立和日本[J].高校图书馆工作,1988(1):5-60.
沈绍期.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J].教育雜志,1918(8):44.
刘国钧.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J].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1923(8):19-20.
刘国钧.美国公共图书馆概况[J].新教育,1923(1):1.
学部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J].学部官报,1910(81):7.
捐赀兴学褒奖条例[J].教育杂志,1913(6):51.
徐仲迪.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形[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65-66.
美国庚款余额之退还[J].教育杂志,1925(9):6.
蔡文森.欧美图书馆之制度[J].教育杂志,1910(5):47-48.
知非.美国之图书馆[J].中华教育界,1913(3):1-3.
郑永田.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
程焕文.图书馆人和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35-42.
萨费基.西方图书馆史略[M].武汉: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