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导管介入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导管介入术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7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年龄(58.9±14.9)岁,经CT肺动脉造影证实后进行危险分层,并进一步分为2个亚组,即高危组28例、中危组51例。对入选者行经皮导管介入术(包括血栓抽吸、球囊碎栓及经导管溶栓等)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等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患者咯血、出血、心包填塞、呼吸困难加重、死亡、再次栓塞等安全性指标。

结果

经皮导管介入术前、后患者肺动脉平均压由(35.3±11.2)mmHg(1 mmHg=0.133 kPa)降至(30.0±10.6)mmHg(t=8.803,P<0.05)、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由0.93±0.16降至0.83±0.15(t=6.868,P<0.05),血氧分压由(69.0±8.6)mmHg升至(75.1±9.9)mmHg(t=8.561,P<0.05),术后24 h血氧饱和度由(93.9±2.9)%升至(95.1±1.9)%(t=2.621,P<0.05)。亚组分析发现经皮导管介入术治疗后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2.640和2.651,P均<0.05),其中高危组二者变化值均大于中危组(U值分别为424.5和502.5,P均<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咯血、心包填塞和大出血,5例患者发生小出血,3例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加重需要呼吸机辅助治疗,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再次肺梗塞。

结论

经皮导管介入术治疗急性肺栓塞中高危患者有效且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影响室间隔穿孔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到2017年5月由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5家医院确诊的AMI合并VSR患者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43~90(66.2±10.7)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心肌梗死史、吸烟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对1个β-脲基丙酸酶缺陷症家系进行UPB1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UPB1的10个外显子序列及其两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分析。采用Polyphen2及SIFT等软件对检测到的新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在先证者的UPB1基因上发现第7外显子c.853G>A(p.A285T)以及第8内含子c.917-1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住院的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超声心动图或CT血管成像证实右心室功能障碍,伴有或不伴有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110例。入选患者年龄(58.4±14.9)岁,男性49例,女性61例。依据血钠水平,将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非低钠血症组(血钠水平>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