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这就在不经意间点明了插图在文本中的重要性。插图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它以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视线,帮助说明文字内容。
1. 插图于教材。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中的插图又是助读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以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画面,为语文课本营造了一种清新美好的意境,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使其成为小学语文课本中最为鲜明的特征。
2. 插图于学生。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阅读效果。首先,插图具有视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唤起对所学对象的兴趣和情感,激发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促进积极思维,有利于记忆和知识的巩固。其次,插图能够使读者头脑中形成记忆表象。在插图的参照下,学生借助插图的视觉特征很容易对课文(文字和插图)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再次,插图整合了课文方方面面的零散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材料认知的整体感、立体感的产生,从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不难看出,插图可以成为学生语言文字的拐杖,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文本,更有益于帮助学生补充文本“缺口”,理解文本。
二、 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插图的策略
1. 树立“备图”意识。插图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在备课这一环节,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插图,映入眼中,放在心中,不仅要认真地备“文字”,更应该努力地备“插图”。牢固树立“备图”意识,主动地从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思考,把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图”有方向。教师要想真正读懂文本作者、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就要睁大自己鉴赏的眼睛,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并与语言文字有机融合,才能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比较深刻。
同时,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并把图文结合起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考虑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理解课文。此外,还应该挖掘插图的审美价值,让插图在美育教育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 正确使用插图。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不仅拓展了文本内容,也丰富了语文课堂。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插图呢?
(1) 文图相配,以图促文。当学生不熟悉课文内容中的事物及情境时,插图的作用就显得更为关键。苏教版五上有一首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词中有一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如“翁媪”一词,学生在没有自己查资料的前提下,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可当他们一看到插图后,立刻就明白了“翁媪”指的是老头子和老太太。又如“相媚好”,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发现图上的老夫妻俩在屋前互相说笑,显得比较亲近。他们马上就理解了“相媚好”的含义。再如“卧剥”,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插图完成以下思考:① 理解“卧剥”的意思。根据图意知道,“卧剥”的意思就是身体躺卧着剥莲蓬。原来,这里描写了小儿子的两个动作,一个是 “卧”,一个是“剥”。② 感受把“卧”换作“坐”“伏”如何?学生通过插图认为,“卧”更显得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 看到小儿卧剥莲蓬图,你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的回答有: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可见好文配好图,可以真正做到图文交融,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语言文字。
(2) 文图调序,使图促文。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与插图之间的匹配程度达到适当的比例,就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加强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其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更加深刻。例如,苏教版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中有一幅静态的图画,出现在课文最后面。教师教学时就可以把这幅插图适时地提前,放在课文教学之中,以学生的旧知去唤起新知的学习。此外,纸质文本中的插图多呈现一种静止的状态,这使得它缺乏更为引人入胜的魅力,同时也无法把某个问题诠释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通过围绕插图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插图内涵,并让图中适当“留白”,鼓励学生运用动手补充、细化插图等方法,“激活”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使插图活动起来。就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为例: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这幅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高尔基坐在椅子上,欣赏着美丽的鲜花。
生:高尔基看到儿子栽出的这些美丽的鲜花,很高兴。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高尔基嘴微微张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师:刚才,你们都觉得高尔基看到的鲜花很美丽,能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吗?
生:花朵的颜色很多,有红的、白的……
师:你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花朵的颜色很多?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师:还有吗?除了花朵的颜色以外,还有让你觉得美的吗?
生:花散发着阵阵浓香,吸引了很多蜜蜂。
生:花千姿百态,各种各样。
师:是呀,花真的很美。书上是如何描绘的,拿起书,自己轻声读一读,比比谁读得最美。
就是这样一个赏析插图的教学设计,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抓住了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美丽的鲜花,领会到了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父子之间的“爱”。所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尽情地释放,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课文插图绝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它应是一个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就让我们师生细细欣赏、品味插图吧,让墨海中的那抹色彩更加亮丽。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这就在不经意间点明了插图在文本中的重要性。插图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它以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视线,帮助说明文字内容。
1. 插图于教材。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中的插图又是助读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以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画面,为语文课本营造了一种清新美好的意境,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使其成为小学语文课本中最为鲜明的特征。
2. 插图于学生。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阅读效果。首先,插图具有视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唤起对所学对象的兴趣和情感,激发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促进积极思维,有利于记忆和知识的巩固。其次,插图能够使读者头脑中形成记忆表象。在插图的参照下,学生借助插图的视觉特征很容易对课文(文字和插图)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再次,插图整合了课文方方面面的零散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材料认知的整体感、立体感的产生,从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不难看出,插图可以成为学生语言文字的拐杖,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文本,更有益于帮助学生补充文本“缺口”,理解文本。
二、 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插图的策略
1. 树立“备图”意识。插图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在备课这一环节,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插图,映入眼中,放在心中,不仅要认真地备“文字”,更应该努力地备“插图”。牢固树立“备图”意识,主动地从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思考,把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图”有方向。教师要想真正读懂文本作者、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就要睁大自己鉴赏的眼睛,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并与语言文字有机融合,才能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比较深刻。
同时,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并把图文结合起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考虑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理解课文。此外,还应该挖掘插图的审美价值,让插图在美育教育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 正确使用插图。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不仅拓展了文本内容,也丰富了语文课堂。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插图呢?
(1) 文图相配,以图促文。当学生不熟悉课文内容中的事物及情境时,插图的作用就显得更为关键。苏教版五上有一首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词中有一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如“翁媪”一词,学生在没有自己查资料的前提下,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可当他们一看到插图后,立刻就明白了“翁媪”指的是老头子和老太太。又如“相媚好”,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发现图上的老夫妻俩在屋前互相说笑,显得比较亲近。他们马上就理解了“相媚好”的含义。再如“卧剥”,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插图完成以下思考:① 理解“卧剥”的意思。根据图意知道,“卧剥”的意思就是身体躺卧着剥莲蓬。原来,这里描写了小儿子的两个动作,一个是 “卧”,一个是“剥”。② 感受把“卧”换作“坐”“伏”如何?学生通过插图认为,“卧”更显得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 看到小儿卧剥莲蓬图,你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的回答有: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可见好文配好图,可以真正做到图文交融,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语言文字。
(2) 文图调序,使图促文。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与插图之间的匹配程度达到适当的比例,就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加强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其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更加深刻。例如,苏教版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中有一幅静态的图画,出现在课文最后面。教师教学时就可以把这幅插图适时地提前,放在课文教学之中,以学生的旧知去唤起新知的学习。此外,纸质文本中的插图多呈现一种静止的状态,这使得它缺乏更为引人入胜的魅力,同时也无法把某个问题诠释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通过围绕插图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插图内涵,并让图中适当“留白”,鼓励学生运用动手补充、细化插图等方法,“激活”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使插图活动起来。就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为例: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这幅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高尔基坐在椅子上,欣赏着美丽的鲜花。
生:高尔基看到儿子栽出的这些美丽的鲜花,很高兴。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高尔基嘴微微张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师:刚才,你们都觉得高尔基看到的鲜花很美丽,能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吗?
生:花朵的颜色很多,有红的、白的……
师:你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花朵的颜色很多?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师:还有吗?除了花朵的颜色以外,还有让你觉得美的吗?
生:花散发着阵阵浓香,吸引了很多蜜蜂。
生:花千姿百态,各种各样。
师:是呀,花真的很美。书上是如何描绘的,拿起书,自己轻声读一读,比比谁读得最美。
就是这样一个赏析插图的教学设计,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抓住了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美丽的鲜花,领会到了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父子之间的“爱”。所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尽情地释放,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课文插图绝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它应是一个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就让我们师生细细欣赏、品味插图吧,让墨海中的那抹色彩更加亮丽。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