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的副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附刊,它和新闻、评论、广告构成报纸的四大组成部分。我国的报纸副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副刊作为报纸的四大要件之一,在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肩负的传播知识、启迪思想以及开展社会批评等多项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媒介环境出现剧变,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新媒体风生水起,使以印刷文本为载体的语言符号更显得笨拙和过时。其次,新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分流了大量可能成为副刊读者的人群。报纸早已成为一种即用即弃的快速消费品,而且,在速读浅阅读情境下,副刊由于话语的特性、版位的劣势,更易遭遇视觉倦怠和阅读歧视。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信息更加丰富多样、快键方便更具时效性、范围更加广泛、手段丰富渠道多样、双向交流、更具选择性。这使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也有了极大的自由选择阅览的方式。
具体来说,互联网对报纸副刊的冲击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网络海量的信息给副刊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几十个版甚至上百个版的都市报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但就信息量而言,副刊同互联网相比仍是九牛一毛。其二,网络良好的互动性也给副刊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全媒体时代,整个报纸行业都有被“冷落”的现象,这就更不用说副刊了。要有效避免副刊在全媒体时代“掉队”,就必须使得副刊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对副刊内容进行网络化的传播,才能使得副刊可以不拘于有限的版面,发挥出“无限”的传播效果。
首先,要重视副刊网络化的构建。报纸副刊若能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同网络平台的合作,将报纸副刊内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刊载在网络平台之上,构建出独特的、有特定对象群体的网络化报纸副刊,则可取网络所长,补己所短,也势必会吸引大量网民参与,使报纸副刊在呈现出数字化的同时,又不失报纸副刊文化内涵的传承,同时亦可扩大报纸副刊在网络受众中的影响力。
其次,还要坚持副刊新闻性,加强策划和互动。从新闻的定义来说,新闻是对最新的客观事实的报道,那么对这些新闻事实后面所反映的精神现象的人文关怀,就是副刊新闻性的具体表现。体裁可能还是传统的、文学化的,但是,它的题材应直指现代生活的最前沿,使副刊对新闻版起到补充、解释、延伸和强化的作用。
副刊的策划首先体现在内容和选题方面。副刊要提升品位,提高读者的关注度,增强读者的参与性,版面策划很重要。其次,副刊各种活动的策划更见其力道。副刊策划的各种活动,早期一般是组织笔会、研讨会或讲习班。当下,副刊借助自身或媒体品牌实施创新的路径,一是裂变成熟的版面栏目,实行规模化经营。二是按照“经营媒体”、“活动营销”的模式策划文学或文化活动。
第三,报纸副刊要深挖本土资源,办出地方特色。在媒体竞争中,地市报纸的优势是身处地方,贴近基层,和本土文化融为一体。打地方文化牌,对副刊进行本土化改造,是地市性报纸副刊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好办法,对于重振副刊、营造读者精神家园有重要作用。
除了弘扬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副刊还要反映百姓的精神生活,通过文艺形式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由于互联网信息丰富,副刊最易从网上下载稿件,而且读者真假难辨,省钱又省事。但要办出本土特色,必须多发原创作品,贴近读者精神生活。副刊版面选稿的本地化,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的本地化,二是文章内容的本地化。作者的本地化,便是指副刊版面所刊发的文章尽可能多地来自本区域读者或在外的本地人。让读者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逐渐建立起读者与版面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时,栏目的本地化也决定着栏目内容的本地化。民俗风情、歌谣谚语、歇后语等栏目,展示的完全是当地民间原生态的根基。副刊的作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真实细致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民间传说等,着力把当地社会最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精神食粮,从而增强了副刊的亲和力和辐射力。
全媒体时代,传媒受众市场正进行一次全新的洗牌,传统媒体只有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才能在传媒竞争中赢得主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实质上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一种优势实力。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传统媒体人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只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充分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样化传播平台,传统媒体就会如虎添翼,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具体到报纸的副刊,它是一份报纸的灵魂所在,一份报纸的成功与否,也与副刊有着很大关系,它将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形象,反映出整份报纸的人文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要勇于接受挑战,抓住机遇,适时调整办刊策略和传播方式,同时,还应当着眼于报网融合背景下网络化副刊的构建,从而真正提高副刊的网络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为副刊的“华丽转身”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吴廷俊.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3]雷世文.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态文学史图景[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5]王朝晖.决胜媒体市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鲍海波,孙宏伟.当代报纸副刊的生存困境及其思考[J].新闻大学,2004(4).
[7]曹怀明.副刊危局[J].《青年记者》,2012(9).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媒介环境出现剧变,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新媒体风生水起,使以印刷文本为载体的语言符号更显得笨拙和过时。其次,新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分流了大量可能成为副刊读者的人群。报纸早已成为一种即用即弃的快速消费品,而且,在速读浅阅读情境下,副刊由于话语的特性、版位的劣势,更易遭遇视觉倦怠和阅读歧视。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信息更加丰富多样、快键方便更具时效性、范围更加广泛、手段丰富渠道多样、双向交流、更具选择性。这使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也有了极大的自由选择阅览的方式。
具体来说,互联网对报纸副刊的冲击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网络海量的信息给副刊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几十个版甚至上百个版的都市报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但就信息量而言,副刊同互联网相比仍是九牛一毛。其二,网络良好的互动性也给副刊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全媒体时代,整个报纸行业都有被“冷落”的现象,这就更不用说副刊了。要有效避免副刊在全媒体时代“掉队”,就必须使得副刊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对副刊内容进行网络化的传播,才能使得副刊可以不拘于有限的版面,发挥出“无限”的传播效果。
首先,要重视副刊网络化的构建。报纸副刊若能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同网络平台的合作,将报纸副刊内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刊载在网络平台之上,构建出独特的、有特定对象群体的网络化报纸副刊,则可取网络所长,补己所短,也势必会吸引大量网民参与,使报纸副刊在呈现出数字化的同时,又不失报纸副刊文化内涵的传承,同时亦可扩大报纸副刊在网络受众中的影响力。
其次,还要坚持副刊新闻性,加强策划和互动。从新闻的定义来说,新闻是对最新的客观事实的报道,那么对这些新闻事实后面所反映的精神现象的人文关怀,就是副刊新闻性的具体表现。体裁可能还是传统的、文学化的,但是,它的题材应直指现代生活的最前沿,使副刊对新闻版起到补充、解释、延伸和强化的作用。
副刊的策划首先体现在内容和选题方面。副刊要提升品位,提高读者的关注度,增强读者的参与性,版面策划很重要。其次,副刊各种活动的策划更见其力道。副刊策划的各种活动,早期一般是组织笔会、研讨会或讲习班。当下,副刊借助自身或媒体品牌实施创新的路径,一是裂变成熟的版面栏目,实行规模化经营。二是按照“经营媒体”、“活动营销”的模式策划文学或文化活动。
第三,报纸副刊要深挖本土资源,办出地方特色。在媒体竞争中,地市报纸的优势是身处地方,贴近基层,和本土文化融为一体。打地方文化牌,对副刊进行本土化改造,是地市性报纸副刊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好办法,对于重振副刊、营造读者精神家园有重要作用。
除了弘扬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副刊还要反映百姓的精神生活,通过文艺形式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由于互联网信息丰富,副刊最易从网上下载稿件,而且读者真假难辨,省钱又省事。但要办出本土特色,必须多发原创作品,贴近读者精神生活。副刊版面选稿的本地化,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的本地化,二是文章内容的本地化。作者的本地化,便是指副刊版面所刊发的文章尽可能多地来自本区域读者或在外的本地人。让读者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逐渐建立起读者与版面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时,栏目的本地化也决定着栏目内容的本地化。民俗风情、歌谣谚语、歇后语等栏目,展示的完全是当地民间原生态的根基。副刊的作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真实细致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民间传说等,着力把当地社会最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精神食粮,从而增强了副刊的亲和力和辐射力。
全媒体时代,传媒受众市场正进行一次全新的洗牌,传统媒体只有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才能在传媒竞争中赢得主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实质上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一种优势实力。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传统媒体人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只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充分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样化传播平台,传统媒体就会如虎添翼,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具体到报纸的副刊,它是一份报纸的灵魂所在,一份报纸的成功与否,也与副刊有着很大关系,它将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形象,反映出整份报纸的人文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要勇于接受挑战,抓住机遇,适时调整办刊策略和传播方式,同时,还应当着眼于报网融合背景下网络化副刊的构建,从而真正提高副刊的网络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为副刊的“华丽转身”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吴廷俊.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3]雷世文.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态文学史图景[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5]王朝晖.决胜媒体市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鲍海波,孙宏伟.当代报纸副刊的生存困境及其思考[J].新闻大学,2004(4).
[7]曹怀明.副刊危局[J].《青年记者》,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