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王这几天莫明其妙地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开始他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拿来老伴常服的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吃了几天,不但不见效而且症状更重了。他来药店咨询黄药师。药师告诉他这是上火了,需服降火的药物。
春天气候很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不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引起“上火”症候。
中医不仅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怎样来分辨是实火还是虚火呢?其实通过看大便和发热情况就可做出初步判断: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为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仍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在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凉,身体忽冷忽然,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具体常见的“火”症有以下几种:
心火:分虚实。虚火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可喝点莲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麦冬等泡茶喝;实火则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心烦易怒等,可服用牛黄清新丸以降火。
肺火: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可用百合、红枣、大米适量煮粥吃,或用天冬、麦冬泡茶。
胃火:胃火也分虚实,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可用栀子、淡竹叶泡茶喝。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可吃些有滋养作用的梨、甘蔗、蜂蜜等。
肝火: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可服用龙胆泻肝丸或龙胆泻肝汤。
肾火: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过早松动、烦躁、腰酸腿痛,可服用六味地黄丸。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其次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泄。春季是身体各脏器“火症”的多发季节。无论是哪种内脏器官出现的“火”都和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所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是人们抵御疾病重要的“灭火剂”。
相关链接:上火小验方
▲喉干嗓哑:饮淡盐水,饮橘皮糖茶。
▲咽喉肿痛:嫩丝瓜捣烂挤汁,频频含漱、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减轻疼痛、用一匙酱油漱口,1分钟左右吐出,连续3~4次。
▲口长水泡:切几片生姜入口细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生嚼12瓣大蒜或蒜叶,水泡便可渐渐消失
▲咳嗽有痰:桑树皮10枇杷克,甘草、竹叶各5克,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服,可治清晨多痰。
▲口干舌燥:鸭梨20克、杏仁12克,百合15克,枇杷果20克,粳米50克、蜂蜜少许。把洗净的百合、杏仁和粳米用大火煮,一边煮一边搅拌。一直煮到米拉开始膨胀,米水融合时再换小火。把梨去皮切成丁,枇杷也切成小丁,然后放入枇杷丁,稍稍搅拌,再放入梨丁,再一边搅拌一边熬。等到粥熬好后,把它盛在碗中,放到温度稍凉,再加点蜂蜜即可服用。
保健小课堂
中、西医对“上火”的理解和治疗
“上火”是中医解释人体病理的说法,在西医里还没有相对应的解释。因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它对于人体的认识和解释,都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发热,它可以用体温表实际测量出来,对于神经、血管、骨骼、肌肉、甚至心电、脑电、生化肝功等,都是可见、可测、可摸到的。而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之上的,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西医没有上火这个说法,也没有内火的提法,用体温表能测到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就是发热,不高于正常体温就不是发热。
中医上火可以分为肝火、心火、肺火、脾胃火、肾阴虚之虚火等,各种上火有不同的症状。但如果非把中医的症候与西医对应就有点儿牵强附会,如何用西医理解,也是难题。例如肝火的口苦,在西医学中不是疾病。如果非用西医理解,一定要解释,不妨这样理解,中医中的上火与西医所讲的人体自身的体质因素和体液代谢障碍有关,与人体免疫功能降低造成局部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感染有关。中医用“降火”药物治疗,西医则用抗菌、抗病毒药物消炎,必要时加用退热药物。
另外,目前中医降火多用复方中成药,至于降火单一成分的中草药如常用滋阴中草药有天冬、麦冬、玄参等;常用的清热泻火中草药有大黄、黄连,黄柏等;常用的解毒消肿中草药有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不同的个体对这些药物的敏感度不同,一般情况服降火中成药就有效,但个别患者则需用降火中草药辨证组方,俗话说“喝汤药”才见效。因此,“降火”用药有中成药、汤药和西药(抗菌抗病毒和退热药)三种选择,具体选用哪种方法,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以往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来决定。
春天气候很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不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引起“上火”症候。
中医不仅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怎样来分辨是实火还是虚火呢?其实通过看大便和发热情况就可做出初步判断: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为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仍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在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凉,身体忽冷忽然,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具体常见的“火”症有以下几种:
心火:分虚实。虚火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可喝点莲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麦冬等泡茶喝;实火则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心烦易怒等,可服用牛黄清新丸以降火。
肺火: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可用百合、红枣、大米适量煮粥吃,或用天冬、麦冬泡茶。
胃火:胃火也分虚实,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可用栀子、淡竹叶泡茶喝。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可吃些有滋养作用的梨、甘蔗、蜂蜜等。
肝火: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可服用龙胆泻肝丸或龙胆泻肝汤。
肾火: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过早松动、烦躁、腰酸腿痛,可服用六味地黄丸。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其次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泄。春季是身体各脏器“火症”的多发季节。无论是哪种内脏器官出现的“火”都和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所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是人们抵御疾病重要的“灭火剂”。
相关链接:上火小验方
▲喉干嗓哑:饮淡盐水,饮橘皮糖茶。
▲咽喉肿痛:嫩丝瓜捣烂挤汁,频频含漱、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减轻疼痛、用一匙酱油漱口,1分钟左右吐出,连续3~4次。
▲口长水泡:切几片生姜入口细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生嚼12瓣大蒜或蒜叶,水泡便可渐渐消失
▲咳嗽有痰:桑树皮10枇杷克,甘草、竹叶各5克,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服,可治清晨多痰。
▲口干舌燥:鸭梨20克、杏仁12克,百合15克,枇杷果20克,粳米50克、蜂蜜少许。把洗净的百合、杏仁和粳米用大火煮,一边煮一边搅拌。一直煮到米拉开始膨胀,米水融合时再换小火。把梨去皮切成丁,枇杷也切成小丁,然后放入枇杷丁,稍稍搅拌,再放入梨丁,再一边搅拌一边熬。等到粥熬好后,把它盛在碗中,放到温度稍凉,再加点蜂蜜即可服用。
保健小课堂
中、西医对“上火”的理解和治疗
“上火”是中医解释人体病理的说法,在西医里还没有相对应的解释。因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它对于人体的认识和解释,都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发热,它可以用体温表实际测量出来,对于神经、血管、骨骼、肌肉、甚至心电、脑电、生化肝功等,都是可见、可测、可摸到的。而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之上的,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西医没有上火这个说法,也没有内火的提法,用体温表能测到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就是发热,不高于正常体温就不是发热。
中医上火可以分为肝火、心火、肺火、脾胃火、肾阴虚之虚火等,各种上火有不同的症状。但如果非把中医的症候与西医对应就有点儿牵强附会,如何用西医理解,也是难题。例如肝火的口苦,在西医学中不是疾病。如果非用西医理解,一定要解释,不妨这样理解,中医中的上火与西医所讲的人体自身的体质因素和体液代谢障碍有关,与人体免疫功能降低造成局部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感染有关。中医用“降火”药物治疗,西医则用抗菌、抗病毒药物消炎,必要时加用退热药物。
另外,目前中医降火多用复方中成药,至于降火单一成分的中草药如常用滋阴中草药有天冬、麦冬、玄参等;常用的清热泻火中草药有大黄、黄连,黄柏等;常用的解毒消肿中草药有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不同的个体对这些药物的敏感度不同,一般情况服降火中成药就有效,但个别患者则需用降火中草药辨证组方,俗话说“喝汤药”才见效。因此,“降火”用药有中成药、汤药和西药(抗菌抗病毒和退热药)三种选择,具体选用哪种方法,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以往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