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主旋律的今天,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开拓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显得势在必行。拓展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让学生有多种学习爱好的选择。目前小学的课程学习时间已经很紧张,如果拓展性课程强行加入学生已经很满的课表,难以实现拓展性课程应有的效果。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又能让学生在拓展课中学有所得呢?借着本学期承接学校对社团的要求,我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兴趣开出科技制作的拓展课堂。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也对拓展课程的建设有了一点小小的感悟。
一、内容的设计要与课内相衔接,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开学初的几周里,我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尽我所能的到处收集资料,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能与课内知识结合的拓展活动。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毕竟接触的事物有限,不能为他们介绍太多不常见的东西,更不要说制作难度很大的探究实验。而课内已经接触的熟悉的实验,就可以作为很好的拓展资源,可以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所以我就结合本学期教材中的内容,制定了这一学期的科学拓展课教学安排。有了下面的学期计划,每次上的社团活动也不在心慌了。每周,我都充分准备活动器材,或图文并茂,或模型展示,或分组实验,或进行制作体验,每次都尽量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尽心,学有所得。
二、老师活动前的准备,为学生科技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每次制作活动前,我会提前将学生的材料检查、自行安装并调试,确保材料的完整以及完好,熟悉制作的每一个步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环节。记得一次在制作吸管风笛的小活动中,制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吸管的一端压平。原本我以为很简单的一件小事,结果这些四年级的小朋友真是让我大跌眼镜。“老师,是要将整个压扁吗?”“老师,压扁的一头要多长啊?五厘米大概是多长啊?”“老师,我指甲刚剪过,那我应该用什么去压啊?”好些孩子都想着使劲在中间刮,有的干脆把整根都压扁。结果弄得没办法,最后还是要自己一遍一遍的为他们做示范,那天的结果真是让我懊恼不已。至那以后,我就认识到,对于动手能力欠佳的孩子,真的是要求我们事无巨细,每一步,每一个动作大都要一板一眼的为他们做好示范。不要小看一些细小的环节,因为有可能就是这一点的小环节决定了制作的成败。
三、对于那些与课内知识相连接的知识,不轻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能独立的解释遇到的问题困惑,相信他能在动手尝试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获得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取者、科学实践的探索者!比如:在制作风向标时,刚开始,不到半小时就有同学制作好简易的风向标。而真正开始测量当天的风向时,起先兴奋不已的孩子就开始一个个犯难了。哪边是北,哪边是南的?他很想问我,可是我装作没看到他,他额头冒着汗,继续在问其他同学,终于忍不住了来问我:“王老师,哪边是比边哪边是南边啊?我已经反反复复问了好些同学,他们都不知道。”看到他已经经历了一番折磨,我决定“扶他一下”:
“我们来看下你的风向标,我发现它转动不是很灵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把接口弄大点试试看,应该可以。”
“家里的汽车的零件生锈也会出现转不动的情况,大人们是怎么解决的?”
“加油啊。”
“恩,很好。老师这里有些石蜡,也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判断方向。你能告诉我学校大门朝哪边吗?”
“为什么你想知道大门的方向呢?”
“因为我的风向标朝向大门,你说过箭头就是风向啊。”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你知道吗?想想看,我们有没有学过用来判断方向的科学仪器啊?”
“去年学过的指南针,它可以判断方向。”
这个时候,我顺势出示一个指南针,“很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指南针,你会用吗?”
“我试试!”
孩子的自信明显比开始强了,在这一问一答中,我很欣喜,能看到他的思维流程,看得出他自己很愿意尝试解决问题,也看出他以前的科学内容没有忘记。四年级了,能将三年级所学的知识、方法派上用场,学以致用。又过了半小时,只听他传出欢呼声“老师,我成功了!学校的大门原来是在东边!”他脸上流露出的自信、自豪完全掩盖了刚才的汗水、困惑和焦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艰辛的折腾或许会让他终身难忘。
以上的这些都是这个学期活动中的一个缩影,我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均会逐渐提升。同时,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课前的准备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对于一周一次的科技活动,时间明显不够。
2.对于部分自主能力薄弱的学生,很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明显看到有几个学生由开始的自信满满到现在的犹豫、怀疑和不敢尝试。
3.学生活动中的进度无法把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了相同的疑难环节,但更多的是具备共性的问题,我有时需要重复甚至回过头来反复对不同的学生讲解相同的问题,如何处理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求又能让他们适时恰当地接受指导?
4.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同样的实验活动不能全面的照顾到优等生的提升和薄弱生的学习。
虽然,问题还很多,但我始终坚信: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静待花开,花才会绽放得灿烂,我会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继续在有为与无为中渗透对学生的科技制作帮助和指导!有困难,但这对学生是尝试、对老师何尝又不是探索呢?说实话,每周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要额外的再准备科技社团的制作材料,真的是有点心力憔悴,不过每次看到孩子们学有所成,都能很投入的制作和記录,我想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一、内容的设计要与课内相衔接,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开学初的几周里,我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尽我所能的到处收集资料,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能与课内知识结合的拓展活动。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毕竟接触的事物有限,不能为他们介绍太多不常见的东西,更不要说制作难度很大的探究实验。而课内已经接触的熟悉的实验,就可以作为很好的拓展资源,可以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所以我就结合本学期教材中的内容,制定了这一学期的科学拓展课教学安排。有了下面的学期计划,每次上的社团活动也不在心慌了。每周,我都充分准备活动器材,或图文并茂,或模型展示,或分组实验,或进行制作体验,每次都尽量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尽心,学有所得。
二、老师活动前的准备,为学生科技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每次制作活动前,我会提前将学生的材料检查、自行安装并调试,确保材料的完整以及完好,熟悉制作的每一个步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环节。记得一次在制作吸管风笛的小活动中,制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吸管的一端压平。原本我以为很简单的一件小事,结果这些四年级的小朋友真是让我大跌眼镜。“老师,是要将整个压扁吗?”“老师,压扁的一头要多长啊?五厘米大概是多长啊?”“老师,我指甲刚剪过,那我应该用什么去压啊?”好些孩子都想着使劲在中间刮,有的干脆把整根都压扁。结果弄得没办法,最后还是要自己一遍一遍的为他们做示范,那天的结果真是让我懊恼不已。至那以后,我就认识到,对于动手能力欠佳的孩子,真的是要求我们事无巨细,每一步,每一个动作大都要一板一眼的为他们做好示范。不要小看一些细小的环节,因为有可能就是这一点的小环节决定了制作的成败。
三、对于那些与课内知识相连接的知识,不轻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能独立的解释遇到的问题困惑,相信他能在动手尝试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获得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取者、科学实践的探索者!比如:在制作风向标时,刚开始,不到半小时就有同学制作好简易的风向标。而真正开始测量当天的风向时,起先兴奋不已的孩子就开始一个个犯难了。哪边是北,哪边是南的?他很想问我,可是我装作没看到他,他额头冒着汗,继续在问其他同学,终于忍不住了来问我:“王老师,哪边是比边哪边是南边啊?我已经反反复复问了好些同学,他们都不知道。”看到他已经经历了一番折磨,我决定“扶他一下”:
“我们来看下你的风向标,我发现它转动不是很灵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把接口弄大点试试看,应该可以。”
“家里的汽车的零件生锈也会出现转不动的情况,大人们是怎么解决的?”
“加油啊。”
“恩,很好。老师这里有些石蜡,也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判断方向。你能告诉我学校大门朝哪边吗?”
“为什么你想知道大门的方向呢?”
“因为我的风向标朝向大门,你说过箭头就是风向啊。”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你知道吗?想想看,我们有没有学过用来判断方向的科学仪器啊?”
“去年学过的指南针,它可以判断方向。”
这个时候,我顺势出示一个指南针,“很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指南针,你会用吗?”
“我试试!”
孩子的自信明显比开始强了,在这一问一答中,我很欣喜,能看到他的思维流程,看得出他自己很愿意尝试解决问题,也看出他以前的科学内容没有忘记。四年级了,能将三年级所学的知识、方法派上用场,学以致用。又过了半小时,只听他传出欢呼声“老师,我成功了!学校的大门原来是在东边!”他脸上流露出的自信、自豪完全掩盖了刚才的汗水、困惑和焦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艰辛的折腾或许会让他终身难忘。
以上的这些都是这个学期活动中的一个缩影,我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均会逐渐提升。同时,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课前的准备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对于一周一次的科技活动,时间明显不够。
2.对于部分自主能力薄弱的学生,很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明显看到有几个学生由开始的自信满满到现在的犹豫、怀疑和不敢尝试。
3.学生活动中的进度无法把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了相同的疑难环节,但更多的是具备共性的问题,我有时需要重复甚至回过头来反复对不同的学生讲解相同的问题,如何处理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求又能让他们适时恰当地接受指导?
4.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同样的实验活动不能全面的照顾到优等生的提升和薄弱生的学习。
虽然,问题还很多,但我始终坚信: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静待花开,花才会绽放得灿烂,我会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继续在有为与无为中渗透对学生的科技制作帮助和指导!有困难,但这对学生是尝试、对老师何尝又不是探索呢?说实话,每周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要额外的再准备科技社团的制作材料,真的是有点心力憔悴,不过每次看到孩子们学有所成,都能很投入的制作和記录,我想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