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育人正当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吸收各种知识营养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课程以其强大而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是这样说明的: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2011版课标指出,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对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初中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不难看出,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涉及面非常广,也因为文章篇幅的局限,笔者仅依据2011版课标的其中一个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而做的一些探索。
  一是课标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是教学素材。上述课标内容主要涉及七年级的教学,单从教学素材来讲就十分丰富,譬如有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它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的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明朝修建的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等等。
  三是实践与尝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这类教学资源,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呈现方式,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就;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际,与历史来个“零距离”接触。比如在教学都江堰、长城、秦兵马俑、大运河、唐都长安、敦煌莫高窟、北京城等内容时,笔者就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去实地参观这类历史遗迹,对于没条件的學生笔者也尽量指导他们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浏览等方式去感知历史。又比如,笔者在教学春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就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等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自然增强。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倡导和鼓励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灵活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发挥出强大的文本价值,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具备“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胸怀和气魄,树立大语文观,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大胆创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积极寻找出一条宜教宜学的途径。  【案例描述及分析】  高一第二册第二单元鉴赏中国当代散文,要求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
在边缘处,目光不被虚假的光芒遮蔽,声音不再有和声的同质。人的内心不被扭曲,从而可以映照更多的真实:现实背后的真实,时代深处的真实,人心的真实,美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但邊缘处有非人的冷寂,它甚或不是一场盛宴的暗角,不是烟火之下最阑珊处。不是荒野却更荒凉。人唯有努力,使自己强大和坚忍。  边缘,其实很多时候是主动的审美选择所致,它有其必然性,也会有其必然的结果。让我们更安静,心力更沉着。  (小宝摘)
摘要:政党权威既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产物,也是民族国家建构的客观要求。在民族危机背景下,随着近代中国整体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主义滥觞,现代政党应运而生并担负起建构民族国家的使命。然而,民族国家建构的极端复杂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政党必须具备高度的权威。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强大的中央权威进而成功地推进民族国家建构的事实,在理论和实践上印证了政党权威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新形势下
[摘 要]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文简称《纲要》)的目标和要求,江西宁都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倡导教师、学生二者角色的转变,教改成为新常态,教研必须适应这一新常态。  [关键词] 县域课改 新常态 新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96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各地持续展开,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教师都能够从身边的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离不开收尾的艺术处理。那么,怎样才能在最后的几分钟里让课堂绽放光彩呢?通过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演绎课堂小结的精彩:  1.提出质疑,辨析讨论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议,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议论,探索解决问题,在或轻松、或热烈的氛围中,使学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对普通教师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且能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本文仅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谈一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文章若有个靓丽独特的题目会让人对文章“一见钟情”。因为文章的题目恰如它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引起阅读兴趣,达到“题好一半文”,甚至“题好一半分”的效果。由此可见,话题作文的拟题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要动脑筋,多下工夫。  一、以大化小法  即在话题前面或后面做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方法。如2009年广西南宁市中考作
[摘 要]高三迎考复习中,学生常会在阅读中急躁地只看到题目而不见文本,出现一些不该有的低级错误。把握文本标题,清晰梳理文本结构,注意语境,这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对读懂文本,明晰文本“写什么”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迎考复习 关注标题 梳理结构 紧扣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17  在高三迎考复习教学中,很多
经过半个学期的一轮复习(8月底到11月初),进度已过半(复习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两次模拟考,班级平均分都徘徊在40多分。本文重点分析在一轮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成因,寻找对策,增强学生迎接高考的自信心。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不看书、不做题(不做主观题),其表现在平时上课不专心,打瞌睡,玩手机。二是付出了时间却得分不高,其表现在复习过的内容考试时也有丢分,没复习到的得
【摘 要】 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新教材具有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等特点,深受老师、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它存在着词汇量过多,编排顺序不够合理,对话活动过多,背景知识过少等缺点。本文将就新教材的特点,以及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调整课文的顺序,适当增加背景知识及语法知识,减少词汇及对话活动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目标 教学 特点 调整 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