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新课改和农村中学教科研的现状,笔者提出在农村进行校本教科研的必要性,从理论基础及S学校的调查现状和原因分析,初步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主题式”校本教科研模式。希望此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农村中学教科研工作,引导教师学会运用科研解决教研中的真问题,以及运用科研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活事例,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科研 农村中学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49
一、问题提出
(一)被广泛关注的教科研工作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学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精读新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路径,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这些对教师的素质包括科研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可以说教师教科研工作已经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而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教科研。
(二)农村中学校本教科研现状的需要
由于地理位置和学校生源水平的局限,农村中学缺乏针对课革背景展开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是因为地域逆势造成优质教科研的帮扶和必要的训练缺乏,教科研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及时得到专家指导和引领,一些教科研的偏差认识对教师的误导得不到及时的纠错,使得教育科研“神秘化”,教师或畏惧止步,或对教科研漠不关心。
二是很多优秀成熟教师的流失,造成现有教师队伍波动,不够稳定,结构和人员安排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相对繁重,从事教科研的时间与精力不足。
三是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各乡镇,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和艰辛的努力,效果还可能不明显,教师缺乏幸福感,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再加上农村学校待遇不及市区,致使他们已往的学习热情与研究意识都在消退。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不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所以农村中学要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不良局面,要以科研带动教研,引导教师学会运用科研解决教研中的真问题,以及运用科研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活事例,进而促进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
二、理论基础
(一)校本教科研理论
校本研究早就存在,不过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却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研究专家对校本教研也有过较丰富系统的阐述。如华东师大郑金洲博士提出的“校本教研”三层含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不少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校本研究”三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两种主要研究方式(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一个中心(问题解决)等,均不断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容,推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为此,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成人及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洛尔茨的成人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成人的学习意愿与他的社会职责的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是可以习得的,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观摩学习,即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
同时还要注意影响学习者做出示范行为的三种因素:(1)他人对示范者行为的评价;(2)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的评估;(3)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毫无疑问,这些理论为成功“影响”教师进行学习研究提供了依据。
三、实践研究
(一)现状调查
本人选取了区域内的两所学校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本次调研选样地为本区域里的S 中学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0 份,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 87.5%,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
问卷分为三部分:基本信息、关于区域教研的调查和关于校本教研的调查。根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1.對S校教师基本情况的分析
S校教师教龄分布不均衡,偏向老年化,教师虽有经验,但活力不足,面对新课程改革,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2.关于区域教研情况的调查分析
参观学习是教师们最为期待的活动方式,他们希望通过专家指导、与同行交流、专门的网络平台等获得正确有效的帮扶。
3.关于校本教科研情况的调查分析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一样是教师分内的工作,是和教师自身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时由于欠缺一些理论知识的支持及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再加上学校开展校本教科研时组织不到位,任务目标不明确,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参与度大幅下降。
(二)原因分析
一是中学教学任务重。据S学校的教师反映,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虽然学校有教科研活动的要求,但由于一系列原因没有落到实处。
二是教科研经费少。个人能力的提高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专家引领至关重要。由于缺乏经费,请专家指导的机会少,教师教研水平低,科研能力不足,从而阻碍校本教研的发展。
三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科研的内在动力不足,校本教研缺乏生命力。
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是看重学生成绩,使得教师研究的重心出现偏差,不能真正的自主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研究,使校本教科研促进专业发展成为一句空话。
(三)初步构建
针对农村中学教研的实际现状,探究一种实效的可供操作的教科研运行模式,期望改变农村中学教研低效的现状,促进农村中学校本教学科研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研究来帮助教师吸收新的理念,变革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理论、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步成长。 二是构建学校教研文化,从环境、制度、思想上用力,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变教师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使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教师由传统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使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研究氛围。
三是搜集有关资料,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校的教科研经验,以“影响·反思·探究”作为抓手,对农村中学校本教科研开展的一种有益模式的尝试,初步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主题式”校本教科研模式。
(四)实施环节
主题确定:结合校情,各学科教研组把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性“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讨论确定某个需要研究解决的特定主题。有了研究主题,研究的方向就基本定了。在实践中,随着这一主题的被研究和解决,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必然得到相应的总结和提升。
理性反思: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并进行深入思考。在理性反思过程中,教师们需要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走进彼此的课堂,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同学共进,并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来讨论、分析、判断教学现象,再归纳、提升出内含的教育规律,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专业引领:学校及时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的实践研究进行理论指导,或现场指导,或教学诊断。这是在原教研组活动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教研革命的嘗试,主要凸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在充分尊重教师在校本教科研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教师提供前沿信息,以及共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快其专业化发展。
实践跟进:理论先行,实践跟进。这是教师运用自己建构性反思之后形成的思考和想法,去处理真实事件的行动,其操作过程一般为“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以保证研究过程按照研究的“主题”展开。
成果呈现:本着“以科研高度做教研,以教研实度做科研”的融合改革理念,以研究的视角开展日常工作,以研带教,采取课例展示、案例撰写、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论文撰写等形式,促使工作学习化、学习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论文化,进而促进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素策、李跃萍《教育科研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山西教育》2003年第1期。
[2] 郑金洲《校本教研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3] 陈志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国外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5期。
[4]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鲜兰《基于主题教研活动开拓校本教研新思路》,《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2期。
关键词:校本教科研 农村中学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49
一、问题提出
(一)被广泛关注的教科研工作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学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精读新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路径,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这些对教师的素质包括科研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可以说教师教科研工作已经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而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教科研。
(二)农村中学校本教科研现状的需要
由于地理位置和学校生源水平的局限,农村中学缺乏针对课革背景展开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是因为地域逆势造成优质教科研的帮扶和必要的训练缺乏,教科研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及时得到专家指导和引领,一些教科研的偏差认识对教师的误导得不到及时的纠错,使得教育科研“神秘化”,教师或畏惧止步,或对教科研漠不关心。
二是很多优秀成熟教师的流失,造成现有教师队伍波动,不够稳定,结构和人员安排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相对繁重,从事教科研的时间与精力不足。
三是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各乡镇,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和艰辛的努力,效果还可能不明显,教师缺乏幸福感,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再加上农村学校待遇不及市区,致使他们已往的学习热情与研究意识都在消退。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不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所以农村中学要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不良局面,要以科研带动教研,引导教师学会运用科研解决教研中的真问题,以及运用科研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活事例,进而促进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
二、理论基础
(一)校本教科研理论
校本研究早就存在,不过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却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研究专家对校本教研也有过较丰富系统的阐述。如华东师大郑金洲博士提出的“校本教研”三层含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不少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校本研究”三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两种主要研究方式(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一个中心(问题解决)等,均不断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容,推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为此,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成人及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洛尔茨的成人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成人的学习意愿与他的社会职责的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是可以习得的,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观摩学习,即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
同时还要注意影响学习者做出示范行为的三种因素:(1)他人对示范者行为的评价;(2)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的评估;(3)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毫无疑问,这些理论为成功“影响”教师进行学习研究提供了依据。
三、实践研究
(一)现状调查
本人选取了区域内的两所学校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本次调研选样地为本区域里的S 中学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0 份,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 87.5%,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
问卷分为三部分:基本信息、关于区域教研的调查和关于校本教研的调查。根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1.對S校教师基本情况的分析
S校教师教龄分布不均衡,偏向老年化,教师虽有经验,但活力不足,面对新课程改革,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2.关于区域教研情况的调查分析
参观学习是教师们最为期待的活动方式,他们希望通过专家指导、与同行交流、专门的网络平台等获得正确有效的帮扶。
3.关于校本教科研情况的调查分析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一样是教师分内的工作,是和教师自身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时由于欠缺一些理论知识的支持及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再加上学校开展校本教科研时组织不到位,任务目标不明确,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参与度大幅下降。
(二)原因分析
一是中学教学任务重。据S学校的教师反映,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虽然学校有教科研活动的要求,但由于一系列原因没有落到实处。
二是教科研经费少。个人能力的提高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专家引领至关重要。由于缺乏经费,请专家指导的机会少,教师教研水平低,科研能力不足,从而阻碍校本教研的发展。
三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科研的内在动力不足,校本教研缺乏生命力。
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是看重学生成绩,使得教师研究的重心出现偏差,不能真正的自主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研究,使校本教科研促进专业发展成为一句空话。
(三)初步构建
针对农村中学教研的实际现状,探究一种实效的可供操作的教科研运行模式,期望改变农村中学教研低效的现状,促进农村中学校本教学科研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研究来帮助教师吸收新的理念,变革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理论、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步成长。 二是构建学校教研文化,从环境、制度、思想上用力,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变教师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使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教师由传统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使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研究氛围。
三是搜集有关资料,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校的教科研经验,以“影响·反思·探究”作为抓手,对农村中学校本教科研开展的一种有益模式的尝试,初步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主题式”校本教科研模式。
(四)实施环节
主题确定:结合校情,各学科教研组把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性“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讨论确定某个需要研究解决的特定主题。有了研究主题,研究的方向就基本定了。在实践中,随着这一主题的被研究和解决,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必然得到相应的总结和提升。
理性反思: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并进行深入思考。在理性反思过程中,教师们需要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走进彼此的课堂,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同学共进,并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来讨论、分析、判断教学现象,再归纳、提升出内含的教育规律,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专业引领:学校及时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的实践研究进行理论指导,或现场指导,或教学诊断。这是在原教研组活动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教研革命的嘗试,主要凸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在充分尊重教师在校本教科研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教师提供前沿信息,以及共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快其专业化发展。
实践跟进:理论先行,实践跟进。这是教师运用自己建构性反思之后形成的思考和想法,去处理真实事件的行动,其操作过程一般为“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以保证研究过程按照研究的“主题”展开。
成果呈现:本着“以科研高度做教研,以教研实度做科研”的融合改革理念,以研究的视角开展日常工作,以研带教,采取课例展示、案例撰写、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论文撰写等形式,促使工作学习化、学习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论文化,进而促进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素策、李跃萍《教育科研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山西教育》2003年第1期。
[2] 郑金洲《校本教研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3] 陈志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国外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5期。
[4]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鲜兰《基于主题教研活动开拓校本教研新思路》,《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