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阅读的起点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从一、二年级的不少于5万字,到五、六年级的不少于100万字,可见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文章,是无法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更不用说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尤为重要。
  在信息化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的电子书籍,媒体上的影视作品,都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信息。但这是否意味着浏览电子产品可以代替阅读书籍呢?甚至有人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取代印刷本。电子产品的确方便获取、易于交流,但是它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吗?影视剧的确精彩,但是它能真实展现历史吗?动画片的确直观,但它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品味吗?不能!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孩子们多读书,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爱上阅读。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首先要从阅读兴趣的培养说起。
  一、创造条件“促进”阅读,让兴趣在阅读氛围中萌芽
  我们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通过在班级内建立图书角,在校园内建立读书廊、乐读书吧等方式来营造读书氛围。由于年龄和时间的关系,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最便于他们读书的场所莫过于教室里的图书角了。图书角的建设看似简单,却是营造读书氛围的最佳场所,也是最难坚守的阵地,很值得研究。
  故事一:图书角让我飞翔
  为了从一年级开始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笔者想了很多办法,建立图书角就是办法之一。听说要捐书,孩子们的热情很高,纷纷拿来自己喜欢的图书主动放到书柜里。刚开始,还经常看到有孩子去拿书看,后来发现人越来越少了。一询问才知道,书柜里已经没有值得看的书了,大家都怕别人把书拿走,所以没人愿意再捐书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转眼间,孩子们上了二年级,笔者发现很多孩子课间活动不知道干什么,在教室里还吵吵闹闹。这让笔者再次想到必须要把图书角建立起来。可是考虑到上一次的“夭折”,要重新组建难度更大了。怎么办?笔者首先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话音刚落,就有不少孩子表示不愿意把书带来,原因就是怕书被别人拿走,被损坏。笔者首先承诺要认真管理并有处罚措施。孩子们的顾虑取消了,表示愿意捐书了。可选谁管理,又怎样管理呢?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要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和合适的人選才行。正好本期语文教学第8单元的主题是“书的世界”,笔者就有针对性地介绍怎样给图书分类,怎样建立图书角等。另外,由孩子们推选出两名爱读书、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管理员。
  很快一份管理草案出炉了。第一条就是两位负责人决定中午留在教室里轮流管理图书,方便大家中午借阅。每天放学前还特别要求把读书情况向全班通报。很长一段时间里,图书角的管理井然有序,课间时,经常会看到捧着书本静心阅读的孩子。图书角已经成为孩子们每天不得不去的地方,到那里能穿越历史的长河,能体验人间冷暖,能探索奇妙的太空,而笔者也跟着他们一起在书海中飞翔。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1)有效的管理是营造读书氛围的保障,教师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2)读书氛围的营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必须时时抓,事事抓,不允许有半点懈怠。(3)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得法,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发动孩子来带动孩子。
  二、介绍方法“引导”阅读,让兴趣在阅读体验中培养
  据了解,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有的学生开始时兴趣盎然,但由于读书不得法,使自己长期处于同一个阅读水平,得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阅读热情很快就消失了。为此,我们进行了多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孩子选择读物、进行精读、写读书笔记和批注等,就是想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故事二:我终于能读整本书了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就必须走进书本、 走进人物、走进生活。笔者刚接了一个六年级的班,课堂上孩子们习惯于听教师讲和听别人说,习惯抄写教师和同学的笔记,没有面红耳赤的争论,没有富有个性的思考。再看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总分总结构,500字的文章大部分是故事内容介绍和别人的书评,极少有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种状况?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和理解比较肤浅。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指导孩子阅读。
  经调查,大部分孩子读过整本书,但都是自主随意而为,班级从未开展过共读活动,所以关于“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更谈不上产生共鸣。尽管是六年级,面临升学压力,笔者认为必须给孩子们补上这缺失的重要一课,从确定读什么开始。首先做了一个调查,孩子们在五年级时普遍读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那就不妨再读一次。孩子们有意见了,认为读过了没有必要再读。笔者向他们提了三个问题:(1)《城南旧事》写了些什么?(2)从《城南旧事》中你读懂林海音是个什么样的人?(3)你想成为《城南旧事》中的哪个人物?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能七嘴八舌地说一些,但不全面,更不简洁。第二个问题让刚才还自信满满的人开始沉默不语。第三个问题一出来,许多孩子欲言又止。最后一致同意再读此书。大家用实际行动来检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科学性。
  首先解决书的问题,要求按照统一的出版社、统一的书名,由孩子在一周内自行解决。其次,一周读一个章节,统一填写相应的读书记录,包括:好词、佳句、我的感受。其中最关注的是“我的感受”,它是评定作业等级的重要标准。第三,每周一次固定的读书交流时间,针对交流情况,修改各自的读书感受。最后,在一个月内,全班学生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时至今日,一名学生说的话笔者仍然清晰记得,他说:“高老师,我终于能坚持读完整本书了,这本书好厚哦!”说话时,他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有了这样的阅读过程,一篇篇精彩的读后感跃然纸上,充满个性和灵动。孩子们懂得,读书不仅要了解书本告诉了我们什么,需要精心思考,与作者对话,更要让书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更好地生活。   随后,我们又共同阅读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國著名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随着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的出现,孩子们的文学触觉也逐渐敏感起来。渐渐地,孩子们不再觉得书厚了,不再害怕写600字的读后感了,文章里有自己了。最可喜的是,班上学生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随处可见捧着图书阅读的孩子,冰心的《荷塘旧事》,鲁迅的《狂人日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等教师推荐的书籍在悄悄地传阅。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1)阅读兴趣是靠“培养”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而学校就是主阵地。(2)阅读方法的指导一定要引进课堂,要针对不同年段落到实处。(3)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独特的阅读兴趣,鼓励个性化阅读。
  三、提供平台“发展”阅读,让兴趣在阅读展示中延续
  正所谓“独学无友”,假如阅读仅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就会少了很多乐趣。尤其是少年儿童,正处于习惯和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独自阅读很不利于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延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交流平台。我们开展了故事大王比赛、课本剧演员招募、读书明星评选等活动。在这些展示平台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故事三:乌龟也想当大王
  学校“乐读会”的故事大王比赛又要举行了。对于刚入学2个月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既陌生又兴奋。兴奋是因为都想当故事大王,陌生是因为还不清楚“乐读会”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这次比赛要比什么。在笔者的介绍下,学生终于明白了“乐读会”是学校为了培养大家从小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而成立的一个读书组织,采取会员制吸纳了很
  多乐于读书的孩子,在全校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读书爱好者,在各个班集起着带头作用。这个组织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故事大王”比赛和课本剧表演,并且为优秀者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
  这次选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呢?笔者的心里也没有底。来个海选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展示一下实力。消息一公布,孩子们就闹开了锅,纷纷报了名,非常有信心。海选开始了,学生们讲的故事有长有短,有童话故事,有成语故事,有自编故事,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不能称其为故事。其中,一个孩子讲了一个故事叫《小乌龟谈理想》。故事只讲了开头,几个“调皮蛋”就大笑起来:“乌龟还有理想?”没想到,这个孩子根本没有被这些嘲笑影响,反而掷地有声地说道:“谁说乌龟没有理想?乌龟的理想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他就是大王。从前,有一只乌龟……” 整个过程他很投入,还临时加上了不少动作和语言,在台下观看的笔者感到欣喜万分,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竟然能如此镇定从容。对啊,他说的没错,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评选大王,而是养成阅读习惯,从而提升语文素养,最终做最好的自己,幸福生活。这个孩子最终被评为班级的故事大王,被“乐读会”破格评为高级会员,成为学生们心中的“乐读明星”。这种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更多学生的阅读信心,刺激了大家的阅读欲望,不断地为阅读习惯的养成注入新的活力,让阅读习惯得以延续。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发掘每个孩子的阅读潜力,培养习惯就要从激发兴趣入手。(2)通过读书活动可以向大家推荐更多的好书,所以又是最好的公益广告。我们的读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3)开展读书活动要形式多样,不仅要培养读书兴趣,还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结束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如何真正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快乐呢?培养孩子自主阅读是有效途径,而培养阅读兴趣则是自主阅读的首要条件。我们在不断探索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兴趣不仅是阅读的起点,更是阅读的加油站。我们要努力让阅读兴趣从小在孩子内心深处扎根,让学生在伙伴的陪同下快乐阅读,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分享阅读,在与伙伴的竞争中获得生命的精彩,最终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高建华,本科,中教高级,四川省成都市簇桥小学,610043)
其他文献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的确,书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一个人的读书过程,就是传承文化,培植美德,润泽心灵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提高文学素养,南京市姜家园小学一直将“徜徉浩瀚书海,共享书香人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多举措打造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计划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一、营造书香浓郁而又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为引领学生走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科技越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信息技术在当下就能很好地充当文化传承的纽带。  如果能够把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融合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期刊
有人说“书是咸的,翻开才知道它是海洋。”有人说:“书是甜的,阅读才知道它是甘泉。”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为了引导学生“亲近书本,爱上阅读”,近年来,南京市太阳城小学结合“阳光教育”办学特色,开展了以“缕缕阳光,缕缕书香”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建设系列工作,引领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一、打造环境,让书香浸润校园  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
期刊
编者按:教育技术装备如何推动师生去读书,如何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呢?南京的做法一是通过环境与条件的建设,把书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赶到”校园的每一个能存书的角落。二是改革管理机制,废除那些条条框框的管理要求,简化手续,让学生更加容易地获得书。三是革新评价与考核办法,体现在管理人员的服务上。四是大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本期我们推出了南京市5所学校 “书香校园”建设的案例,旨在引导大家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图
期刊
学校的长廊,尤其是各楼之间的连廊,原本是一条供师生遮阴避雨的走道,却因为有了以走廊墙壁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布置,成了学校“环境育人”的阵地。  校园文化长廊的布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学校主干道的文化长廊设计方面,应遵循一定的策划规律。沈曙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学校文化长期策划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三条精辟的设计思路:一是办学理念视觉化,二是学校历史环境化,三是地域
期刊
南京市汉口路小学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是南京历史上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公立学校之一。学校紧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整个片区环境优美、文化浓郁、学风井然,学校长期受此濡染,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和氛围。  自2009年进行抗震加固以来,学校对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对整体环境进行了打造,拥有学生读书阅览室、教师阅读交流室、学生阅读书吧、流动书吧。其中学生读书阅览室面积
期刊
国学教育是一项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系统文化工程,其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是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血脉熏陶和文化浸润承传,从中积累和培养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激发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可见,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和能量。正是基于对国学教育及素质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北京市羊坊店第四小学(以下简称“羊坊店四小”)将国学教育引入校园,与
期刊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作为北京市节约型示范校,深刻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节约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三年来,学校从强化组织管理着手,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支笔、一分钱开始,把节约工作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之中。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力度,根据学校实际,以“营造校园绿色氛围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目标,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践行节约、保护环境、讲究文明的新风尚,着力强化师生的节约思想、品行
期刊
语文的阅读学习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理解、体悟和表达,才能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品质思维力。然而,在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学习往往止步于 “满堂听”“满堂记”和“满堂看”,忙忙碌碌,只有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教师或优生的“外来”结论。如此情形,学生没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情感体验就会被风蚀,参与热情被风化,积极探究匮乏,主动
期刊
近几年,立足学校发展、立足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立足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和学习质量提升,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与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科学、有效的一面。笔者利用开学前走访、督导创建装备示范校前期工作等去基层学校的机会,重点调研了南京市鼓楼区的回龙桥小学、马台街小学、青云巷小学等学校的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管理建议,帮助它们总结经验,分析問题,统筹思考,形成观点,以此为学校技术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