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的“大单元”教学是指根据课程实施的目标,将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确立为若干个教学主题,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初三语文教学涉及中考,涉及整个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复习。所以需要在考虑教学主题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初三年级的学情、考情。大单元教学在初三阶段,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一项技能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结构化、情境化的知识和实践性、主体性、项目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中的的初升高考试,还有接下来的高中学习。所以能否在初三阶段,构建起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继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参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经验和困惑,借此写下来和各位同仁探讨。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统编版教材使用中,中考考点难易程度的灵活多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从最开始的方向不明确,重点把握不准确,到现在的依据单元目标,串联课后教学探究,以教师引导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过程,是一线语文教师和各级教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由于其使用过程,依旧处于后探索阶段,各个省份其考情与学情的差异,导致在中考这条红线面前,考点铺天盖地,实际教学,无所适从。
以吉林省2021年语文中考为例,其课内文言文所考为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曹刿论战》,其考点是课内文言实词辨析和曹刿的人物形象归纳。教师在讲解《曹刿论战》课文时,采用的中考链接环节即为此题。应用过程中,学生表示过于简单。但在2020年吉林省语文中考中,所考内容则为《岳阳楼记》,其考点是文化常识、课内文言文实词辨析、“吞”“衔”在句中的应用效果、范仲淹的精神境界和拟写对联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其考题相对灵活,能力层级更明确。从两年中考题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其命题方向的灵活多变,但却又缺乏能力层级明确的逻辑设计。这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僵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而在零散华的题海战术中,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被弱化。
二.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主题式教学中存在的知识性内容的零散化
21世纪以来,我国发起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这一改革是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链上展开并运作的;其中,评价是这一环链上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也是实施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标。具体而言,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应当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高阶思维品质以及复杂认知能力等关键学习结果。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主题式教学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其教学评价在德育层面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与落实。但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为新闻阅读,任务二为新闻采访,任务三为新闻写作,这是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中唯一的新闻单元,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只能对新闻的基本体裁做到了解,而最后的试着实际操作,写下一篇新闻报道的任务,超八成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如果想要完成实际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贯彻学习评价体系,则需耗费大量的教学课时,延误整体教学进度。
除此之外,新闻体裁的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再无涉猎,但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中,其修上册第一单元又再次涉及此体裁,个别省份的中考中,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涉及此类文体。所以,初中阶段单元教学内容,部分情况下,虽然做到了主题式的整合,但其知识性内容的单元式的零散化再次成为问题。在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中,致使一线教师,难以将语文教学中知识层面的内容系统化的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陷入囫囵吞枣的碎片化知识体系中。
三.教学活动落实过程中,课时节数和实际教学评价之间的偏离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操作分为课本内容的分析讲授和课后作业的讲解分析。部编版语文教材以探究学习任务串联课本讲授和学习逻辑,能力层级分明,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學习论证的方法。所选篇目分别是教读课文《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自读课文《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材配备的教辅中给出的教学建议为安排3~4课时(其中教读课文2~3课时,自读课文1课时)·写作教学建议安排2~4课时·综合性学习建议安排1~2课时。根据普通班级的学情,全部按照最多课时数安排教学,则需要12—14课时,根据教育部课时安排要求,语文课时每周每班为5节,那么第三单元讲授节数则需要大约三周时间,期间还不包括为了巩固学习内容而安排的作业讲授课。以此类推,则很难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按部就班。否则,可能会出现中考前毫无复习时间的情况。
以此观之,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层面,大单元的整合除了单元主题式的整合,知识层面的整合梳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活动落实过程中,课时节数和实际教学评价之间的偏离,导致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手忙脚乱,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四.小结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以上仅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点疑惑和思考,在大单元改革教学的背景下,诸多教师提出科研观念,但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的不成熟表述,仅为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一点浅见,提出于此,恳请各位同仁探究指导。
参考文献
[1]徐华君.大单元的有效探索.《立言·视界》.
[2]赵恬.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路径微探,《读天下》2020年第18期.
[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018年部编版).
[4]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作者简介: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男,汉族,刘昆鹏。
笔者在参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经验和困惑,借此写下来和各位同仁探讨。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统编版教材使用中,中考考点难易程度的灵活多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从最开始的方向不明确,重点把握不准确,到现在的依据单元目标,串联课后教学探究,以教师引导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过程,是一线语文教师和各级教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由于其使用过程,依旧处于后探索阶段,各个省份其考情与学情的差异,导致在中考这条红线面前,考点铺天盖地,实际教学,无所适从。
以吉林省2021年语文中考为例,其课内文言文所考为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曹刿论战》,其考点是课内文言实词辨析和曹刿的人物形象归纳。教师在讲解《曹刿论战》课文时,采用的中考链接环节即为此题。应用过程中,学生表示过于简单。但在2020年吉林省语文中考中,所考内容则为《岳阳楼记》,其考点是文化常识、课内文言文实词辨析、“吞”“衔”在句中的应用效果、范仲淹的精神境界和拟写对联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其考题相对灵活,能力层级更明确。从两年中考题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其命题方向的灵活多变,但却又缺乏能力层级明确的逻辑设计。这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僵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而在零散华的题海战术中,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被弱化。
二.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主题式教学中存在的知识性内容的零散化
21世纪以来,我国发起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这一改革是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链上展开并运作的;其中,评价是这一环链上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也是实施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标。具体而言,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应当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高阶思维品质以及复杂认知能力等关键学习结果。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主题式教学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其教学评价在德育层面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与落实。但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为新闻阅读,任务二为新闻采访,任务三为新闻写作,这是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中唯一的新闻单元,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只能对新闻的基本体裁做到了解,而最后的试着实际操作,写下一篇新闻报道的任务,超八成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如果想要完成实际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贯彻学习评价体系,则需耗费大量的教学课时,延误整体教学进度。
除此之外,新闻体裁的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再无涉猎,但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中,其修上册第一单元又再次涉及此体裁,个别省份的中考中,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涉及此类文体。所以,初中阶段单元教学内容,部分情况下,虽然做到了主题式的整合,但其知识性内容的单元式的零散化再次成为问题。在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中,致使一线教师,难以将语文教学中知识层面的内容系统化的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陷入囫囵吞枣的碎片化知识体系中。
三.教学活动落实过程中,课时节数和实际教学评价之间的偏离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操作分为课本内容的分析讲授和课后作业的讲解分析。部编版语文教材以探究学习任务串联课本讲授和学习逻辑,能力层级分明,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學习论证的方法。所选篇目分别是教读课文《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自读课文《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材配备的教辅中给出的教学建议为安排3~4课时(其中教读课文2~3课时,自读课文1课时)·写作教学建议安排2~4课时·综合性学习建议安排1~2课时。根据普通班级的学情,全部按照最多课时数安排教学,则需要12—14课时,根据教育部课时安排要求,语文课时每周每班为5节,那么第三单元讲授节数则需要大约三周时间,期间还不包括为了巩固学习内容而安排的作业讲授课。以此类推,则很难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按部就班。否则,可能会出现中考前毫无复习时间的情况。
以此观之,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层面,大单元的整合除了单元主题式的整合,知识层面的整合梳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活动落实过程中,课时节数和实际教学评价之间的偏离,导致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手忙脚乱,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四.小结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以上仅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点疑惑和思考,在大单元改革教学的背景下,诸多教师提出科研观念,但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的不成熟表述,仅为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一点浅见,提出于此,恳请各位同仁探究指导。
参考文献
[1]徐华君.大单元的有效探索.《立言·视界》.
[2]赵恬.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路径微探,《读天下》2020年第18期.
[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018年部编版).
[4]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作者简介: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男,汉族,刘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