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传销的心理陷阱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传销,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可当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陷入传销魔窟的时候,我们才惊呼:传销怎么离我们这么近?现在上至繁华的大都市,下至穷乡僻壤的小县城,都能看到传销人员活动的身影。甚至在部分城市,出现了大面积的传销队伍。他们被各种诱人的“商机”所吸引,怀揣着成为百万、千万富翁的梦想,疯狂地拉拢亲朋好友一起“追梦”。
  传销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让那么多人变得如此疯狂?其实,在传销的各种骗术的背后暗含了诸多心理学原理,通过心理剖析,可以破解传销的骗术伎俩,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帮助他人走出传销魔窟。
  群体暗示和从众效应
  传销中有很多在外人看来是极为夸张和荒唐的言辞,但身处其中的人却不以为然。当他们被解救后,再回头反思时,也会觉得很荒唐,可为什么在那种环境下就看不透呢?
  事实上,不是他们看不透,而是在一种大环境中,一旦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认为一件事是正确的,那么多数人会迫于压力而跟随众人的行为与想法。这种群体暗示与从众心理广泛存在于各个社会领域。
  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的一项关于视觉的实验,要求参加者从3条长短不一的线段中找出和对比线匹配的一条,这是所有视力正常的人都能做对的事情。测试在7~9人的小组内进行,要求他们大声回答,结果发现大约80%的被试者会在别人影响下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非法传销的环境下,大家都坚持一个谎言,大家都说那个子虚乌有的事是真的。尽管后来从那里出来的人会觉得当时自己的行为极其可笑,但在那个环境里,多半会从众,会接受大家的意见,而把谎言当成事实。坚持自己的判断和意见对多数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会被谎言集团所排斥,会丧失支持,他要承担“失去朋友”、“失去发财机会”的风险,而同意他们的谎言相比之下容易得多。认可与同意是滑下深渊的第一步,接下来所要承担的即是经济和名誉的损失。
  “过度理由”和“首因”效应
  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非法传销组织的人,最初常常是被亲戚、朋友、同学以帮忙找工作的名义邀请到外地的。被谎言骗到组织里接受洗脑,是陷进非法传销泥潭的第一步。
  而“过度理由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事后发现是很可笑、很拙劣的谎言,在应用时却屡试不爽、每每得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甚至还觉得有点理所当然;倘若是一个学校里的陌生校友帮助我们,我们兴许会认为他“乐于助人”。因此,只要让被邀请者不对邀请行为产生怀疑,他们自己就会为邀请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
  对于邀请者来说,虽然明明知道这是属于欺骗行为,但只要接受了“欺骗对方是为对方着想”这一理论,就不会去深思:如果真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为什么必须要用欺骗手段做邀约,而不能直接告知对方来了之后真正从事的是什么?
  在平常的生活中,很难想象一个人受朋友邀请去做客,晚上睡觉时,朋友还会给他洗脚。但在一些非法传销组织里,这是“行规”。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团队,受到热情到过分的接待,被欺骗的想法会降到最低限度,想与这个集体融为一体的愿望促使他们与那些人互动,于是,找出谅解他们把自己骗来的理由是容易的。这即是非法传销组织在新人身上所实现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环境的同化与影响
  在生活里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最初不喜欢的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慢慢就喜欢了。一个家境比较好的人跑到非法传销组织里,看到那么多男男女女挤在一起住,起初或许不习惯。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被环境同化了;本来很腼腆的人,受到大家的鼓励上台说话,久而久之,内心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变得能说会道。
  如果没有比较,并且自愿客观地接受比较的结果,没有人会同意自己被“洗脑”,会认为自己的思想在“了解”的过程中被组织控制。
  一位教授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个内向的人和两个外向的人在一起,那个内向的人会不会说话?答案是会。因为外向的人会询问内向的人的意见,而内向的人会觉得不回答不礼貌;如果两个内向的人和一个外向的人在一起,那么那个外向的人也不会说很多话了,因为必须回答他话的人在另一个内向的人在场的情况下会觉得不自在。
  所以,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会被社会情境所左右。
  “附加价值”和造神
  大家都知道自己申购的产品不值所掏的那么多钱。但当他们听到这样的解释:所缴的“上线款”里包含“特许经营权”或别的什么费用,这听上去就太值钱了。想想看,一个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权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啊!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可以通过提高对索然无味、毫无价值的任务本身的评价,对失去平衡的心理进行调节,使自己相信那种任务的确“有趣”并具“科学价值”。同样的,在非法传销组织里,一位申购者也会由于自己所付出的经济和其它方面的代价,而认为他所从事的行业是高尚的,所申购的产品是超值的。一旦接受了“附加价值”的说法,那么被骗也就理所当然了。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告诉第一组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说,将向他们展示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的相片;对第二组学生说:他们将看到的是位大科学家。然后对他们出示同一张照片,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对相片上的人进行描述。结果,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描述为:“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非法传销组织也很会利用大家先入为主的心理进行“造神”,塑造榜样的力量。
  破窗效应
  一间房子如果有扇窗户破掉,没人去修补,不久,别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会随便丢垃圾,可一旦地上出现垃圾,这个地方很快也就会弄得满地狼藉。
  这种“破窗效应”发生的临界点,在非法传销组织里的表现是在说第一个谎言的时候。一旦开始说谎,人就失去了廉耻,只要说了第一个谎言,说第二个时就不会不好意思了。他会认为,既然大家都说谎,那我说谎也没关系。结果,无论是邀约还是问家里要钱,或者是跟新朋友沟通,说起谎来都会觉得心安理得。
  综合上面的几种心态,我们不难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非法传销的“洗脑”手法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把他们的心理欲望挑起来,然后再加以催眠和控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
  而非法传销的受害者之所以很难跳出这个圈套,是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自我否定。这在市场营销学上叫做“退出成本”,就是说进入时付出的成本越高,退出的过程会越缓慢越困难。所以,破解心理迷途,勇敢地走出心理陷阱,才可摆脱传销魔爪。
其他文献
社会突发事件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在美国的“91 1”事件之前 ,就有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的 1 987年1 0月 1 9日纽约股票灾难性下挫事件 ;还有大家记忆犹新的墨西哥金融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一合并财务报表》(CAS33)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理念,企业可以通过调整控制,以调整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达到特定的经济后果,从而误导报表使用人决策。因此需要完善规则,加强信息披露,增强投资者识别盈余管理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盈余管理    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泽费提出了经济后果学说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性逐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
社会突发事件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在美国的“91 1”事件之前 ,就有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的 1 987年1 0月 1 9日纽约股票灾难性下挫事件 ;还有大家记忆犹新的墨西哥金融
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考虑教与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由于语文是最基础的工具学科,还是教与学双向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全面
摘 要: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也飞速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制度需要现代化管理的建立和推行,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现代化企业管理者的形象呢?可以概括为具有超强的专业技能、一腔正义、对企业人员本着为人民法服务的宗旨。具备上面三点,基本上就可以成为合格的企业管理人员了。本人研究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途径、素养类型以及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职业素养;管理人员  要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就必须具备优良的
为了考出好成绩,进入向往的象牙塔,许多学生废寝忘食,秉烛夜“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好的工作成绩,白领们不惜加班至深夜……困了,倦了,仍不愿休息,用冷水冲冲头,醒醒脑,强打精神继续“奋战”。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消除疲劳,达不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目的,且不利身体健康,因而不可取。  熬夜“奋战”不提倡  从事脑力劳动时,大脑需要充足的养料和氧气,而这些养料和氧气是通过血液运输的。大脑的重量虽然只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企业发展生产、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精神支柱。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容易诱发职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敢于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出现的SARS危机,曾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恐慌行为:谣言四起、抢购成风、没病喝药等等,造成了社会正常秩序的混乱.如果对这种恐慌不加以控制,任其蔓延下去,它所
2005年11月1-2日,由木材节约发展中心主办的首届废旧木材回收利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得到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