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18日,香港“乐坛教父”戴思聪,因急性心脏病引发并发症,不幸离世,终年69岁。他曾经是点石成金的乐坛推手,也一度被认为是金钱至上的吸血老师,略去是是非非,香港也似乎很难再有一个这样的音乐工作者,以歌唱老师的身份带给大家那么多集体回忆。
梅艳芳、张国荣、罗文……香港乐坛似乎再经不起更多的传奇人物离开。人因有故事而成为传奇,当越来越多的人和故事转移至北京、上海,传奇就越发显得稀少。百年后,甚至或许只需50年,离开的人再没有那么多故事可以留给香港。
戴思聪或许是全香港最有故事的幕后工作者,他从未真正走到幕前,却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他因为电影幕后代唱而起步,因歌唱老师的身份而为人熟识,王菲、谢霆锋、梅艳芳、刘德华、郭富城、黎明、金城武、张明敏、邝美云、梁朝伟、陈晓东……他因这一连串的徒弟以及与他们之前的恩怨情仇而街知巷闻。他曾经是点石成金的乐坛推手,也一度被认为是金钱至上的吸血老师,略去是是非非,香港也似乎很难再有一个这样的音乐工作者,以歌唱老师的身份带给大家那么多集体回忆。
■ 新移民身份起家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香港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许多人千方百计从广东进入港岛谋生。新移民在香港的土壤之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经济起飞做贡献亦从中获益。
戴思聪也是新移民中的一员。1962年,他举家移民香港。由于有在内地文工团修读声乐以及担任男中音的经历,他靠出色的歌唱技巧迅速得到赏识,为邵氏南国电影公司担任幕后代唱并制作电影歌曲。
因邵氏当时的明星机制所限,幕后代唱者的名字不列入工作者名单。不甘于此的戴思聪于1974年赴日修习音乐与声乐技巧,特别是中国民歌唱腔。几年之后,戴思聪再次回到香港,正式开班收徒。
此时的香港正值经济起飞的黄金时期,草根一夜成功的故事也非奇谈,有钱人餐餐鱼翅拌饭,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渐强烈。娱乐业发展迅猛,港人不再满足于邓丽君等台湾歌手以国语歌抢滩,粤语歌逐渐流行。戴思聪正是凭借敏锐的眼光看准这个机会,他首位走红的徒弟正是在内地知名度甚高的张明敏。曾为邵氏工作的他与多家唱片公司关系良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明星学生纷至沓来,梅艳芳、王菲、刘德华、黎明、郭富城、邝美云、梁朝伟等一众巨星都同戴思聪有师徒名分。
■ 因材施教趋时包装
之所以能够慧眼识人,继而将他们培育成巨星,戴思聪确实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自己便曾总结出“培养巨星=悉心辅导+关心+爱心”的教育心德。与一般的老师单纯教唱歌不同,他还将着力点放在歌手的整体包装行销上。横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在不同时期转换不同教学方针,这与日本相当成熟的杰尼斯造星体系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上个世纪70年代“学院派”风潮之下,戴思聪主打唱功第一,像张明敏这些其貌不扬的学生,均是以稳健的歌唱实力与规矩的台风受到欢迎;80年代初,戴思聪已提前嗅到东瀛及西洋文化对香港的影响,梅艳芳的出现代表了舞台型歌手开始出人头地;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戴思聪对于王菲的打造方针,不仅在形象包装上,甚至唱腔上都开始追求以个性取胜;千禧前后,陈晓东等偶像艺人的崛起,亦可窥知戴思聪对于商业包装的先知先觉。
不拘泥于现状教条,对外来文化融汇贯通,看准时机勇于冒险,是港人奋斗成功的一大特色。戴思聪在邓丽君这类传统甜美派风靡市场的时候,敢于打造梅艳芳的“坏女孩”形象;在林志颖、金城武等阳光男孩霸占歌坛时,他又懂得给谢霆锋套上“坏小子”的标签。戴思聪是个敢于走险棋的人,这些例子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也体现出戴思聪对于时机的过人把握能力。
如果说梅艳芳和谢霆锋的成功还有家庭及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配合,王菲的翻身则是戴思聪过人眼光的精准体现。彼时发行了三张专辑却不温不火的王靖雯失意赴美,是戴思聪用一句“在香港消失半年便会被遗忘”将她拉了回来,在梅艳芳暂退的情况下,并未与以往做出太大改变的王靖雯打出“coming home”(回家)的招牌,以美国学成归来之势迅速蹿红。
■ 究竟是先锋或守旧?
曾几何时,香港是亚洲最先锋的地方。从小小渔村到亚洲“四小龙”,港人身份转换起来毫无难度。戴思聪的与时俱进体现在他的教学思路不拘一格,从幕后代唱到歌唱老师再到明星经纪人,他永远是敢于吃螃蟹的那位先行者,然而花无百日红。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乐坛引进经理人制度,戴思聪觉得与其为唱片公司发掘新人,不如自己做歌手经纪,获利更多。他先后与郑嘉颖、陈晓东签约,却不想与两人先后闹起合约纠纷。
据闻戴思聪教学生可谓尽心尽力,不仅在专业方面细心打磨,更待这些学生犹如亲生子女,学生搬入家中边住边学更是常有的事。大概是歌手出道前花费心力太多,学生成名后难免想要得到更多。
成绩普通的郑嘉颖在香港发展不顺,被放逐台湾;出道立即大红的陈晓东则因戴思聪给他安排太多工作而积劳成疾。两人都曾被戴思聪要求签下终身合约,订明一日身在娱乐圈,一生都要让老师抽佣。只是当时发展顺风顺水的陈晓东以350万“赎身费”换回自由身,郑嘉颖则在13年后翻红之时被老师以早年合约 “赠兴”。
此时的戴思聪已久无名徒出师。乐坛地位渐渐下降的他在这场合约风波中节节溃败,曾经万众爱戴的“乐坛点金手”一时之间被冠上“乐坛吸血鬼”的称号。
敢于尝试经理人制度,却因“师既是父”的传统思想导致经营变质,师徒反目,到底是人心不古还是贪心不足,谁又说得清楚呢?
■ 香港乐坛的缩影
曾经闹翻的陈晓东早与恩师握手言和,相信合约风波也只是戴思聪人生的一段插曲,而最让他遗憾的莫过于虽然一生教出无数天皇巨星,两个有意闯荡乐坛的女儿却难取成就。
戴蕴慧、戴辛尉先后发碟,戴辛尉的第一张唱片更是找来刘德华出演MV,然而两人都只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在乐坛匆匆过场后便无人记起。其实不仅是两个女儿,戴思聪近年来也没能培养出成名的学生,转战内地收徒,最有名的也只是发过一张唱片的林宸希,只是,谁还对这个唱着《不再问》的短发女生有印象?
其实不仅是戴思聪,整个香港乐坛在这十年来也呈式微之势。2000年后,乐坛重心转至台湾,曾经风光无限的香港歌手被困在港岛走不出去,十年中仅有一个陈奕迅以歌成名,其余皆只能以电影、广告或绯闻维持知名度。
撇去香港经济地位下降等原因,香港乐坛本身的明星本位制也是造成泡沫效应的一大原因。戴思聪与香港乐坛的造星手段皆是以外在形象包装为主,即使在港乐一手遮天的上个世纪80年代,乐坛也是由无数日本及西洋翻唱歌曲构造而成。与国外经纪公司赚大头,版税制度严明等情况相比,香港乐坛缺乏让幕后工作者全心工作的土壤,常年依靠外来文化及少数创作者的生态环境,导致乐坛断层现象尤为严重。
近年来,网络的盛行让歌迷可以方便接触到更为先锋的国外流行文化,香港歌手的形象优势骤跌,台湾歌手的国语亲近感转头攻占利润最大的内地市场,语言上较有障碍的粤语歌传唱一时的盛况一去难再来。
千禧之后,戴思聪的一众已成名徒弟中,天王级如刘德华、黎明也难再有歌曲走红,唯一例外的只有王菲,这与她一早脱离香港乐坛的经营模式,及早与各地音乐人建立起成熟的音乐合作班底密不可分。■
梅艳芳、张国荣、罗文……香港乐坛似乎再经不起更多的传奇人物离开。人因有故事而成为传奇,当越来越多的人和故事转移至北京、上海,传奇就越发显得稀少。百年后,甚至或许只需50年,离开的人再没有那么多故事可以留给香港。
戴思聪或许是全香港最有故事的幕后工作者,他从未真正走到幕前,却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他因为电影幕后代唱而起步,因歌唱老师的身份而为人熟识,王菲、谢霆锋、梅艳芳、刘德华、郭富城、黎明、金城武、张明敏、邝美云、梁朝伟、陈晓东……他因这一连串的徒弟以及与他们之前的恩怨情仇而街知巷闻。他曾经是点石成金的乐坛推手,也一度被认为是金钱至上的吸血老师,略去是是非非,香港也似乎很难再有一个这样的音乐工作者,以歌唱老师的身份带给大家那么多集体回忆。
■ 新移民身份起家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香港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许多人千方百计从广东进入港岛谋生。新移民在香港的土壤之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经济起飞做贡献亦从中获益。
戴思聪也是新移民中的一员。1962年,他举家移民香港。由于有在内地文工团修读声乐以及担任男中音的经历,他靠出色的歌唱技巧迅速得到赏识,为邵氏南国电影公司担任幕后代唱并制作电影歌曲。
因邵氏当时的明星机制所限,幕后代唱者的名字不列入工作者名单。不甘于此的戴思聪于1974年赴日修习音乐与声乐技巧,特别是中国民歌唱腔。几年之后,戴思聪再次回到香港,正式开班收徒。
此时的香港正值经济起飞的黄金时期,草根一夜成功的故事也非奇谈,有钱人餐餐鱼翅拌饭,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渐强烈。娱乐业发展迅猛,港人不再满足于邓丽君等台湾歌手以国语歌抢滩,粤语歌逐渐流行。戴思聪正是凭借敏锐的眼光看准这个机会,他首位走红的徒弟正是在内地知名度甚高的张明敏。曾为邵氏工作的他与多家唱片公司关系良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明星学生纷至沓来,梅艳芳、王菲、刘德华、黎明、郭富城、邝美云、梁朝伟等一众巨星都同戴思聪有师徒名分。
■ 因材施教趋时包装
之所以能够慧眼识人,继而将他们培育成巨星,戴思聪确实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自己便曾总结出“培养巨星=悉心辅导+关心+爱心”的教育心德。与一般的老师单纯教唱歌不同,他还将着力点放在歌手的整体包装行销上。横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在不同时期转换不同教学方针,这与日本相当成熟的杰尼斯造星体系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上个世纪70年代“学院派”风潮之下,戴思聪主打唱功第一,像张明敏这些其貌不扬的学生,均是以稳健的歌唱实力与规矩的台风受到欢迎;80年代初,戴思聪已提前嗅到东瀛及西洋文化对香港的影响,梅艳芳的出现代表了舞台型歌手开始出人头地;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戴思聪对于王菲的打造方针,不仅在形象包装上,甚至唱腔上都开始追求以个性取胜;千禧前后,陈晓东等偶像艺人的崛起,亦可窥知戴思聪对于商业包装的先知先觉。
不拘泥于现状教条,对外来文化融汇贯通,看准时机勇于冒险,是港人奋斗成功的一大特色。戴思聪在邓丽君这类传统甜美派风靡市场的时候,敢于打造梅艳芳的“坏女孩”形象;在林志颖、金城武等阳光男孩霸占歌坛时,他又懂得给谢霆锋套上“坏小子”的标签。戴思聪是个敢于走险棋的人,这些例子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也体现出戴思聪对于时机的过人把握能力。
如果说梅艳芳和谢霆锋的成功还有家庭及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配合,王菲的翻身则是戴思聪过人眼光的精准体现。彼时发行了三张专辑却不温不火的王靖雯失意赴美,是戴思聪用一句“在香港消失半年便会被遗忘”将她拉了回来,在梅艳芳暂退的情况下,并未与以往做出太大改变的王靖雯打出“coming home”(回家)的招牌,以美国学成归来之势迅速蹿红。
■ 究竟是先锋或守旧?
曾几何时,香港是亚洲最先锋的地方。从小小渔村到亚洲“四小龙”,港人身份转换起来毫无难度。戴思聪的与时俱进体现在他的教学思路不拘一格,从幕后代唱到歌唱老师再到明星经纪人,他永远是敢于吃螃蟹的那位先行者,然而花无百日红。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乐坛引进经理人制度,戴思聪觉得与其为唱片公司发掘新人,不如自己做歌手经纪,获利更多。他先后与郑嘉颖、陈晓东签约,却不想与两人先后闹起合约纠纷。
据闻戴思聪教学生可谓尽心尽力,不仅在专业方面细心打磨,更待这些学生犹如亲生子女,学生搬入家中边住边学更是常有的事。大概是歌手出道前花费心力太多,学生成名后难免想要得到更多。
成绩普通的郑嘉颖在香港发展不顺,被放逐台湾;出道立即大红的陈晓东则因戴思聪给他安排太多工作而积劳成疾。两人都曾被戴思聪要求签下终身合约,订明一日身在娱乐圈,一生都要让老师抽佣。只是当时发展顺风顺水的陈晓东以350万“赎身费”换回自由身,郑嘉颖则在13年后翻红之时被老师以早年合约 “赠兴”。
此时的戴思聪已久无名徒出师。乐坛地位渐渐下降的他在这场合约风波中节节溃败,曾经万众爱戴的“乐坛点金手”一时之间被冠上“乐坛吸血鬼”的称号。
敢于尝试经理人制度,却因“师既是父”的传统思想导致经营变质,师徒反目,到底是人心不古还是贪心不足,谁又说得清楚呢?
■ 香港乐坛的缩影
曾经闹翻的陈晓东早与恩师握手言和,相信合约风波也只是戴思聪人生的一段插曲,而最让他遗憾的莫过于虽然一生教出无数天皇巨星,两个有意闯荡乐坛的女儿却难取成就。
戴蕴慧、戴辛尉先后发碟,戴辛尉的第一张唱片更是找来刘德华出演MV,然而两人都只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在乐坛匆匆过场后便无人记起。其实不仅是两个女儿,戴思聪近年来也没能培养出成名的学生,转战内地收徒,最有名的也只是发过一张唱片的林宸希,只是,谁还对这个唱着《不再问》的短发女生有印象?
其实不仅是戴思聪,整个香港乐坛在这十年来也呈式微之势。2000年后,乐坛重心转至台湾,曾经风光无限的香港歌手被困在港岛走不出去,十年中仅有一个陈奕迅以歌成名,其余皆只能以电影、广告或绯闻维持知名度。
撇去香港经济地位下降等原因,香港乐坛本身的明星本位制也是造成泡沫效应的一大原因。戴思聪与香港乐坛的造星手段皆是以外在形象包装为主,即使在港乐一手遮天的上个世纪80年代,乐坛也是由无数日本及西洋翻唱歌曲构造而成。与国外经纪公司赚大头,版税制度严明等情况相比,香港乐坛缺乏让幕后工作者全心工作的土壤,常年依靠外来文化及少数创作者的生态环境,导致乐坛断层现象尤为严重。
近年来,网络的盛行让歌迷可以方便接触到更为先锋的国外流行文化,香港歌手的形象优势骤跌,台湾歌手的国语亲近感转头攻占利润最大的内地市场,语言上较有障碍的粤语歌传唱一时的盛况一去难再来。
千禧之后,戴思聪的一众已成名徒弟中,天王级如刘德华、黎明也难再有歌曲走红,唯一例外的只有王菲,这与她一早脱离香港乐坛的经营模式,及早与各地音乐人建立起成熟的音乐合作班底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