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转变学习方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的视线应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学习过程的一种具体手段,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拓宽思维,激发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试从拓展思维、体验创新、提示引导、纠悟释疑四个方面阐述追问的作用。
关键词:追问;拓展思维;创新;释疑
课堂提问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回答通常缺乏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考,而追问是达到目标效果的最好方式。
一、拓展思维,层层深入
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认识常常显得有些粗浅,缺乏深度。教师若能找准时机恰当地追问,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灵活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便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下面以教学语文第四册《清澈的湖水》中第四自然段为例说明。
“……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这些句子既是课文的中心句又是难点句。课堂上,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湖水会变得满是皱纹呢?”马上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湖水老了,所以脸上都是皱纹。”这么一说,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我见形势不妙,马上追问“除了年老,还有什么情况下脸上会有皱纹?”这下学生沉思了片刻后,有的说生气时有,有的说微笑时有,有的说痛苦的时候也会有。看到学生的思路跟上来了,我马上又追问“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一抛出这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香蕉皮被扔到水中,小鱼受了惊吓,湖水变脏,湖水生气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说明湖水老态龙钟,缺乏生机活力!”“学校是我家,美丽靠大家。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可乱扔垃圾。”可见,追问不但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关注点上来,还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精彩回答,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加深体验,推动创新
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从学生口中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的切身体会。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往往在回答问题时,缺乏自己的见解,大多是借鉴别人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借助“追问”之力,鼓励学生创新,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点。
例如:曹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中第三个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提出问题“桂林的山跟我们平常所见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学生回答“桂林的山很奇特,既不像泰山那样雄伟,也不像香山那样红叶似火”。回答得貌似很好,但这是课文原话,显然是预习的功效,而不是仔细看图的结果。这个答案缺乏学生的主观见解。曹老师马上追问:“这是你的想法吗?你自己觉得怎么样?”短暂沉默后,有学生说“桂林的山如果小一些的话,就像《记金华的双龙洞》里的石笋、石柱。”接着曹老师再次追问:“刚刚,我们班的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在游览桂林时萌发了许多联想。那么,文学家游览桂林时,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此时,学生的思路完全扩展开了,有的说“我们常见的山圆头圆脑的,像可爱的小弟弟,看图觉得桂林的山大都十分修长,而且被水所围绕,就像美丽的女子在对镜梳妆打扮。”有的补充说“还有的山像各种各样的动物,大象呀、骆驼呀,可以编个童话故事了……”教师的追问引导最大限度地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课堂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三、委婉提示,降低难度
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已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却没有办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表达方式也往往不够规范。倘若直接给出答案提示,显然不妥,这时教师可以用“追问”的方式给予委婉的提示,帮助学生减缓坡度,降低表达的难度,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在执教《九色鹿》一课时,可以用追问进行朗读指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到“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时,教师提问“这里怎样才能读得有声有色呢?”学生读得很用力,很大声。教师追问:“大家想象一下,落水时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再读一下!”这次学生读得急促而又紧张。教师又问:“落水人是在哪里喊救命的,会怎么喊呢?”这样一问,学生马上读出了落水求救的紧张感和危机感。紧接着,教师评价:“对了,这就叫有声有色!注意‘提示语’就能读好语句。”此学习片段中,学生的第一次朗读,感情把握有偏颇,把大声当成急促了,经过教师追问,第二次朗读读出了求救的紧张,但这样朗读还是肤浅不够,教师就用了一句“你觉得该怎么表现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精准品读。追问后的效果远比教师直白的提示要好,更加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冲动和内心的体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纠误释疑,引导思考
新课程大力提倡尊重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在个性解读文本时,或多或少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对此,教师若直接否认、当面制止,会抑制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将拒绝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解读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其中一小片段是描绘鸟儿翻飞齐鸣的景象。我用了很多渲染的语言来描绘这一景象,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哪知有个学生立马嘀咕起来:“唧唧啾啾的,吵得要命,烦都烦死了!”遇到类似情况,教师有时会假装没听见,有时会批评该生乱说。但我是趁机追问:“为什么会觉得吵,觉得烦?”那学生立即说:“心情不好的话,听到这么多鸟叫声,会心烦!”于是我再次追问:“当时作者听到这么多鸟叫声也跟你一样心烦吗?”在追问引领下,学生结合文本展开讨论,最后明白了:同样的情景,会因为人的感情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是触景生情、景随情移的一种品读体验。课堂上的一处不当生成,却在教师的追问下铸就了一段精彩。像这样的追问,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化解学习文本的障碍,纠正认知上的偏差、迷惑;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弄清问题的真相,拨云见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追问,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放自如,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主体,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境界。追问中呈现出的不仅是心与心的碰撞,理与理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更多的是情与情的交融!落于生成,有效的追问必将为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追问;拓展思维;创新;释疑
课堂提问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回答通常缺乏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考,而追问是达到目标效果的最好方式。
一、拓展思维,层层深入
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认识常常显得有些粗浅,缺乏深度。教师若能找准时机恰当地追问,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灵活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便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下面以教学语文第四册《清澈的湖水》中第四自然段为例说明。
“……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这些句子既是课文的中心句又是难点句。课堂上,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湖水会变得满是皱纹呢?”马上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湖水老了,所以脸上都是皱纹。”这么一说,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我见形势不妙,马上追问“除了年老,还有什么情况下脸上会有皱纹?”这下学生沉思了片刻后,有的说生气时有,有的说微笑时有,有的说痛苦的时候也会有。看到学生的思路跟上来了,我马上又追问“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一抛出这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香蕉皮被扔到水中,小鱼受了惊吓,湖水变脏,湖水生气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说明湖水老态龙钟,缺乏生机活力!”“学校是我家,美丽靠大家。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可乱扔垃圾。”可见,追问不但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关注点上来,还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精彩回答,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加深体验,推动创新
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从学生口中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的切身体会。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往往在回答问题时,缺乏自己的见解,大多是借鉴别人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借助“追问”之力,鼓励学生创新,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点。
例如:曹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中第三个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提出问题“桂林的山跟我们平常所见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学生回答“桂林的山很奇特,既不像泰山那样雄伟,也不像香山那样红叶似火”。回答得貌似很好,但这是课文原话,显然是预习的功效,而不是仔细看图的结果。这个答案缺乏学生的主观见解。曹老师马上追问:“这是你的想法吗?你自己觉得怎么样?”短暂沉默后,有学生说“桂林的山如果小一些的话,就像《记金华的双龙洞》里的石笋、石柱。”接着曹老师再次追问:“刚刚,我们班的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在游览桂林时萌发了许多联想。那么,文学家游览桂林时,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此时,学生的思路完全扩展开了,有的说“我们常见的山圆头圆脑的,像可爱的小弟弟,看图觉得桂林的山大都十分修长,而且被水所围绕,就像美丽的女子在对镜梳妆打扮。”有的补充说“还有的山像各种各样的动物,大象呀、骆驼呀,可以编个童话故事了……”教师的追问引导最大限度地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课堂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三、委婉提示,降低难度
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已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却没有办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表达方式也往往不够规范。倘若直接给出答案提示,显然不妥,这时教师可以用“追问”的方式给予委婉的提示,帮助学生减缓坡度,降低表达的难度,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在执教《九色鹿》一课时,可以用追问进行朗读指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到“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时,教师提问“这里怎样才能读得有声有色呢?”学生读得很用力,很大声。教师追问:“大家想象一下,落水时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再读一下!”这次学生读得急促而又紧张。教师又问:“落水人是在哪里喊救命的,会怎么喊呢?”这样一问,学生马上读出了落水求救的紧张感和危机感。紧接着,教师评价:“对了,这就叫有声有色!注意‘提示语’就能读好语句。”此学习片段中,学生的第一次朗读,感情把握有偏颇,把大声当成急促了,经过教师追问,第二次朗读读出了求救的紧张,但这样朗读还是肤浅不够,教师就用了一句“你觉得该怎么表现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精准品读。追问后的效果远比教师直白的提示要好,更加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冲动和内心的体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纠误释疑,引导思考
新课程大力提倡尊重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在个性解读文本时,或多或少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对此,教师若直接否认、当面制止,会抑制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将拒绝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解读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其中一小片段是描绘鸟儿翻飞齐鸣的景象。我用了很多渲染的语言来描绘这一景象,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哪知有个学生立马嘀咕起来:“唧唧啾啾的,吵得要命,烦都烦死了!”遇到类似情况,教师有时会假装没听见,有时会批评该生乱说。但我是趁机追问:“为什么会觉得吵,觉得烦?”那学生立即说:“心情不好的话,听到这么多鸟叫声,会心烦!”于是我再次追问:“当时作者听到这么多鸟叫声也跟你一样心烦吗?”在追问引领下,学生结合文本展开讨论,最后明白了:同样的情景,会因为人的感情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是触景生情、景随情移的一种品读体验。课堂上的一处不当生成,却在教师的追问下铸就了一段精彩。像这样的追问,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化解学习文本的障碍,纠正认知上的偏差、迷惑;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弄清问题的真相,拨云见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追问,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放自如,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主体,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境界。追问中呈现出的不仅是心与心的碰撞,理与理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更多的是情与情的交融!落于生成,有效的追问必将为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演绎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