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可以谈个恋爱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123456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学期女儿六年级,平日里和我聊起学校中的大小事件,各种“谁喜欢谁”“谁不知道谁喜欢谁”的小话题越来越多。上周就有这么一天,我偷懒不想做晚饭,带着她去楼下凑合一顿麦当劳。结果,吃饱之后回家一路上,我就不得不忍受她兴高采烈地跟我嘚吧她班上的八卦。
  后来,我听得实在有些烦了,就干脆转守为攻地反问说:“哎,那你跟我具体说一说,你们天天说的 ‘喜欢’‘谁和谁一对儿’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从 ‘对上眼了’ 往上数,拉手、约会、滚床单,预计什么时候发展到什么级别?” 把小姑娘气得直接瞪着我吼:“老妈,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污!别人家孩子都嫌老爸老妈太土、太OUT,你倒好,跟我说话怎么一点都不含蓄!”


  哈哈哈,我承认,我是故意的。听她闲着没事就碎碎念般十遍、几十遍地跟我分析他们班的各路绯闻,我是真没啥兴趣再去关注她身边每天发生的那些小小萌动。毕竟,少男少女之中的那些彼此爱慕和偷偷欣赏,也许在他们的世界里足够新鲜、足够令人激动,但对我这个中年妇女来说,实在比不上《唐顿庄园》的剧情让我有空就想多看两眼。
  也许有些家长读到这里会觉得我太疯狂,怎么可以把 “滚床单” 这大咧咧的三个大字如此直接地跟孩子讲?可是,亲爱的家长朋友,请你们稍微用用平日里工作时候的头脑理智地想一想,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一个书包里装着智能手机的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还有什么刺激的词汇,是他们完全接触不到的?我们不聊,哪能保证他们不知道,反而只会是让他们觉得“这些事情不能在家里说”罢了。
  聊得越多越安全,是我从我的一位心理专业老师那里,学到的一个 “如何跟青春期孩子相处” 的小经验。那是在一次课堂休息的时候,他跟我们讲起了自己在高中时代遇到的一位好老师,当时呢,他们班上也是有几对绯闻传得很凶的小情侣。这位老师就专门挑了一节自习课的时间,把几个男孩女孩一起叫到了办公室,一本正经又可爱可亲地询问他们说:“听说你们几个在谈恋爱啊,老师就想问问,接下来,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见家长?什么时候办婚礼?到时候老师要准备多少红包比较合适啊?”
  多可爱的老师啊!
  当然,他也是非常非常的狡猾,不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一旦遇到孩子“早恋”的苗头,就简单粗暴地把这些小小的情愫掐死在萌发期。作为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长,有很多人都是因为太过害怕孩子们犯错误,就天天耳提面命追着他们警告说 “不可以”“千万不可以”“绝对绝对不可以”,而常常忘记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一聊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其实就可以”。
  “什么情况下就可以”,是比较受青春期孩子欢迎的一种沟通方式,效果也通常都不错,孩子们也会因此了解到,哪些问题是家长的担心,在其他的哪些环境中其实也没那么可怕。毕竟,这个年龄阶段的少男少女的思维方式,已经发展得不再像三五岁的小朋友那么简单,也不再是活在一个 “绝对好”和 “完全坏” 的二维世界之中。如果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这个时候还想继续沿用早年那种简单 “不可以”的方式,来管教约束青春期孩子的日常行为,效果常常就不是太好——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本来就不这么简单,这么大的孩子也恰好就走在越来越接近成年人的这条道路上。
  比如说脏话。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大人告诉他“这样不好,没礼貌” ,大多数的小孩子都会因为想做一个好孩子而接受规劝。但是,对于一个五年级,或者更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仅仅是黑着脸,警告他“不可以” ,他很可能就会口头上答应,却一转头,就翻着大大的白眼,去跟自己的朋友吐槽:“那些大人就是这么口是心非,他们自己不是一样也说脏话!”
  所以,我更加建议各位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爸爸妈妈,不妨找个时间跟家中那个半大孩子好好聊一聊 “说脏话”这个具体行为,在成人的世界里,究竟可能意味着哪几层含义:有些时候它说明我们跟说话对象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另外一些时候则代表着一种强烈的语气表达,当然,还有一些时候说脏话代表着对我们自己的愤怒和对对方的轻蔑等等;不过,如果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随口说脏话,则会给周围人留下不够礼貌的一般印象,就比较吃亏了。
  如果我们采用这样一种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就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并没有把他们当做一个啥都不懂的小孩,反而愿意拿出一种开放的态度,带领他们进入爸爸妈妈相对比较熟悉的成人社会,陪伴他们去熟悉长大以后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各种游戏规则。而且,也会相对比较少地激起他们的逆反心,让他们不必傻乎乎地为了凸显自己“长大了”,故意在莫名其妙的场合用说脏话的方式吸引其他人的注意。
  同样的道理,在恋爱和性这件小事上,我也早就跟家中的女儿聊过很多次,甚至像 “约会强奸” 这种听起来惊悚程度远远超越“滚床单”的小话题,我们也都遇见了就小小地讨论一下。因此,我有信心,她对于成年以后的性与爱有足够的认识,会等到心智比较成熟,能够对自己完全负责的情况下,再去发展适合她的亲密关系。在此之前,无论是我一时无聊与她开的小玩笑,还是网络上各种乌七八糟的乱新闻,都不会把她教唆成一个傻傻去做错事的坏孩子。
其他文献
从小到大我妈对我唯一的财商教育可能就是每个星期的零花钱了,就像现在每个月等待工资日的到来。  我有一个朋友,她上大学时,房价只有两千多元一平米,她就跟爸妈要了几万块钱作首付,买了一套二十平米左右的小房子,然后每天去给初中生当家教,当时的家教费是15元一小时,她每月的收入正好能还清房贷。等房贷还清了,她又以小换大,换了一套大房子。后来工作了,业余时间她买黄金,赚了;买基金,赚了;炒美金,又赚了。连她
期刊
那些幼小的孩子,如果痛苦时,没有母亲的安抚;玩耍时,没有母亲陪伴;刮风下雨时,没有母亲的叮嘱、呵护;节日里没有母亲的赞美、祝福……而且除了没有这些,他们还经受了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婚外伤害、破碎的家庭、身心的疑惑羞辱……那么在他们的成长中,就会留下很多的缺憾,并且逐渐形成他们性情中的胆怯、害羞、忧郁、冷漠、怪僻等等,影响他们与人相处。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也往往没有真正的亲爱、纵情、欢乐,因为他们的童年
期刊
我那有阴影的学琴经历  和很多七零后八零整类似,我的父母是老三届。因为年轻时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在有了独生女后,不惜余力地为我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生怕琴棋书画有哪样给落下了——即使我当时只有四岁。在他们的理念里,我擅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能有短。  在“琴”方面,妈妈最初打算是让我学手风琴,因为她觉得手风琴应用灵活,可以携带,可以伴奏。但是,因为几个琴行都断货,他们又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我的音乐
期刊
孩子动不动就哭?正常  那天碰到一位朋友,她说,“我把孩子照顾得挺好,也给了足够的陪伴时间,但5岁的孩子昨天居然说:妈妈,我不开心。我觉得很焦虑,我们哪里做得不好?”  我想说,这种事,我经常碰到。  葫芦在餐厅跟很多大人吃饭,吃着吃着,突然喊:不要说话了吵死了!这时候我安抚两句,他可能会哭起来;  晚上都熄灯入睡了,突然摸黑说:妈妈我饿了,我要吃蛋糕。我要劝几句,他也会哭起来;  甚至我工作太多
期刊
晚上十点多,熟睡中的女儿突然一声尖叫,着实惊到了我。冲到她的小床边一看,我整个人傻眼了:她四肢抽搐、眼珠翻白、斜视,完全失去了意识。她遭遇“高热惊厥”了,早些时候周围的妈妈也提起自家孩子碰到过,但我总觉得是小概率事件,没放在心上。  我觉得异常惊恐。要知道,两小时之前,女儿才只是37.4℃的低热,而且一切照常,没哭没闹,是自行入睡的。  当晚我就带女儿去了医院急诊,医生建议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的精神内
期刊
儿子有个幼儿园同学,一年级是去美国上的,二年级回到北京,进了某著名小学。有一次她妈妈问她:你觉得美国的小学跟中国的比,有什么不一样?她回答说:美国的老师总是在我们做事前跟我们讲得很详细,做完以后都是鼓励,不批评;中国的老师事先不怎么告诉我们怎么做,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会批评。  我非常佩服这位小朋友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所谓事前管理很好理解,就是在让小朋友做一件不熟悉的事之前,把这件事为什么要做、谁来做、
期刊
周末聚会,闺密问我们:“孩子做噩梦半夜醒来大哭,怎么办?”  “怎么办?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啊。”豆豆妈自豪地说,其他的宝妈也跟着一起附和,表示同意。  “可是,我一直在安慰孩子,妈妈在,别怕。但是孩子还是好害怕、好难受的样子,后来就扑在我怀里哭了。”闺密一脸迷惑。  不是说了“别怕,妈妈在”了吗?怎么好像不太管用。  为什么呢?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孩子从噩梦中惊醒,首先体验到的是怕的情
期刊
家里小丫头今年三年级,由于从小就看一些迪斯尼、巧虎之类的视频,且幼儿园常常就宣传圣诞节什么的,所以从小就有圣诞节的概念,打从懂事起就要过圣诞节。  第一年过圣诞,起床时第一件事是看看自己丢在床尾的袜子里有没有礼物,结果发现有一大包平时就想要的东西,那个开心啊。  以后每一年的圣诞总是非常非常开心的时候。  随着小丫头慢慢长大,她原本深信不疑的圣诞老人逐渐变得可疑起来,曾经小丫头反复问过我是不是真有
期刊
最近和朋友闲聊,说起几件挺神奇的事。  有一位我们都认识的家长,他的孩子叫东东,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是很厉害的奥数带教老师,每天都会给成绩不错的同学留两道比较难的奥数题目。但最近东东妈发现她对数学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老师留的奥数题目也不太愿意去做,总说很难不会做。东东妈很生气,指责她不愿意动脑筋。  有一次,东东妈带东东出境旅游,中途到一个有时差的地区换机
期刊
从小在爸爸的世界里,习得的友善和亲热,使我不知不觉建立了对世界的信任感。当我因为“善恶不分”,独自面对某种险境,父亲给我的一切和潜意识调动的女性直觉,也会帮助我。我22岁才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那之后我常常独自旅行,遇到过一些一念之间的险境。我一直觉得爸爸一路在陪伴我、照顾我、保护我。  大学毕业前两个月,我第一次以独自旅行的方式纪念22岁生日,从四川达州去安徽合肥(当时我的男友、现在的丈夫在中国科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