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渔业生产大国,二十年来渔业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国内渔业的总产值已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但是近几年随着国际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和我国与周边国家双边渔业协定的签定生效等因数的影响,以及自然水产资源的衰退、水污染情况的加剧,我国的渔业经济及结构面临着严峻局面。因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将是我国渔业经济及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部署中的重要一个环节。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普遍推广高密度机械化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机械化设备中,增氧机是其中的关键设备,它是一种通过电动机或柴油机等动力源驱动工作部件,使水和空气充分混合,从而扩大气液接触面积,使空气中的“氧”迅速转移到养殖水体中的设备,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和射流式等形式。其中叶轮式增氧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年产量约15万台,其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均优于其他机型,但是运转噪声较大,一般用于传统鱼类养殖;其次是水车式增氧机,一般用于养虾、养鳗和特种水产品养殖,年产量约十万台;而射流式增氧机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机型,主要是应用于特种水产品的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中,具有充氧深度和角度可调,但增氧能力、动力效率较低。增氧机的使用,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因水质恶化或高密度养殖而引起水体中缺氧的难题。虽然增氧机的机械原理较为简单,但要搞清楚每种型式增氧机的增氧机理、有效地提高增氧机的增氧能力、特别是提高其动力效率,若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科研设计能力、养殖专业知识及系统检测手段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国内增氧机生产绝大多数是采取仿制形式,产品质量的控制不易稳定。在近几年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大量的新生企业加入增氧机生产行列,造成国内增氧机产品的总体质量下滑。增氧机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养殖产量、养殖成本,若存在安全隐患,将会造成农渔民的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增氧机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天津、河北、广东、江苏、浙江等5个省市24家企业的26种产品,合格18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69.2%。其中抽查了水车式增氧机7种,合格6种,抽样合格率为85.7%;抽查了叶轮式增氧机19种,合格12种,抽样合格率为63.2%。
在本次抽查中,增氧机存在较为突出的质量问题是“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和“空运转噪声”这三个检测项目。“增氧能力”是指在规定条件下,通过增氧机工作,单位时间内水体中溶解氧质量的增量,是衡量增氧机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该项直接影响到养殖密度和产量的高低。这次抽查有8种产品达不到标准要求,占抽查产品总数的30.8%,其中有1种3KW顺轮增氧机增氧能力仅为3.52kg/h,是标准规定值(≥4.5kg/h)的78%,而另1种1.5KW叶轮增氧机增氧能力也只有1.73kg/h,是标准规定值(≥2.3kg/h)的75%。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一是部分涉及增氧机产品生产或生产历史不长的企业,未作产品型式检验就组织生产销售,对自己产品的质量水平毫无了解、盲目生产所致;二是采用了质量较差的电动机作为动力,电动机实际功率达不到标称功率;三是,企业为了节省原材料而盲目减少了叶轮、叶片的有效工作面积。“动力效率”是指在额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增氧机每千瓦输入功率的增氧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生产电耗,养殖成本的大小。这次抽查有7种产品达不到该项标准要求,占抽查产品总数的46.2%。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部分企业自行生产质量不过关的配套电动机,其电动机本身的效率低,内耗大,造成资源的浪费。“空运转噪声”反映了增氧机零部件的加工和总体装配的质量保证程度,本次抽查中有3种产品达不到该项标准要求,占抽查产品总数的30.8%,造成的原因是多样的: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有效的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配套的零部件质量差。
本次对13家2002年抽查过的企业产品进行了跟踪抽查,跟踪抽查企业数占本次抽查企业总数的50%,经检测有11家企业的11种产品合格,跟踪抽查产品合格率为84.6%,比本次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高出21.4个百分点。一些企业的产品2002年抽查不合格后,引起了企业的充分重视,经认真整改,改进了设计,并经多次产品委托检测,彻底改变了以往盲目生产的弊端,产品的性能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河北汉沽农场宏发渔业机械厂擅自调换样品,不认真整改,本次抽查产品共有“增氧能力”、“动力效率”、“空运转噪声”、“运转平稳性”四项检测项目不合格产品质量低劣。
增氧机产品是高密度水产养殖必备的机械设备,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针对本次监督抽查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责成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切实做好后处理工作,特别是对连续抽查不合格企业做好企业整改工作,未经整改合格,不能继续生产。做好产品宣传报道工作“扶优治劣,引导消费”,因为增氧机产品一般来说面对的是农村市场,而农民收入低,对产品质量判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强,只有以我们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各项后处理工作,才能维护好渔民的利益,促进渔业生产。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普遍推广高密度机械化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机械化设备中,增氧机是其中的关键设备,它是一种通过电动机或柴油机等动力源驱动工作部件,使水和空气充分混合,从而扩大气液接触面积,使空气中的“氧”迅速转移到养殖水体中的设备,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和射流式等形式。其中叶轮式增氧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年产量约15万台,其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均优于其他机型,但是运转噪声较大,一般用于传统鱼类养殖;其次是水车式增氧机,一般用于养虾、养鳗和特种水产品养殖,年产量约十万台;而射流式增氧机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机型,主要是应用于特种水产品的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中,具有充氧深度和角度可调,但增氧能力、动力效率较低。增氧机的使用,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因水质恶化或高密度养殖而引起水体中缺氧的难题。虽然增氧机的机械原理较为简单,但要搞清楚每种型式增氧机的增氧机理、有效地提高增氧机的增氧能力、特别是提高其动力效率,若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科研设计能力、养殖专业知识及系统检测手段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国内增氧机生产绝大多数是采取仿制形式,产品质量的控制不易稳定。在近几年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大量的新生企业加入增氧机生产行列,造成国内增氧机产品的总体质量下滑。增氧机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养殖产量、养殖成本,若存在安全隐患,将会造成农渔民的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增氧机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天津、河北、广东、江苏、浙江等5个省市24家企业的26种产品,合格18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69.2%。其中抽查了水车式增氧机7种,合格6种,抽样合格率为85.7%;抽查了叶轮式增氧机19种,合格12种,抽样合格率为63.2%。
在本次抽查中,增氧机存在较为突出的质量问题是“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和“空运转噪声”这三个检测项目。“增氧能力”是指在规定条件下,通过增氧机工作,单位时间内水体中溶解氧质量的增量,是衡量增氧机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该项直接影响到养殖密度和产量的高低。这次抽查有8种产品达不到标准要求,占抽查产品总数的30.8%,其中有1种3KW顺轮增氧机增氧能力仅为3.52kg/h,是标准规定值(≥4.5kg/h)的78%,而另1种1.5KW叶轮增氧机增氧能力也只有1.73kg/h,是标准规定值(≥2.3kg/h)的75%。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一是部分涉及增氧机产品生产或生产历史不长的企业,未作产品型式检验就组织生产销售,对自己产品的质量水平毫无了解、盲目生产所致;二是采用了质量较差的电动机作为动力,电动机实际功率达不到标称功率;三是,企业为了节省原材料而盲目减少了叶轮、叶片的有效工作面积。“动力效率”是指在额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增氧机每千瓦输入功率的增氧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生产电耗,养殖成本的大小。这次抽查有7种产品达不到该项标准要求,占抽查产品总数的46.2%。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部分企业自行生产质量不过关的配套电动机,其电动机本身的效率低,内耗大,造成资源的浪费。“空运转噪声”反映了增氧机零部件的加工和总体装配的质量保证程度,本次抽查中有3种产品达不到该项标准要求,占抽查产品总数的30.8%,造成的原因是多样的: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有效的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配套的零部件质量差。
本次对13家2002年抽查过的企业产品进行了跟踪抽查,跟踪抽查企业数占本次抽查企业总数的50%,经检测有11家企业的11种产品合格,跟踪抽查产品合格率为84.6%,比本次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高出21.4个百分点。一些企业的产品2002年抽查不合格后,引起了企业的充分重视,经认真整改,改进了设计,并经多次产品委托检测,彻底改变了以往盲目生产的弊端,产品的性能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河北汉沽农场宏发渔业机械厂擅自调换样品,不认真整改,本次抽查产品共有“增氧能力”、“动力效率”、“空运转噪声”、“运转平稳性”四项检测项目不合格产品质量低劣。
增氧机产品是高密度水产养殖必备的机械设备,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针对本次监督抽查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责成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切实做好后处理工作,特别是对连续抽查不合格企业做好企业整改工作,未经整改合格,不能继续生产。做好产品宣传报道工作“扶优治劣,引导消费”,因为增氧机产品一般来说面对的是农村市场,而农民收入低,对产品质量判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强,只有以我们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各项后处理工作,才能维护好渔民的利益,促进渔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