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当初,儿时的一台老式插卡游戏机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我向其他小朋友炫耀的豪华资本。可是看看现在,当集游戏、MP3、视频播放及移动硬盘等众多功能于一身的索尼PSP掌上游戏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旅行必不可少的酷炫装备时,世界变化的脚步速度之快着实令我惊叹。作为年轻一族的必备娱乐装备,索尼PSP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而与PSP仅一字之差的博世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 ram,电子稳定程序)则代表着现阶段车辆顶级主动安全系统。
由于博世在全球主动安全系统方面的庞大市场占有率以及多年来在全球市场持续的消费者教育,作为博世公司注册商标的ESP目前大有成为商品通用名之势。事实上,博世并非全球唯一的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程序制造商,美国和日本的多家零部件厂商也都生产与ESP~功能相似的车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与此同时,不同汽车厂商对旗下车型所装备的电子稳定程序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宝马的DSC、丰田的VSC、日产的VDC等。
最近,大众集团宣布其将于2009年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所有车型上都标配ESP,这比美国政府的规定早了3年。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风向标,大众在美国市场的决策势必将引起全球市场跟风而动。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中国,2007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这其中有道路复杂、人口密度大的因素,但车辆主动安全系统装备水平整体较低恐怕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试图向读者朋友再次介绍久违的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
从ABS到ESP,主动安全系统升级让驾驶更安全
在主动安全系统的开发领域,博世绝对配得上“先驱者”这个称号。从ABS到ESP,主动安全系统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性时刻都闪耀着博世的身影。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从一开始仅作为高档豪华车的选装配置到今天成为安全配置的标准,其发展历程伴随着主动安全技术的升级令车辆安全防护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而“年轻”的电子稳定程序ESP则在ABS软硬件的基础上对主动安全系统进行了重新定义。如果说ABS系统的诞生在主动行车安全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ESP系统则是将主动安全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从图1中可以看出,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最基本的主动安全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TCS是在ABS基础上的合理拓展,提供了车辆在加速时的安全保障;电子稳定程序ESP则代表了更高层次的主动安全,能够识别出车辆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状况,如快速转向、紧急变道、紧急避让等,并且立即对车辆进行干预,帮助驾驶者保持对车辆的控制。这种关系和最初的手机可能仅限于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之后的拍照、录音、上网、MP3等众多功能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出来的道理一样。从ABS到TCS,再到ESP,主动安全系统的升级让驾驶变得更安全。
电子稳定程序ESP在险情成真之前便化险为夷
就在气囊等被动安全系统的作用被逐渐放大之时,一直“默默无闻”为安全行车保驾护航的ESP似乎被淹没在汽车厂家大力宣传被动安全防护装备的声浪之中。诚然,安全气囊的出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的严重性和伤害,为人们驾驶车辆提供了必要的被动安全保护。然而,“安全气囊在某严重交通事故中全部爆开,车内乘员幸免于难”的“奇迹”见诸报端的例子并不多见,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事故后气囊爆开车内仍然惨不忍睹的悲惨画面。虽然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安全气囊的作用,但是,起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与其被动地降低事故带给人们的伤害,不如主动地寻求办法避免事故发生这个道理,这样的结果对于构建安全和谐的用车环境或许意义会更大。
数据显示,几乎75%的中国驾驶者都经历过紧急制动,大约一半的驾驶者曾发生过车辆侧滑,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人都曾经站在危险事故发生的边缘。那些险些酿成惨剧的事故或许值得我们庆幸,但是,当危险真正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难道真的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安全气囊身上吗?想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防止事故发生方面,ESP无疑拥有安全气囊无法比拟的主动性优势,时刻待命监测车辆的运行状况,对于哪怕是细微的动态变化,ESP都不会“置之不理”,快速反应并对车辆先期实施动态管理,将可能发生事故危险的征兆扼杀在摇篮里。
受消费者认知度和匹配成本影响,ESP装车率普遍较低
ESP在增强车辆主动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且在技术上也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全球,轿车装配ESP的比例仍然较低。2007年,全球范围内仅有26%的新车装配了ESP,而在中国这项保护生命的技术只有5%的装配率。我们认为,消费者认知程度不高和受ESP匹配成本制约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两个最主要原因。
身为“90后”的ESP由于诞生时间不长在消费者认知度方面表现不佳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在中国,被动安全系统拥有比主动安全系统更高的认知度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其实是一个主、被动安全系统到底哪个该在车辆安全方面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或许,当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关注被动保护转向重视主动预防时,我们能够在更多车型的标准配置清单上看到ESP。
ESP在车辆上的装配从技术角度讲已经能够实现,但是受不同车型装配难易程度的影响,ESP与车辆的匹配成本会产生差异。目前,ESP的匹配成本在欧洲一般在300~400欧元范围内,折合人民币3000~4000元。拿国内市场来说,加装ESP带来的成本增加不会对高档豪华车的售价产生根本性影响,高档车车主的购买决策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干扰,但是对于将目光瞄准经济型轿车的消费者而言,动辄几千元的购车成本增加则有可能彻底改变他们的购买决定,因此,国内A级车市场还鲜有装配ESP的车型。目前,国内将ESP列为标准配置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高级车消费市场。从表中不难看出,迈腾、第八代雅阁和铂锐三款主流中高级车均全系标配了电子稳定程序,这不仅是这三款车的主要卖点之一,更将它们的安全配置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建议消费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车辆时,尽量选择装配ESP的车型。虽然三四千元的成本增加并非小数目,但是ESP能够主动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为你省下发生事故后修理车辆的费用,而这部分花费可不是几千元就能够买单的。
由于博世在全球主动安全系统方面的庞大市场占有率以及多年来在全球市场持续的消费者教育,作为博世公司注册商标的ESP目前大有成为商品通用名之势。事实上,博世并非全球唯一的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程序制造商,美国和日本的多家零部件厂商也都生产与ESP~功能相似的车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与此同时,不同汽车厂商对旗下车型所装备的电子稳定程序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宝马的DSC、丰田的VSC、日产的VDC等。
最近,大众集团宣布其将于2009年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所有车型上都标配ESP,这比美国政府的规定早了3年。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风向标,大众在美国市场的决策势必将引起全球市场跟风而动。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中国,2007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这其中有道路复杂、人口密度大的因素,但车辆主动安全系统装备水平整体较低恐怕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试图向读者朋友再次介绍久违的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
从ABS到ESP,主动安全系统升级让驾驶更安全
在主动安全系统的开发领域,博世绝对配得上“先驱者”这个称号。从ABS到ESP,主动安全系统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性时刻都闪耀着博世的身影。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从一开始仅作为高档豪华车的选装配置到今天成为安全配置的标准,其发展历程伴随着主动安全技术的升级令车辆安全防护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而“年轻”的电子稳定程序ESP则在ABS软硬件的基础上对主动安全系统进行了重新定义。如果说ABS系统的诞生在主动行车安全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ESP系统则是将主动安全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从图1中可以看出,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最基本的主动安全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TCS是在ABS基础上的合理拓展,提供了车辆在加速时的安全保障;电子稳定程序ESP则代表了更高层次的主动安全,能够识别出车辆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状况,如快速转向、紧急变道、紧急避让等,并且立即对车辆进行干预,帮助驾驶者保持对车辆的控制。这种关系和最初的手机可能仅限于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之后的拍照、录音、上网、MP3等众多功能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出来的道理一样。从ABS到TCS,再到ESP,主动安全系统的升级让驾驶变得更安全。
电子稳定程序ESP在险情成真之前便化险为夷
就在气囊等被动安全系统的作用被逐渐放大之时,一直“默默无闻”为安全行车保驾护航的ESP似乎被淹没在汽车厂家大力宣传被动安全防护装备的声浪之中。诚然,安全气囊的出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的严重性和伤害,为人们驾驶车辆提供了必要的被动安全保护。然而,“安全气囊在某严重交通事故中全部爆开,车内乘员幸免于难”的“奇迹”见诸报端的例子并不多见,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事故后气囊爆开车内仍然惨不忍睹的悲惨画面。虽然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安全气囊的作用,但是,起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与其被动地降低事故带给人们的伤害,不如主动地寻求办法避免事故发生这个道理,这样的结果对于构建安全和谐的用车环境或许意义会更大。
数据显示,几乎75%的中国驾驶者都经历过紧急制动,大约一半的驾驶者曾发生过车辆侧滑,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人都曾经站在危险事故发生的边缘。那些险些酿成惨剧的事故或许值得我们庆幸,但是,当危险真正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难道真的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安全气囊身上吗?想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防止事故发生方面,ESP无疑拥有安全气囊无法比拟的主动性优势,时刻待命监测车辆的运行状况,对于哪怕是细微的动态变化,ESP都不会“置之不理”,快速反应并对车辆先期实施动态管理,将可能发生事故危险的征兆扼杀在摇篮里。
受消费者认知度和匹配成本影响,ESP装车率普遍较低
ESP在增强车辆主动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且在技术上也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全球,轿车装配ESP的比例仍然较低。2007年,全球范围内仅有26%的新车装配了ESP,而在中国这项保护生命的技术只有5%的装配率。我们认为,消费者认知程度不高和受ESP匹配成本制约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两个最主要原因。
身为“90后”的ESP由于诞生时间不长在消费者认知度方面表现不佳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在中国,被动安全系统拥有比主动安全系统更高的认知度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其实是一个主、被动安全系统到底哪个该在车辆安全方面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或许,当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关注被动保护转向重视主动预防时,我们能够在更多车型的标准配置清单上看到ESP。
ESP在车辆上的装配从技术角度讲已经能够实现,但是受不同车型装配难易程度的影响,ESP与车辆的匹配成本会产生差异。目前,ESP的匹配成本在欧洲一般在300~400欧元范围内,折合人民币3000~4000元。拿国内市场来说,加装ESP带来的成本增加不会对高档豪华车的售价产生根本性影响,高档车车主的购买决策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干扰,但是对于将目光瞄准经济型轿车的消费者而言,动辄几千元的购车成本增加则有可能彻底改变他们的购买决定,因此,国内A级车市场还鲜有装配ESP的车型。目前,国内将ESP列为标准配置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高级车消费市场。从表中不难看出,迈腾、第八代雅阁和铂锐三款主流中高级车均全系标配了电子稳定程序,这不仅是这三款车的主要卖点之一,更将它们的安全配置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建议消费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车辆时,尽量选择装配ESP的车型。虽然三四千元的成本增加并非小数目,但是ESP能够主动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为你省下发生事故后修理车辆的费用,而这部分花费可不是几千元就能够买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