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植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生物学,又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尽快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植物学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植物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植物学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当前,教师面对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没有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功利性强等问题时感到十分困惑。为此,我们认真反思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现一直以来教师关注的焦点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视了对学生“怎么学”的考虑,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我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但却不是学生真正认可的好老师。
  以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我们组织教研室教师认真进行总结研讨,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传统意义上以课程体系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往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研究性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即在组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兴趣、动机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的、深层次的终身学习能力。
  以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我们针对植物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形成了植物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主要根据植物学课程体系和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概念图和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植物学全貌和重点,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想学、爱学,最终达到学生能力提高的目的,是一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能力进阶培养与学习模式。
  二、注重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在植物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是在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中,采用生活中常见又比较有趣的生命现象作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组织深入讨论,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以致用的目的,效果良好。譬如,植物学课程中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也难以记忆,为此在教学中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树空心仍能生长”的现象作为案例,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堂讨论,分析出老树空心还可以正常生长所蕴含的植物学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后还引申出对空心树的利用以及防护对策。又如,从“一个萝卜一个坑,一窝红薯一个坑”的谚语中,启发学生理解植物定根和不定根的发生与发育。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案例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植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把枯燥的知识学活了,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二是在植物学教学中,采用知识点连接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从空间和整体上掌握植物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生反应很好。譬如,在植物个体发育的被子植物生活史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名词术语,这些术语在之前的课堂讲解中分散在各个章节,有些名词和术语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图表的方式画出一个概念连接图(见图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将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周期中所经历的发育过程串起来,有助于他们理解诸如孢子、孢子体和配子、配子体等这些令人费解的名词,促使他们思考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受精过程与植物世代交替的关系等。
  植物花药结构和花粉发育时,利用我们研究中拍摄的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花药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分子检测的细胞学照片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花药壁绒毡层细胞与花粉败育的关系,进而认识到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学研究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研究植物学科学问题。以水稻抗旱基因研究为实例,介绍气孔的数量、大小和开闭程度与植物抗旱性之间的关系,加深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是植物与外界水分和气体交换的“门户”的理解。通过植物细胞壁结构和物质组成影响生物质能源利用的讨论,加深对植物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利用的兴趣。
  这些研究实例不仅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的窗口之一,使他们感受到植物学经典知识与现代科学研究交叉融合的魅力,进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除了课堂教学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外,实验室还对学生开放,部分希望提早进行科研训练的学生常常将科研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在这种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植物学课程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3项省级和4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植物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二是通过改革,教学相长的效果也较为明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科研,教研室教师近年来获批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973计划”、“863计划”项目、转基因专项等子课题,参加多项科研合作课题。
  通过改革实践,经过与学生的交流、调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普遍受到欢迎。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较为明显,学生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进行初步的科研探讨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近1/3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开始主持和参加本科生科研课题。
  研究性教学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要在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课程中广泛采用并形成氛围,让研究探索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须以研究为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研究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对教学方法适当加以改变或调整;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更新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思考探索者,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着重介绍了网络系统在职业技术教育立体化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立体化教学网络系统的构建,网络环境下立体化教学的特点与优势以及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表明,该教学平台对于
作为纲领性文件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没有对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作清晰的定义,因而就信息技术如何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方面,提出了单一的、过细的模式,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的
本文围绕“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系统分析了实施“质量工程”的现实意义及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了在实施“质量工程”中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