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几株野百合,给我的是关于生命和美感的记忆。
在黝黑的崖壁上,它白得像忘记融化的雪,像一簇静止温柔的闪电,那洁白的身影,洁白的形态,二十多年了,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摇曳。
20世纪90年代,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山上的一所小学校里教书。我在那所海拔600多米的小学里教了三年书。从一年级教起,一直带着那32个孩子,教到他们上三年级。那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虽然经历过师范学校的见习和实习,但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只能一边教一边学。其实,这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的许多细节,都是和“学做人”“学做事”有关。
记得刚听校长分配完任教班级之后,我们就开始根据所任教的年级编写教案。那时,学校是可以领到参考教案的,初出茅庐,没什么经验,就只能按着教学参考书,一字不落地抄下来。如今想来,照本宣科的确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因为山上的那些孩子很淳朴,有的上小学一年级了,仍不会写字。我教的是語文,首先要教会孩子们的是拼音,声母和韵母,“声母和韵母交朋友,组成了音节。”几个月下来,才发现学校里学到的所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那么好用。
有一次下课后,孩子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我独自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发呆,看着一轮红日从山的那一边落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也不知道自己站了多久,后来我就离开教室回了宿舍。天黑下来的时候,校长来敲我们宿舍的门,他把我的教案本和课本给我的时候说,天快要下雨了,我去查看教室的门窗有没有关好,发现你的东西落在教室门口了。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细节,仍觉得温暖。
是的,如果大雨打湿了我的课本和教案本,那么,就要重新抄写一遍教案。那得要费不少时间呢。
半年多后,我们的教室搬到了三楼。孩子们的学识增长了不少,个子也长高了不少。有时,我会布置他们在课堂上写一些作业。记得那时每周都有十几节课,如果每节课不落地全靠嘴皮子讲,喉咙很快就会受不了。山上的孩子们很乖,给他们一些任务做,他们都能很安静地认真完成。我也就有了倚靠讲台眺望窗外的可能。
教室后窗正对着一户人家。那家人的房子周围种满了竹子。女主人时常在房子门口的空地上制作竹扫把。竹子浑身都是宝,村里的农人们一般把一棵长得不错的竹子砍倒,放在肩上扛到村子里的竹子收购点,能换取10元人民币。之所以对这个行情如此记忆犹新,是因为办公室里有一位初中毕业后直接来代课的男老师。他长着一张黝黑但俊俏的脸,年纪比我还小,我们当年的工资是每月300元,而他的代课工资是我们的一半。办公室里常常会听见各种讨论,说我们的工资和扛几根竹子是等同的。
只是,十七八岁的人,大部分的是扛不了竹子的。
教室后窗的那位女主人,显得十分瘦弱。我没有看见她扛竹子的身影,但是,常常可以看见她在家门口忙碌的身影。从竹子身上砍下来的尾巴,要扎成一个一个的竹扫把,也颇费一番工夫。首先要把那些带着竹叶的枝枝丫丫码放整齐,用刀去掉一些多余的部分,再用铁丝穿梭串联,把它们捆绑固定成一个扫把的样子,最后,再装上一个两尺多长的细柄。
写着写着,我就想到,必须把一些心事放在高一点的地方。
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女主人日日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当年,她可能不会注意到近旁有一双眼睛,时常注视着她。她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有一个人,站在角落里,在默默揣摩她的生活。
后来,我谈恋爱了。男朋友每周日会开着摩托车送我到山上的学校去。有时候去得早了,他会说去学校附近的山里逛逛吧。
于是,就遇见了那些野百合。
那年,他执意要跨过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爬到高处,去摘那几朵百合花,然后递到我的手里。回到宿舍后,我把几株野百合插进一个玻璃瓶子里,第二天,我把它们放在教室靠窗的一张木桌子上。有一周左右的时间,那些次第开放的花朵,带给我许多的暖意,它们能轻轻拂去我身上的倦意,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山上的日子清苦,我们一群年轻的住校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就安静地待在宿舍里,不停地为自己充电。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檐下朗诵农谚,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我们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鸟儿们在窗外远远近近地插嘴,似乎在旁注着那些古奥的文字,于是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记录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蛙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日子也就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欢喜。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你的经历有一天就可能成为你的财富。而你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有的是过客,有的注定不是。你和一群人品好、学养好的人在一起,你的人品、学养也会变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雪者其性洁,近荷者其心香。
多年以后的这个夜里,我突然无限怀念那些生活在崖壁上的植物,它们厮守着那些陡峭的崖壁和背阴的荒坡,自得其乐着,自忍其苦着,凭借着少许水分稀薄的养分,养活和安顿自己清苦的一生。我突然想起那个曾在我眼皮底下无限忙碌的中年妇女,养成并始终保持了清淡、随和、质朴的性情。崖壁上的那些野百合,有了一种近乎荒凉的美感,苍凉里又不乏细腻的柔情,这使得我饥渴的眼睛,或者准确地说,是因慌乱和空虚而无处安放的眼睛,有了值得久久凝望的地方。虽然,它们和她都只是一些清贫的存在。
就这样,一些似乎曾经与我们无关的存在,经历时间的淘洗,在某一个瞬间,就会与我们的记忆,甚至灵魂,有了深深的联系。
在黝黑的崖壁上,它白得像忘记融化的雪,像一簇静止温柔的闪电,那洁白的身影,洁白的形态,二十多年了,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摇曳。
20世纪90年代,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山上的一所小学校里教书。我在那所海拔600多米的小学里教了三年书。从一年级教起,一直带着那32个孩子,教到他们上三年级。那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虽然经历过师范学校的见习和实习,但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只能一边教一边学。其实,这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的许多细节,都是和“学做人”“学做事”有关。
记得刚听校长分配完任教班级之后,我们就开始根据所任教的年级编写教案。那时,学校是可以领到参考教案的,初出茅庐,没什么经验,就只能按着教学参考书,一字不落地抄下来。如今想来,照本宣科的确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因为山上的那些孩子很淳朴,有的上小学一年级了,仍不会写字。我教的是語文,首先要教会孩子们的是拼音,声母和韵母,“声母和韵母交朋友,组成了音节。”几个月下来,才发现学校里学到的所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那么好用。
有一次下课后,孩子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我独自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发呆,看着一轮红日从山的那一边落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也不知道自己站了多久,后来我就离开教室回了宿舍。天黑下来的时候,校长来敲我们宿舍的门,他把我的教案本和课本给我的时候说,天快要下雨了,我去查看教室的门窗有没有关好,发现你的东西落在教室门口了。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细节,仍觉得温暖。
是的,如果大雨打湿了我的课本和教案本,那么,就要重新抄写一遍教案。那得要费不少时间呢。
半年多后,我们的教室搬到了三楼。孩子们的学识增长了不少,个子也长高了不少。有时,我会布置他们在课堂上写一些作业。记得那时每周都有十几节课,如果每节课不落地全靠嘴皮子讲,喉咙很快就会受不了。山上的孩子们很乖,给他们一些任务做,他们都能很安静地认真完成。我也就有了倚靠讲台眺望窗外的可能。
教室后窗正对着一户人家。那家人的房子周围种满了竹子。女主人时常在房子门口的空地上制作竹扫把。竹子浑身都是宝,村里的农人们一般把一棵长得不错的竹子砍倒,放在肩上扛到村子里的竹子收购点,能换取10元人民币。之所以对这个行情如此记忆犹新,是因为办公室里有一位初中毕业后直接来代课的男老师。他长着一张黝黑但俊俏的脸,年纪比我还小,我们当年的工资是每月300元,而他的代课工资是我们的一半。办公室里常常会听见各种讨论,说我们的工资和扛几根竹子是等同的。
只是,十七八岁的人,大部分的是扛不了竹子的。
教室后窗的那位女主人,显得十分瘦弱。我没有看见她扛竹子的身影,但是,常常可以看见她在家门口忙碌的身影。从竹子身上砍下来的尾巴,要扎成一个一个的竹扫把,也颇费一番工夫。首先要把那些带着竹叶的枝枝丫丫码放整齐,用刀去掉一些多余的部分,再用铁丝穿梭串联,把它们捆绑固定成一个扫把的样子,最后,再装上一个两尺多长的细柄。
写着写着,我就想到,必须把一些心事放在高一点的地方。
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女主人日日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当年,她可能不会注意到近旁有一双眼睛,时常注视着她。她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有一个人,站在角落里,在默默揣摩她的生活。
后来,我谈恋爱了。男朋友每周日会开着摩托车送我到山上的学校去。有时候去得早了,他会说去学校附近的山里逛逛吧。
于是,就遇见了那些野百合。
那年,他执意要跨过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爬到高处,去摘那几朵百合花,然后递到我的手里。回到宿舍后,我把几株野百合插进一个玻璃瓶子里,第二天,我把它们放在教室靠窗的一张木桌子上。有一周左右的时间,那些次第开放的花朵,带给我许多的暖意,它们能轻轻拂去我身上的倦意,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山上的日子清苦,我们一群年轻的住校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就安静地待在宿舍里,不停地为自己充电。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檐下朗诵农谚,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我们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鸟儿们在窗外远远近近地插嘴,似乎在旁注着那些古奥的文字,于是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记录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蛙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日子也就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欢喜。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你的经历有一天就可能成为你的财富。而你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有的是过客,有的注定不是。你和一群人品好、学养好的人在一起,你的人品、学养也会变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雪者其性洁,近荷者其心香。
多年以后的这个夜里,我突然无限怀念那些生活在崖壁上的植物,它们厮守着那些陡峭的崖壁和背阴的荒坡,自得其乐着,自忍其苦着,凭借着少许水分稀薄的养分,养活和安顿自己清苦的一生。我突然想起那个曾在我眼皮底下无限忙碌的中年妇女,养成并始终保持了清淡、随和、质朴的性情。崖壁上的那些野百合,有了一种近乎荒凉的美感,苍凉里又不乏细腻的柔情,这使得我饥渴的眼睛,或者准确地说,是因慌乱和空虚而无处安放的眼睛,有了值得久久凝望的地方。虽然,它们和她都只是一些清贫的存在。
就这样,一些似乎曾经与我们无关的存在,经历时间的淘洗,在某一个瞬间,就会与我们的记忆,甚至灵魂,有了深深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