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在记忆里的野百合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x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几株野百合,给我的是关于生命和美感的记忆。
  在黝黑的崖壁上,它白得像忘记融化的雪,像一簇静止温柔的闪电,那洁白的身影,洁白的形态,二十多年了,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摇曳。
  20世纪90年代,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山上的一所小学校里教书。我在那所海拔600多米的小学里教了三年书。从一年级教起,一直带着那32个孩子,教到他们上三年级。那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虽然经历过师范学校的见习和实习,但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只能一边教一边学。其实,这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的许多细节,都是和“学做人”“学做事”有关。
  记得刚听校长分配完任教班级之后,我们就开始根据所任教的年级编写教案。那时,学校是可以领到参考教案的,初出茅庐,没什么经验,就只能按着教学参考书,一字不落地抄下来。如今想来,照本宣科的确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因为山上的那些孩子很淳朴,有的上小学一年级了,仍不会写字。我教的是語文,首先要教会孩子们的是拼音,声母和韵母,“声母和韵母交朋友,组成了音节。”几个月下来,才发现学校里学到的所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那么好用。
  有一次下课后,孩子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我独自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发呆,看着一轮红日从山的那一边落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也不知道自己站了多久,后来我就离开教室回了宿舍。天黑下来的时候,校长来敲我们宿舍的门,他把我的教案本和课本给我的时候说,天快要下雨了,我去查看教室的门窗有没有关好,发现你的东西落在教室门口了。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细节,仍觉得温暖。
  是的,如果大雨打湿了我的课本和教案本,那么,就要重新抄写一遍教案。那得要费不少时间呢。
  半年多后,我们的教室搬到了三楼。孩子们的学识增长了不少,个子也长高了不少。有时,我会布置他们在课堂上写一些作业。记得那时每周都有十几节课,如果每节课不落地全靠嘴皮子讲,喉咙很快就会受不了。山上的孩子们很乖,给他们一些任务做,他们都能很安静地认真完成。我也就有了倚靠讲台眺望窗外的可能。
  教室后窗正对着一户人家。那家人的房子周围种满了竹子。女主人时常在房子门口的空地上制作竹扫把。竹子浑身都是宝,村里的农人们一般把一棵长得不错的竹子砍倒,放在肩上扛到村子里的竹子收购点,能换取10元人民币。之所以对这个行情如此记忆犹新,是因为办公室里有一位初中毕业后直接来代课的男老师。他长着一张黝黑但俊俏的脸,年纪比我还小,我们当年的工资是每月300元,而他的代课工资是我们的一半。办公室里常常会听见各种讨论,说我们的工资和扛几根竹子是等同的。
  只是,十七八岁的人,大部分的是扛不了竹子的。
  教室后窗的那位女主人,显得十分瘦弱。我没有看见她扛竹子的身影,但是,常常可以看见她在家门口忙碌的身影。从竹子身上砍下来的尾巴,要扎成一个一个的竹扫把,也颇费一番工夫。首先要把那些带着竹叶的枝枝丫丫码放整齐,用刀去掉一些多余的部分,再用铁丝穿梭串联,把它们捆绑固定成一个扫把的样子,最后,再装上一个两尺多长的细柄。
  写着写着,我就想到,必须把一些心事放在高一点的地方。
  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女主人日日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当年,她可能不会注意到近旁有一双眼睛,时常注视着她。她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有一个人,站在角落里,在默默揣摩她的生活。
  后来,我谈恋爱了。男朋友每周日会开着摩托车送我到山上的学校去。有时候去得早了,他会说去学校附近的山里逛逛吧。
  于是,就遇见了那些野百合。
  那年,他执意要跨过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爬到高处,去摘那几朵百合花,然后递到我的手里。回到宿舍后,我把几株野百合插进一个玻璃瓶子里,第二天,我把它们放在教室靠窗的一张木桌子上。有一周左右的时间,那些次第开放的花朵,带给我许多的暖意,它们能轻轻拂去我身上的倦意,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山上的日子清苦,我们一群年轻的住校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就安静地待在宿舍里,不停地为自己充电。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檐下朗诵农谚,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我们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鸟儿们在窗外远远近近地插嘴,似乎在旁注着那些古奥的文字,于是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记录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蛙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日子也就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欢喜。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你的经历有一天就可能成为你的财富。而你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有的是过客,有的注定不是。你和一群人品好、学养好的人在一起,你的人品、学养也会变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雪者其性洁,近荷者其心香。
  多年以后的这个夜里,我突然无限怀念那些生活在崖壁上的植物,它们厮守着那些陡峭的崖壁和背阴的荒坡,自得其乐着,自忍其苦着,凭借着少许水分稀薄的养分,养活和安顿自己清苦的一生。我突然想起那个曾在我眼皮底下无限忙碌的中年妇女,养成并始终保持了清淡、随和、质朴的性情。崖壁上的那些野百合,有了一种近乎荒凉的美感,苍凉里又不乏细腻的柔情,这使得我饥渴的眼睛,或者准确地说,是因慌乱和空虚而无处安放的眼睛,有了值得久久凝望的地方。虽然,它们和她都只是一些清贫的存在。
  就这样,一些似乎曾经与我们无关的存在,经历时间的淘洗,在某一个瞬间,就会与我们的记忆,甚至灵魂,有了深深的联系。
其他文献
清时龚自珍云:“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  明朝范汭在其《琴川夜泊怀孙齐之》诗中也说:“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  平和就有一处名副其实的“高隐处”,他就是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所建的高隐寺。  初秋时节,几位朋友相约,驱车从县城出发,过坂仔、国强、安厚、到达大溪,出大溪镇先往正东行约一公里半后踅往东南,沿着一条尚堪汽车通行的山乡道路行驶了个把小时,我们来到的高隐寺。  
期刊
在日本能看到这样似曾相识的古建筑,真的是感到特别亲切,特别兴奋,也特别震撼。  我们是站在奈良东大寺前,仰望这座世界最大最高的木构大殿。大佛殿面宽57米,进深51.5米,高46米,比北京故宫太和殿还高大,显得那样巍峨雄伟、庄严肃穆。要支撑起这么高大的建筑,柱子必须十分粗壮。走进东大寺气宇轩昂的殿堂,里面的木柱果然都十分壮硕。不知是不是为了体现殿堂之大、木柱之粗而有意为之,其中一根木柱下面还挖了一个
期刊
日照,顾名思义的地方。据介绍,全年日照时间2540小时,是一个“生紫烟”的“东方太阳城”。但怎么理解“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呢?我从日照的一杯茶找到了答案。  我对日照原先是陌生的,2015年8月第一次有机会到访,不论是“蓝天、碧海、金沙滩”,还是“全国唯一可同时举行所有水上赛事的城市”,对于一个来自福建沿海的我来说,都不觉得特别新鲜。  因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而抵达日照。与会嘉宾安排
期刊
夏天的夜晚,每次饭后,只要没有急事挂心头,我总爱移步阳台,沐着凉风,看着花草,望着远方,审视着日渐拔高的新楼盘。  当燥热退尽,汗水风干,转身走入客厅的刹那,我突然发现洗衣机前多了一只爬行动物,慢慢挪动着肥大的身躯,深褐色,貌似蟑螂,但比蟑螂体积大。  因为地处景区,阳台上常有“外星人”光顾寒舍,蝴蝶是最常见的,有时在阳台的花丛中绕行,有时飞进客厅与花共舞。只要它的身影出现,我的眼球总被牢牢吸附,
期刊
如今,如果你心无焦虑,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也就是说,焦虑这种情绪,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围绕着锅碗瓢盆这个中心任务,我们左突右冲,希望打拼出一个美好的将来。没曾想,将来还没遇见,倒是与焦虑撞了个满怀。  我们越着急忙慌,越焦虑迷茫。我们经常感觉被生活推着走,无所适从。不走又不行,走又挺难走。我们纠结于一些小事,聚焦于一些破事,有点玻璃心,有点中年油,担心职场的发展,担心孩子的成长,担心父
期刊
去向东渠世坂渡槽必须经过世坂小学,远远地就看到有三三两两的人站在台阶上等候,我以为是和我们一样来此参观的人,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学生放学。我暗自嘲笑自己,水渠是用来灌溉田地的,怎么可能立在村子中央呢。走过一段土路,两边有金桔树,个头不高,果实却饱满,黄的果子密密匝匝,在绿叶中顽皮地探头探脑。一垄垄的甘蔗树极其挺拔,颇有国庆受阅官兵的风姿。半山坡上的枇杷树,花开得很小,一簇簇,聚集在一块,热闹非凡。
期刊
刘伯温(1311-1375)。汉族,名基,谥“文成”。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元统元年(1339)考取进士,任江西高安县丞、元帅府都事。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流传于世的著作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可没有想到,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日渐多疑起来。
期刊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沈宝善出生在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沈之骁年老得子,十分高兴,取名“宝善”,将其寄居庵堂读书奉佛。从小接受专门训练的沈宝善,聪明勤奋,颖悟绝伦,被族人称为“神童”,18岁那年,沈宝善只身赴省参加乡试,中举人,从此步入“政坛”,先后任职广东普宁、郁南等地。  清嘉庆十二年(1807),沈宝善任新会知县。当时的新会是广东沿海往港澳的海上必经之地,被以张宝为首的海
期刊
闽南漳州,是一座温润的城市,被美誉为“花果之城”。几年来,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倾力打造“五湖四海”田园都市,并建成“南湖”“碧湖”“西院湖”“九十九湾”等休闲公园,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园林风景。  两年前,我曾经来过南湖公园。这次元旦节日,陪伴家人又一次游走南湖,亲近湖光秀色的风景。每一次休闲游览南湖,心情愉悦,充满惬意。  南湖文化公园,简称“南湖”。是九龙江畔一座江与湖相依,寺与馆相伴,桥与园
期刊
南国的雪  这个寒冬  雪跟着雪飞扬  我知道  雪是来寻找你的  它在树梢上张望  在大地里呼喊  而我  在梦里梦外找寻  你去过的地方  是一场多年不见的雪  你走后,冬不再醒  雪也成了那塊石头  我坐着,回忆  遇见诗歌  一个日子  就这么轻易被诗歌占据  那人并未曾把电灯吹灭  花事已先于生日抵达  蜡烛比花更妖艳  这个日子  句点如蝌蚪般灵动  男人或女人  都有一只飞舞的蝴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