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寺怀古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能看到这样似曾相识的古建筑,真的是感到特别亲切,特别兴奋,也特别震撼。
  我们是站在奈良东大寺前,仰望这座世界最大最高的木构大殿。大佛殿面宽57米,进深51.5米,高46米,比北京故宫太和殿还高大,显得那样巍峨雄伟、庄严肃穆。要支撑起这么高大的建筑,柱子必须十分粗壮。走进东大寺气宇轩昂的殿堂,里面的木柱果然都十分壮硕。不知是不是为了体现殿堂之大、木柱之粗而有意为之,其中一根木柱下面还挖了一个边长约30厘米的洞,游客可以从这个洞的这一边钻到另一边。我们在观赏大殿时就看到有不少游客正在钻这个洞,看来要钻过去不是很费劲。这可说是一种游戏,但也有人说,钻过去就是穿越苦难,会走好运的。但无论如何,用这个洞来说明柱子的粗壮、殿堂的宏伟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日本森林茂密,盛产木材,木构建筑取材便捷,因此有这么宏伟的木构大殿并不奇怪。
  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建于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时期的公元728年,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因位于平城京(奈良旧称)之东,故名东大寺,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寺院是仿照中国唐朝建筑建造的,有中国游客戏称这是唐建筑的山寨版。然而,唐古都西安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留下来的古建筑。
  殿内供奉着铜铸大佛,高16.21米,铜座高3.35米,重452吨,称为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铸造的。当时武则天在洛阳紫微城造大佛铜像通天浮屠、在龙门奉先寺雕刻大佛石像卢舍那大佛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传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在参拜完河内国大县郡(今大阪府柏原市)知识寺大佛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因此才有了这尊大佛。
  在日本看到唐朝风格的建筑,让人感觉亲切;看到建筑精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建筑,让人感觉兴奋;看到这么巍峨高大的木构大殿,让人感觉震撼。我们在东大寺大殿里转了两圈,细细观赏,缓缓品味。东大寺不仅是祈祷天下太平、万民安康的道场,同时还是积极推进教理研究、负有培养学僧重任的寺院。大殿内置有六座佛龛,称为“六宗橱子”,里面安放有各宗根本经典,门上绘有各自的祖师及守护神像。
  东大寺院内还有南大门、二月堂、三月堂、正仓院等。南大门有日本最大寺门之称,宽约50米、高约25米,木质结构,匾额上题写“大华严寺”四个大字,跟中国汉字一样,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看懂。据说,二月堂能够俯视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区,但是游客通常无法尝试。
  东大寺前面有一个鹿苑公园,在公园里有很多可爱的鹿,或站或卧,对游客显得很友好亲近。游客可以随意抚摸它们,可以购买鹿食喂它们,有的鹿甚至会缠着游客要吃的,怪不得边上那个卖鹿食的小摊生意那么红火。
  东大寺与中国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建筑,铜像是仿照中国建造的,更重要的是它留下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的足迹。公元753年,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日本,在大佛殿前临时建造的戒坛向圣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唐招提寺建成后,鉴真和尚移至唐招提寺,而有关人员仍在这里传授戒律。
  面对这样的古建筑,让人不禁顿生思古之幽情。在这里怀古怀的主要是中日文化交流史,除了眼前这个鉴真和尚来传播中国文化的遗迹外,想到最多的是当年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的264年时间里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特别是阿倍仲麻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日本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我觉得善于学习的民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他文献
初春的晌午,阳光明媚,迎着和熙的春风,我们一家子,背着相机,踩着单车,向着慕名已久的莆美岩,一路歌悠悠,笑朗朗,我们这是去踏青、去赏花、去圆一个探春的梦  小别了闹市,走进旷野,心情异样愉悦。春光无限的大自然,张开了一双好客、热情的臂膀,正迎候着我们这些平日里忙碌、辛劳的人们。她要带我们去领略春的气息,去吸取春的菁华。让女儿暂搁下沉重的书包,让先生且抛下工作的烦恼,自己也放下繁琐的一切,快快乐乐走
期刊
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的闽南古县诏安,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开科取士以来,根据史料记载,全县共出了八十位文武进士,时间跨度从南宋初年直至清朝光绪年间。  根据史料记载,诏安第一位进士,名叫翁待举(约1076——1156),承议郎,字正德、志怀或至善,原是京兆(现西安)人,后迁南诏(其时属漳浦)四都盐仓。翁待举是太学生,因文字出众,得居上舍。北宋政和二年(1112)登壬辰科莫俦榜进士,是诏安有史以来的
期刊
初夏,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搭上开往南靖云水谣的公交车,去追寻当年的梦,当年我在那里工作时的人和事。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行驶,两边车窗不断掠过巍峨的山峰,深涧边的苍松翠竹、错落有致的茶园和若隐若现的村落,四十八年前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  1970年,我到南靖长教官洋小学任教,就是今天的“云水谣”。当时学校就设在一个祠堂里,没有教师宿舍,我们几个外地教师被安排在官洋临溪那排古老的店铺楼上住宿
期刊
上一讲我们聊到了林语堂的中国心和西洋脑,现在我们接着聊。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她有一个回忆,她说小的时候在美国读小学,她的同学居然会这么问说:“中国有椅子吗?你用鼓棒吃饭吗?——敲鼓的鼓棒。”那是指筷子!他说:“你也是用鼓棒吃饭吗?”这个小孩对中国不了解。其实,这不单单是美国的小孩、小学生不了解。一直到前些年时隔那么久,外国人对我们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前些年在报纸上面,我看到一则很好玩的、很好笑的
期刊
福建土楼作为闽西南群众因抵御倭寇需要而修建的楼堡式古民居,曾经以其独特造型而引起国外间谍机关的关注而披上神秘的面纱,让人们趋之若鹜,成了近年来福建旅游的热点景区。平和县现存有474座较为完好的土楼,是闽西南金三角土楼群永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角。然而遗憾的是,在上世纪末的福建土楼“申遗”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登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名榜录,着实让平和土楼遗憾而低头不语。但不管人们怎样想、怎样看,傲立在平和大地
期刊
世间的人、事、物,只可偶遇,不可强求。倘若遇见美,自然被套牢,再也忘不了,挣不脱。莆顶,便是这样一个地方。  闲着无事,最爱驱车兜风。大道小径,只要四轮能过,都想碾压一番,若有美景,便会四时光顾。  从和平乡飞鹰埔对面的小路进去,起初路尚宽广,有新建的村庄。过了村庄,道路变窄变弯,像抛物线起伏弯转,心叫不妙,这道路,对于初上路的新手绝对是中级挑战。  下坡经过一个村庄(新围楼),眼前豁然开朗,宽敞
期刊
享有诏安二十四景第七景“章朗春云”美誉的樟朗“春云庙”,始建于清朝年间,又具有明朝的建筑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来到春云庙的大门前,只见门口放着一对清朝建造祠堂庙宇遗留至今的抱鼓石,大门上的门匾,是一块巨石镌刻着4字蓝色大字“春云呈瑞”。大门两侧张贴着“神光普照合乡安,香烛长春答神恩”的门联,门前墙壁精心绘制有12幅壁画,屋檐下镶嵌一對狮子,高挂着两对大红灯笼,灯笼写着“喜气临门”“添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食物是一面镜子,照出一方乡土。  我的家乡漳浦是南方沿海的一隅小城,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得益于靠山近海,食物新鲜,加工方法简单明了,如肉类加菌笋炖煮、虾蟹佐姜蒜白灼,做法大都不拖泥带水,不失原味。我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其中最喜欢便是漳浦的肉圆。  肉圆于我,正如高邮咸鸭蛋于汪曾祺老先生,他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亦感同身受。我吃过鱼丸、鱼蛋、酒酿
期刊
《随园诗话》里引王阳明的话说:“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童子肃揖之所以能逗人,就因为他内在地保持着天真的本性。天真,就有“真”趣,而“美”就寓于“真”中。  诗,尤其是抒情诗,它的生命和价值,也在感情的“真”。这種真,可以时第杜式的执着、沉郁;也可以是太白式的豪放、飘逸。不过这多是成年人的“真”。还有一种是不失赤子心的“真”。中唐诗人卢仝的《村醉》诗,就是一首深得天真之趣
期刊
清时龚自珍云:“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  明朝范汭在其《琴川夜泊怀孙齐之》诗中也说:“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  平和就有一处名副其实的“高隐处”,他就是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所建的高隐寺。  初秋时节,几位朋友相约,驱车从县城出发,过坂仔、国强、安厚、到达大溪,出大溪镇先往正东行约一公里半后踅往东南,沿着一条尚堪汽车通行的山乡道路行驶了个把小时,我们来到的高隐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