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新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自任教一年级数学以来,我对两个班级由于习惯不同而造成学习效果迥异感触颇深,我认为数学课堂以下几个习惯值得我们关注:
一、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以前,很多老师只关注学生“说”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能静下来“倾听”别人发言,这个要求听起来很简单。但在进入一年级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中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别人回答问题好像与他毫不相干,他们往往只愿意说给老师听。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做起。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听?听什么?怎样听?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发言,做好表率。教师的言传身教无疑对学生是最好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作用。无论学生发言对与错,教师都要耐下心来倾听,切不要因为学生语速慢且表达不清而随意打断。学生或老师发言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听,并要求学生思考“他的发言中有没有错误,你有什么感想,你有需要补充的,或更好的建议吗?”。对认真倾听或能提出有价值建议的孩子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如:加星,画小红花,发小贴画等都是有效的手段。活动时间还可让学生复述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比一比谁听到的最多”“金耳朵”等比赛,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意识。
二、发言完整的习惯
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思维不清晰,语言就很难表达清楚。
一年级孩子特点是语言跟不上思维,发言随意性强,他们时常想起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语言组织能力很差,表达非常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首先,教师平时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了再说,使学生养成先思后言的习惯,并要求他们先举手后发言。其次,要使学生养成表达有序、完整的好习惯,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与示范。一年级的孩子说话模仿力很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如:“我的前面是讲桌,后面是黑板,左面是电视,右面是饮水机。你能像老师一样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吗?”。再次,教师要关注全体,给每一个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如果时间确实不允许,可让学生与同位或在小组里交流。另外,培养学生发言完整的习惯教师的评价鼓励也很重要,我经常见到:老师表扬其中一个同学发言完整,声音响亮或语言美,紧接着其他的孩子会越说越完整,语言越来越动听。
三、注意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我们从外界获取最多信息的手段,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注意力比较分散,他们时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认真观察,而一些在他们看来没趣的东西则心不在焉。要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认真观察的习惯,我觉得课前准备非常必要。我们班的课前准备采用“课桌上只放一枝笔,一块橡皮,一个本子”这种措施后,大大的削弱了学生对其它事物的注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让自己的课设计的有趣,才能长久的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或贴近孩子生活的学习情境,游戏,谜语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书本中的插图,要让他们带着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并通过“‘比比谁发现得多?’、‘谁观察得最仔细?’、‘谁能有顺序地把你发现的告诉大家?’‘比比谁的眼睛亮?’”等活动的展开,在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多次的竞赛、对比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有序观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另外,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与问题意识也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如:“你看懂了什么数学信息?或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我们还可以将课堂分成几个阶段,做课中操放松一下。或者采用比赛、游戏等形式进行练习,以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四、 动手实践的习惯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实验证明,孩子在动手中学习的最快。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能有效地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让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只有经历亲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动中想,想中学”,在动手操作中能获得直接的经验与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做出适当的引导,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偏离原本的方向,失去动手的意义。另外,动手操作还要和实践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学完了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用图形拼一幅画;学完统计,可让学生统计一下大蒜有几瓣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实处,用到实处,爱上思考,爱上操作。
五、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不断壮大,孩子在父母亲人的百般溺爱中,形成了考虑事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和别人交流,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性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越来越孤单,漠然,自私。他们不懂的与人合作,更不善于与人交流。我认为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教師可安排一些活动,如:让学生用小棒搭成正方体。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交流合作。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教师要示范详细一些,教师可自己扮演学生和其中一生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让学生明白交流合作什么,怎样合作交流。最后,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与趣味性。另外,教师还要给每个小组进行作品或成果展示的平台。
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习惯,读写规范的习惯等也都十分重要。虽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加强训练,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总之,一年级的学生好像一张白纸,教师只有用良好习惯的彩笔去用心绘制,才能呈现给人们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
一、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以前,很多老师只关注学生“说”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能静下来“倾听”别人发言,这个要求听起来很简单。但在进入一年级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中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别人回答问题好像与他毫不相干,他们往往只愿意说给老师听。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做起。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听?听什么?怎样听?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发言,做好表率。教师的言传身教无疑对学生是最好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作用。无论学生发言对与错,教师都要耐下心来倾听,切不要因为学生语速慢且表达不清而随意打断。学生或老师发言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听,并要求学生思考“他的发言中有没有错误,你有什么感想,你有需要补充的,或更好的建议吗?”。对认真倾听或能提出有价值建议的孩子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如:加星,画小红花,发小贴画等都是有效的手段。活动时间还可让学生复述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比一比谁听到的最多”“金耳朵”等比赛,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意识。
二、发言完整的习惯
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思维不清晰,语言就很难表达清楚。
一年级孩子特点是语言跟不上思维,发言随意性强,他们时常想起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语言组织能力很差,表达非常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首先,教师平时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了再说,使学生养成先思后言的习惯,并要求他们先举手后发言。其次,要使学生养成表达有序、完整的好习惯,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与示范。一年级的孩子说话模仿力很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如:“我的前面是讲桌,后面是黑板,左面是电视,右面是饮水机。你能像老师一样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吗?”。再次,教师要关注全体,给每一个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如果时间确实不允许,可让学生与同位或在小组里交流。另外,培养学生发言完整的习惯教师的评价鼓励也很重要,我经常见到:老师表扬其中一个同学发言完整,声音响亮或语言美,紧接着其他的孩子会越说越完整,语言越来越动听。
三、注意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我们从外界获取最多信息的手段,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注意力比较分散,他们时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认真观察,而一些在他们看来没趣的东西则心不在焉。要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认真观察的习惯,我觉得课前准备非常必要。我们班的课前准备采用“课桌上只放一枝笔,一块橡皮,一个本子”这种措施后,大大的削弱了学生对其它事物的注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让自己的课设计的有趣,才能长久的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或贴近孩子生活的学习情境,游戏,谜语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书本中的插图,要让他们带着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并通过“‘比比谁发现得多?’、‘谁观察得最仔细?’、‘谁能有顺序地把你发现的告诉大家?’‘比比谁的眼睛亮?’”等活动的展开,在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多次的竞赛、对比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有序观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另外,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与问题意识也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如:“你看懂了什么数学信息?或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我们还可以将课堂分成几个阶段,做课中操放松一下。或者采用比赛、游戏等形式进行练习,以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四、 动手实践的习惯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实验证明,孩子在动手中学习的最快。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能有效地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让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只有经历亲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动中想,想中学”,在动手操作中能获得直接的经验与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做出适当的引导,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偏离原本的方向,失去动手的意义。另外,动手操作还要和实践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学完了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用图形拼一幅画;学完统计,可让学生统计一下大蒜有几瓣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实处,用到实处,爱上思考,爱上操作。
五、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不断壮大,孩子在父母亲人的百般溺爱中,形成了考虑事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和别人交流,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性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越来越孤单,漠然,自私。他们不懂的与人合作,更不善于与人交流。我认为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教師可安排一些活动,如:让学生用小棒搭成正方体。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交流合作。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教师要示范详细一些,教师可自己扮演学生和其中一生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让学生明白交流合作什么,怎样合作交流。最后,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与趣味性。另外,教师还要给每个小组进行作品或成果展示的平台。
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习惯,读写规范的习惯等也都十分重要。虽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加强训练,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总之,一年级的学生好像一张白纸,教师只有用良好习惯的彩笔去用心绘制,才能呈现给人们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