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育神经中枢的重要环节,艺术教育是教育理念变革的集中体现,当前初中阶段艺术教育更加重视文化本身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艺术教育改革正逐渐朝着整合化、扩展化与开放化的领域迈进。学科的存在并非是孤立的,随着学科融合意识的逐渐增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核心发展方向。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追求的是“音画结合、智以达生”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从教育心理学机制方面切实突出学习者的知识迁移优势,通过对学科内容的整合来强化音乐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音美整合教学策略的研究打破了以往音乐和美术之间的学科壁垒。
关键词:初中音乐 美术 教学资源 整合策略
尽管在艺术表现形式及材质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性,然而美术和音乐这两种符号都具有对感官的重大冲击,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方面给予人们无限美感,是慰藉我们灵魂的“心灵鸡汤”。拥有联觉效应的音乐教学在与美术这一织体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赋予了音乐教学更加深刻的内涵,从色彩、节奏、旋律等多个方面彰显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可见,关于音美整合教学策略的研究需要从两大学科的艺术感召力出发,在音乐教学中辅以美术元素,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音美整合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美术挂图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全面感知音乐呈现的整体内容,借助美术元素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的内涵。通过对歌词中心思想和音乐形象的直观描绘将音乐精髓反映到具体的图画绘制当中,丰富了音乐语言的表现效果。与此同时,在音乐演唱情绪及风格掌握方面也事半功倍。学生闭上双眼想象着唯美的音乐画面,并通过手中的画笔对其进行描绘,栩栩如生,使得音乐形象的呈现更加多元化。此外,绘制图的顺序与音乐段落的顺序基本一致,这就避免了段落颠倒问题的产生,学生能够在音乐演唱的过程中将场景和情感相互联系。清淡的音乐对应优美的画面,而高昂的音乐则对应激烈的画面。
第二,借助色彩因素明确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之间的联系。色彩是图画中最为直观的视觉元素,而音乐中情绪和内容的呈现也是色彩因素的变相体现,这可能从音乐节奏的快慢和强弱中得到体现。教师可将音乐本身的音高变化和强弱变化在黑板上一一标出,通过轻重不一的曲线绘制来明确节奏的强弱变化。音乐播放的过程中学生可将乐曲节奏与教师绘制的曲线逐一对应,这更加有利于学生乐感的形成以及音乐形象的构建,在受到音乐旋律启发后便能够自我完成音乐节奏图的绘制,强化自身的动态旋律意识。
二、初中音美整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借助音乐与美术的链接点分析作品
从初中阶段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的链接点分析,除了色彩因素之外,还包括线条和节奏等内容,这也构成了艺术整合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这些链接因素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联系音美教学之间的关联,使得学生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巩固已有教学实践。在对节奏、线条和色彩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之间的惊人相似之处,这就需要音乐教育者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化音美课程之间的链接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观的形成。
(二)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操作平台
教育手段现代化应当与教育观念现代化相辅相成,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实施的同时也促进音乐教学手段的有效更新,突出教学资源整合的多样性优势,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打破原有音乐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地寻找音美教学资源的契合点,与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寻找更加广阔的音乐学习天地。视听交融的艺术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意识,同时也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时,在第一乐章“春”当中可将其制作成Flash动画,通过对“泉水叮咚”、“雨后天晴”等插部的描绘加深学生对音乐元素的理解,音乐与画面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收获更所的音乐知识,达到音画结合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通过视觉图象激发创造力
以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呈现一一幅画面,描绘的内容为教堂、阳光、小溪和水面。借助分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可先让学生对画面中的内容和景色进行语言描述,并对应不同景色的演唱方式,甚至可鼓励学生通过即兴演奏的方式来对画中内容进行描绘,这对于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过程中,原有的音乐形象更加饱满,并且视觉图像的呈现也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和音乐能力得到发展,是音美整合教学策略的最佳表达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知识与彩图绘制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着显著的教学优势,这是由于美术元素的呈现通常是直观可感的,它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使得音符的跳跃更加具有人性魅力,在歌词朗读的过程中配以对应的图画描绘,绘声绘色,这对于音乐形象的准确传达至关重要。从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音乐与美术教学相辅相成,借助听觉和视觉等系统实现二者学科的巧妙融合,这对于音乐教学内涵的呈现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色彩运用是音美整合教学策略研究中关注的重点,通常我们会将其视为音美整合教学的有效象征。可见,对于音乐价值的认识应当从艺术呈现的多元化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艺术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应倩.初中音乐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施[J].英语教学研究,2009,(03).
[2]胡志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1,(01).
关键词:初中音乐 美术 教学资源 整合策略
尽管在艺术表现形式及材质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性,然而美术和音乐这两种符号都具有对感官的重大冲击,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方面给予人们无限美感,是慰藉我们灵魂的“心灵鸡汤”。拥有联觉效应的音乐教学在与美术这一织体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赋予了音乐教学更加深刻的内涵,从色彩、节奏、旋律等多个方面彰显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可见,关于音美整合教学策略的研究需要从两大学科的艺术感召力出发,在音乐教学中辅以美术元素,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音美整合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美术挂图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全面感知音乐呈现的整体内容,借助美术元素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的内涵。通过对歌词中心思想和音乐形象的直观描绘将音乐精髓反映到具体的图画绘制当中,丰富了音乐语言的表现效果。与此同时,在音乐演唱情绪及风格掌握方面也事半功倍。学生闭上双眼想象着唯美的音乐画面,并通过手中的画笔对其进行描绘,栩栩如生,使得音乐形象的呈现更加多元化。此外,绘制图的顺序与音乐段落的顺序基本一致,这就避免了段落颠倒问题的产生,学生能够在音乐演唱的过程中将场景和情感相互联系。清淡的音乐对应优美的画面,而高昂的音乐则对应激烈的画面。
第二,借助色彩因素明确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之间的联系。色彩是图画中最为直观的视觉元素,而音乐中情绪和内容的呈现也是色彩因素的变相体现,这可能从音乐节奏的快慢和强弱中得到体现。教师可将音乐本身的音高变化和强弱变化在黑板上一一标出,通过轻重不一的曲线绘制来明确节奏的强弱变化。音乐播放的过程中学生可将乐曲节奏与教师绘制的曲线逐一对应,这更加有利于学生乐感的形成以及音乐形象的构建,在受到音乐旋律启发后便能够自我完成音乐节奏图的绘制,强化自身的动态旋律意识。
二、初中音美整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借助音乐与美术的链接点分析作品
从初中阶段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的链接点分析,除了色彩因素之外,还包括线条和节奏等内容,这也构成了艺术整合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这些链接因素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联系音美教学之间的关联,使得学生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巩固已有教学实践。在对节奏、线条和色彩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之间的惊人相似之处,这就需要音乐教育者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化音美课程之间的链接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观的形成。
(二)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操作平台
教育手段现代化应当与教育观念现代化相辅相成,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实施的同时也促进音乐教学手段的有效更新,突出教学资源整合的多样性优势,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打破原有音乐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地寻找音美教学资源的契合点,与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寻找更加广阔的音乐学习天地。视听交融的艺术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意识,同时也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时,在第一乐章“春”当中可将其制作成Flash动画,通过对“泉水叮咚”、“雨后天晴”等插部的描绘加深学生对音乐元素的理解,音乐与画面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收获更所的音乐知识,达到音画结合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通过视觉图象激发创造力
以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呈现一一幅画面,描绘的内容为教堂、阳光、小溪和水面。借助分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可先让学生对画面中的内容和景色进行语言描述,并对应不同景色的演唱方式,甚至可鼓励学生通过即兴演奏的方式来对画中内容进行描绘,这对于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过程中,原有的音乐形象更加饱满,并且视觉图像的呈现也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和音乐能力得到发展,是音美整合教学策略的最佳表达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知识与彩图绘制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着显著的教学优势,这是由于美术元素的呈现通常是直观可感的,它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使得音符的跳跃更加具有人性魅力,在歌词朗读的过程中配以对应的图画描绘,绘声绘色,这对于音乐形象的准确传达至关重要。从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音乐与美术教学相辅相成,借助听觉和视觉等系统实现二者学科的巧妙融合,这对于音乐教学内涵的呈现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色彩运用是音美整合教学策略研究中关注的重点,通常我们会将其视为音美整合教学的有效象征。可见,对于音乐价值的认识应当从艺术呈现的多元化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艺术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应倩.初中音乐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施[J].英语教学研究,2009,(03).
[2]胡志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