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脱贫致富”的奇效良方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语文考试结束,翻开学生试卷查阅失分项目时,试卷上阅读部分,尤其是课外阅读部分那又红又大的“×”,总让人看了心酸。
  曾经仔细研究过学生的阅读答题,不是题目没有看清楚,就是没有根据问题来答题,答非所问;不是缺乏捕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不会概括,就是问题分析理解不到位,浮于表面。曾对所教过的初二年级的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过调查,班里45个学生中,家里有课外书籍(除教学辅导资料)的占93.3%,有2本以上的占86.6%,有5本以上的占51.1%,有10本以上的只占22.2%,学生阅读过2本中国四大名著的占35.6%,阅读过4本中国四大名著的只占2.22%。这样的阅读状况,学生阅读水平低下也就见怪不怪了。
  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摆脱贫困,实现致富”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或者大声地朗读作品给他们听,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
  又如,取得家长支持,动员家长实施亲子阅读。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如果单纯依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则收效不会那么明显。因此,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动员他们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尽可能腾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和孩子谈谈共读一本书之后的感受。
  再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教师可以在班内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不仅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而且对他们的阅读情况也起到了检查和巩固的作用。
  二、要转变评价标准,尊重学生阅读的体验
  每个人因性格、素养、阅历等不同,所获得的阅读感悟体会也各不相同。传统的阅读教学,因为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一直以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把教参视为唯一的标准。正因为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受到了限制,学生的解读才变得唯一,学生阅读的兴趣才变得低落。因此,要使阅读教学变得有效,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悟、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
  (一)保护学生的阅读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闪现出的勇于创新、敢于求异的“火花”,教师不能轻易地将它“打入冷宫”,扼杀学生的奇思妙想,使他们永远不敢再有奇谈怪论,不敢再“越雷池半步”,致使他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永远与大家保持一致,从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敢于求异,鼓励学生积极争鸣,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只有教师拥有豁达的胸怀,容忍学生答题的小错误,才会使他们保持那颗进取心。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新授一篇课文时,先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根据学习的课文特点来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不妨多作思考,尽可能摆脱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设计。如教学《黔之驴》一文分析虎的形象时,原本我们会选择虎的某一心理或行为来询问学生,通过这个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虎具有怎样的性格,而现在我们改变了问题的设计:“你觉得课文中作者所描写的老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问结合文本内容去积极的思考,然后得出很多答案。这些问题的设计,留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要挖掘文本内涵,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挖掘并解读文本,让阅读更加厚实呢?本人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细节: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解读。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体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浓墨重彩地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因此,面对优秀作品,我们可以抓住文中具体的细节来加深对人物或作品的理解。
  (二)聚焦人物:引领学生全方位地剖析。
  人物形象是作家呕心沥血凝成的艺术结晶,在人物身上集中倾注作家的爱憎情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剖析主题:引领学生思维走向多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还要促进学生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运用求异思维,让学生做到“人无我有”,让其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挖掘新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引领学生解读弦外之音。
  所谓弦外之音,就是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也就是除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义。这类语句一般借助景物或修辞等来表达某个意思,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指导,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解方法,以便能更好的把握句子的含义。如果学生理解了文本中语句的弦外之音,那么对文本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就更加准确了。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文本、教师、学生心灵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通过有效阅读,才能使初中语文阅读真正“脱贫致富”,才能使学生摆脱贫乏和平庸,才能使学生充满神韵和智慧。■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福建省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规模成比例抽样方法,对全省10个区/县非集体居住
【内容摘要】游戏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兴趣体验来探究数学问题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由兴趣引导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利用数学游戏的体验性教学模式,结合事例,阐述游戏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游戏 作用 途径  初中数学理论性增强,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数学游戏,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来感悟新知。这些体验可以游戏、故事、表演形式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