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越型特征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没探究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
二、典例选析
例1.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工作。请结合下列在展览会上摘选的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展览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1)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武器。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就是古代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后来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会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中国人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学习。
(2)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说法。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3)请根据结束语及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为依托命制。第(1)问以表格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第(2)问以文字材料考查近代中国一些人对西学的态度,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解决问题;第(3)问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道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1)
(2)甲:反对学习西学。
乙:主张学习西学,但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
丙:主张学习西学,主张不仅要学西方的技术,还要从更广泛的层面学习西学。
(3)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
例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日:“……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他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则?你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解析:解答第(1)问要注意从三则材料涉及的共同问题归纳出探究的主题,史料的价值要从时间和可信度上把握;回答第(2)问时要明确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小农经济;回答第(3)问要注意从社会变革、阶级结构和思想活跃等方面概括;第(4)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参考答案:
(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是材料一中的第一则,长沙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锄。理由:①第一手史料;②实物史料。
(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第一,都是社会巨变时期。第二,社会阶级构成复杂,新旧阶级在历史舞台上都很活跃。第三,思想活跃,各种流派交相辉映。
(4)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体而言,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例3.读下列关于“真假火烧阿房宫”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又《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成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四,2002年lO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三、四的观点。
(2)在上述四则材料中,哪则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最低?为什么?
(3)“火烧阿房宫”已流传千年,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解析:本题通过史料结合考古新发现进行开放性的探究,考查历史上“火烧阿房宫”的真假,目的是考查历史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历史真实程度的佐证作用。解答第(1)问需要解读材料一、三、四中关于“火烧阿房宫”的叙述,提 炼出每则材料的核心观点;第(2)问,比较四则材料,从文字记载对史学研究的佐证作用的大小来判断,进而分析其史学研究价值低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的叙述提炼观点,根据史学研究的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材料一: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前殿,项羽焚烧秦宫室,未说明是否包括阿房宫;材料三:阿房宫已建成但被项羽(楚人)烧掉,秦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修建了阿房宫等,滥用人力、物力;材料四:阿房宫未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2)杜牧的文学作品《阿房宫赋》。因为其中包含的虚构和夸张成分很多。
(3)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来看,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被火烧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论点也会有所改变。
三、解题对策
开放型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下面对不同的类型分别给出解题对策:
(1)情景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分析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解答这类题时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原理和史学常识来解答。
(2)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开放题,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注意解答时要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整理。
(3)仿写型,即给出一份样本,要求学生仿照样本的内容,根据列出的条件完成测试的题型。如:参照范例,分别在“抗争篇”和“新生篇”中填写一个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在60字以内。
屈辱篇
条目:火烧圆明园
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
抗争篇
条目:
简介:
新生篇
条目:
简介: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上例的简介中包括以下几点: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地点——北京圆明园;人物——英法联军;事件——洗劫并焚毁了北京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评价——这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先认真分析样本的内容,然后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来回答。
(4)多种评价型,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没探究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
二、典例选析
例1.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工作。请结合下列在展览会上摘选的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展览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1)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武器。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就是古代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后来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会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中国人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学习。
(2)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说法。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3)请根据结束语及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为依托命制。第(1)问以表格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第(2)问以文字材料考查近代中国一些人对西学的态度,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解决问题;第(3)问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道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1)
(2)甲:反对学习西学。
乙:主张学习西学,但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
丙:主张学习西学,主张不仅要学西方的技术,还要从更广泛的层面学习西学。
(3)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
例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日:“……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他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则?你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解析:解答第(1)问要注意从三则材料涉及的共同问题归纳出探究的主题,史料的价值要从时间和可信度上把握;回答第(2)问时要明确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小农经济;回答第(3)问要注意从社会变革、阶级结构和思想活跃等方面概括;第(4)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参考答案:
(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是材料一中的第一则,长沙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锄。理由:①第一手史料;②实物史料。
(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第一,都是社会巨变时期。第二,社会阶级构成复杂,新旧阶级在历史舞台上都很活跃。第三,思想活跃,各种流派交相辉映。
(4)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体而言,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例3.读下列关于“真假火烧阿房宫”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又《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成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四,2002年lO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三、四的观点。
(2)在上述四则材料中,哪则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最低?为什么?
(3)“火烧阿房宫”已流传千年,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解析:本题通过史料结合考古新发现进行开放性的探究,考查历史上“火烧阿房宫”的真假,目的是考查历史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历史真实程度的佐证作用。解答第(1)问需要解读材料一、三、四中关于“火烧阿房宫”的叙述,提 炼出每则材料的核心观点;第(2)问,比较四则材料,从文字记载对史学研究的佐证作用的大小来判断,进而分析其史学研究价值低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的叙述提炼观点,根据史学研究的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材料一: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前殿,项羽焚烧秦宫室,未说明是否包括阿房宫;材料三:阿房宫已建成但被项羽(楚人)烧掉,秦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修建了阿房宫等,滥用人力、物力;材料四:阿房宫未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2)杜牧的文学作品《阿房宫赋》。因为其中包含的虚构和夸张成分很多。
(3)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来看,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被火烧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论点也会有所改变。
三、解题对策
开放型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下面对不同的类型分别给出解题对策:
(1)情景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分析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解答这类题时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原理和史学常识来解答。
(2)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开放题,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注意解答时要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整理。
(3)仿写型,即给出一份样本,要求学生仿照样本的内容,根据列出的条件完成测试的题型。如:参照范例,分别在“抗争篇”和“新生篇”中填写一个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在60字以内。
屈辱篇
条目:火烧圆明园
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
抗争篇
条目:
简介:
新生篇
条目:
简介: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上例的简介中包括以下几点: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地点——北京圆明园;人物——英法联军;事件——洗劫并焚毁了北京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评价——这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先认真分析样本的内容,然后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来回答。
(4)多种评价型,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