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来了。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1


  我还记得我第一天上学的情景。
  那时,开学不像现在这般隆重。当然,父母也对我们充满了期望,但没有浩浩荡荡的送学队伍,上学是自己去的,记忆中还搬着一张凳子。
  一路跌跌撞撞,觉得从家到学校的路好长,路旁有一大片白杨树林,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
  登记姓名时,我胆小,又表达不清楚,结果名字中的“书”被登记成了“淑”。
  这个名字陪伴我到现在,也因此让我总记得这个细节。但对于为什么上学,幼时的我没有思考过。
  长大后,想过这个问题,父母原来起的名字中的“书”是希望我多读书,拥有书卷气息,校长登记的名字中的“淑”有美好之意,也许这就是我对为什么上学的理解吧:多多读书,拥有美好。

2


  对于为什么上学,我的理解是浅薄的,我们来听听文学大家对于上学的理解吧。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来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在书中,他以文浅意深的语言回顾自己的成长,再以六十岁的思考来回答幼时的困惑。越是大家,文字越是平实,无雕琢无粉饰,极清浅但又极深刻,让人不由要反复读。
  书中有一篇文章,大江健三郎通过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故事,对“为什么孩子要上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所有的学习,都是一种语言。人借着这种语言深刻地了解自己,并与他人交流、与世界互动。
  大江健三郎在文末说:为了学习这些,我想不管在任何时代,这世界的孩子都应该要去上学的。

3


  幼时,大江健三郎对于“为什么去上学”这个问题,困惑了很长时间。
  他生长的那个年代,正是日本经历战争创伤、重新建立秩序的时代。于是,他看到曾是敌人的美国人突然成为朋友,孩子们要用初学的“Hello”去欢迎美国兵。内心的惶恐让他无法接受,他跑到了树林里。
  他家做着与林木管理有关的工作,于是他带着大本的植物图鉴,寻找每一棵树,他记下那些树的名字和特性,觉得十分有趣,简直着了迷。
  他第一次对上学产生了质疑。他从心里喜欢树,对树有兴趣,他将来可以靠林木管理来生活。而在学校里,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讨论这些树,那为什么还一定要去学校,学习一些和将来生活毫不相干的东西呢?
  因为在树林中淋了雨而生了一场病,妈妈日夜照顾着他。这段文字特别打动人——
  “妈妈,我会死吧?”“你不会死的,妈妈在这里为你祈祷。”“医生不是说这孩子没救了吗?我会死的。”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你就是死了,我也可以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担心。”“可是,那个孩子和我不是同一个人啊。”“不,是一个人。我会把你从生下来之后到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做过的事情全部讲给新生下的你听。这样两个孩子就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孩子了。”
  初冬时节,大江健三郎又回到学校。他常常会思索,现在活在这里的自己,是不是死去之后又被妈妈再生一次的孩子?同学是不是也已经死去又被重新生出来?他以孩子的思维,对为什么上学有了最初的思考:上学是为了继续过去的生命经历,并且通过学习打造全新的自己。
  当多年以后,他成为一名父亲,他的孩子光又帮他找到全新的答案。
  光脑部发育异常,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但对声音的高低特别敏感。当光进入学校,他呈现出不能适应的状态,“从窗户望进去,看到光总是用手捂着耳朵,身体呈现僵硬的姿态”。
  大江健三郎又想起了幼时那个问题:光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学呢?
  这个身为大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光却自己找到了答案。
  光在学校里学会了与他人交往,他交到了同样不喜欢噪音的伙伴,还帮助运动能力比自己还弱的小伙伴去上厕所。
  能对朋友有所帮助,这对于光而言,实在是“充满新鲜感的快乐体验”。并且,光更进一步发展了在音乐上的才能。
  这次,大江健三郎以成人的思维,对为什么上学给出了更为理性的答案:人要将内心的情感向他人、向社会传递,与世界互动。人借着这份传递和互动,深刻了解自己,并找到更广阔的世界。

4


  从继承到传递,我想,大江健三郎告诉了我们上学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给孩子无限发展的空间,他们不断生成,不断发展,充满张力,将知识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获得信息、技能、认识、价值观等,形成全新的自己。
  在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萌生创造、发现、探索的欲望。某一天,在某种机缘巧合下,就能爆发出无限的可能,获得更丰盈的成长。
  古人说: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有谁能说得清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火花和微妙变化呢?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1  “我可以再翻嗎?”当听到中国选手卢玉菲摔倒后的第一句话时,女儿整个人陷在沙发里,眼睛紧盯着电视,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直到卢玉菲再次上杠,完成剩下的动作。  女儿叹出一声气来:“她已经尽力了!”此刻,女儿满眼泪水,一脸肃穆。  “是的,她已经尽力了,尽力就好,问心无愧。”我安慰道。  “可是她自己内心的伤口会时时迸裂的。”  “不,当她再次翻上杠时,她已经是一个强者了。”  “真的吗?”  “
期刊
摘 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宠儿》因源于历史真实事件而备受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宠儿》中,自然和女人、男人与女人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来更进一步地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以期得到这样的结论:人必须首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然后怀着勇敢的心面对过去和将来,不断地为获得自身的独立奋斗,促进社会大同个人小同,从而联合起来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然后实现自我的主体性建构,以此希望帮助读者从全
期刊
王芮寅  我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蜗牛,它的名字叫妞妞。  妞妞褐色的螺旋形外壳,糯米色的身子,背上从头到尾有一条连贯的棕色条纹。别看它相貌平平,它可有三大绝技:爬“山”、吃瓜和起死回生。  绝技一:爬“山”。我把妞妞放在一个茶缸里,它就每天“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尽管速度慢,但它坚持不懈,最后成功爬到“山”顶。  绝技二:吃瓜。蜗牛吃黄瓜很有一套。只见它慢慢悠悠地爬向黄瓜片,先从
期刊
作者(左二)与班主任闵菊生(左三)、贾德生(左一)伉俪、同学王英伟(右一)  1985年,我考上了淮安县中学读高中。坐在高一(2)班第一排,我凝望着不同的任课老师,从教室的前門,夹着课本走上讲台。  班主任闵菊生老师教代数和几何。闵老师人美如菊,适中身材,卷发,鹅蛋脸,眼神能言,右嘴角有一粒小痣。她亲手制作教具,把数学课教得出神入化,开阖有度,板书起演算来,那个清楚漂亮,不亚于数学界的书法杰作!就
期刊
摘 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蔡司等人经过对19世纪的美国罗曼司写作的整理和研究逐渐发展出了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罗曼司传统,形成了罗曼司理论派。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罗曼司理论派对美国罗曼司传统脱离社会历史因素的讨论,受到了各路评论家的质疑和批判。在新历史主义的“回到历史”的启发下,新一代的美国罗曼司研究发现美国罗曼司不管是在描写主体上,还是在叙事策略上或者在主题表现上都体现出
期刊
没想到吧,汤圆竟是一只猫。它是我朋友家的一只猫。  一次,我去朋友李梓榆家玩。一进屋,她便带我去卧室,说要给我看一个惊喜。卧室里有一个衣柜,她打开那个衣柜,里面竟冲出来一只猫。  我心想:妈呀,这哪里是惊喜,分明是惊吓!  李梓榆抱起猫,笑着说道:“我要隆重地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家的猫,名叫汤圆,别名胖圆子、小圆子、懒圆子和贪吃鬼。”  汤圆的毛色灰白相间,身上还有黑色的花纹。眼睛是绿色的,两个前腿
期刊
摘 要:“特懋克”是基诺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记载着其历史和文化。本文主要介绍“特懋克”,概述基诺族的传统饮食、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对基诺族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做了分析与探究,并试图以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探索基诺族刀耕火种的自然生态文化对当今汉族文化具有的借鉴意义,也对今后社会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基诺族 特懋克 饮食文化 刀耕火种 自然生态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
期刊
《青春之歌》  杨沫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推荐:
期刊
我相信你  对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胜过一堆糖果的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会不断尝试,带给你更多惊喜。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在回家的路上,或者睡前时间里,可以和孩子聊聊,问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聆听他们的声音,这样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一直在你身边  孩子也会有沮丧和难过的时候,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关怀和安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在你身边,
期刊
校园里的桂花开了,很香。最旺的时候,枝头就像缀满了密密麻麻的金子。每天清晨,总能看到落下的桂花在地上铺展开来,黄灿灿一片,真美。  這两天观察,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落桂虽美,但为桂停留者寥寥无几。第二天,我特地请阿姨不扫落桂,很多学生一走进校园,看到一地金黄,便情不自禁靠近那棵桂树,并用手轻轻抚摸那些散落于地的桂花。  看到这现象,一个计划在心中形成。  值周巡逻早读时经过两个班级,孩子们书声琅琅,
期刊